大荒沃野绽奇葩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改革发展纪实
2013-10-18王旸钱丽琴
本刊记者 王旸 特约记者 钱丽琴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从1959年始建至今,已走过了54个风雨春秋。如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野上,正传播着宝泉岭人的文明与发展历程!
这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中专,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这里是众多贤人志士成才的摇篮。50多年来,学校培养毕业生3万余名,90%落地扎根在北大荒这片黑土地上,他们有的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有的成为技术能手和生产骨干,为农垦400亿斤商品粮基地和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就是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如今,这所学校犹如一支美丽的奇葩绽放在宝泉岭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黑龙江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五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农垦工业学校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黑土地上。
强本固基夯实业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在校生4182人、教师226名,其中,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20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76人;高级讲师102人,学科带头人10人,全校双师型教师达83%以上,35名教师在省市级大赛中获奖。
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73个、微机室20个、各种型号微机1140台、各类实验室31个、学术报告厅7个、图书馆藏书18万余册。学校建有2.8万平方米文化广场、400米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艺体馆等文体设施。
学校拥有符合国家规划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有4个,实训基地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实习耕地723亩。实验、实训和信息网络设备总值达2850余万元。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以来,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审时度势,锐意进取,走上了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
更新理念谋发展
伴随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农垦工业学校领导班子带领教职员工抢抓机遇,更新理念,对“十二五”期间的办学思路进行了明确定位。
学校的发展战略立足于龙江大农业、服务垦区大发展、辐射周边大经济,实施集团化、多元化、特色化、服务化办学,力求在质量、结构、规模、效益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学校管理,优化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办学思路;以谋求每位学生的不同发展,给更多学生学习的机会;谋求每位教师的专业进步,给更多教师成功的机会;谋求学校的立体推进,让更多的阶层满意的办学理念。将学校的办学定位于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
理念一变天地宽,清晰的思路,战略的调整,为农垦工业学校创新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创新机制显成效
近年来,这所学校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踏上了特色办学之路。
学校不断完善培养和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建立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创设“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完成了“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学业与职业”的对接,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建立了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以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的能力目标体系教学计划。项目、案例、场景、模拟和岗位教学有效实施,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增强。
在调整课程设置上,学校重新搭建知识结构,削减繁、偏、深课程,开发校本课程7项,精品课程4项。调整了基础课、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的比例,学生技能训练的课时达到60%以上。并不断优化办学模式,建立了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长效机制,先后与北京赛尔资讯有限公司、农垦建工集团等30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与摇篮乳业、北大荒股份宝泉岭分公司和宝泉岭管理局建立“教学、育人、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订单”培养机制。2011年订单培养150人,形成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良好局面。学校积极推行学科负责制,在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习实训上明确了责任和权利。学校定期对专业学科工作情况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和奖励,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近年来,全校教师完成省、总局级科研课题28项,发表优秀论文110余篇,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0余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学生自参加省和总局各类技能大赛以来,竞赛成绩一年好于一年。2011年以来,学校连续三年在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71名选手有57人获奖。其中一等奖3人,二等奖15人,三等奖17人,优秀奖22人。有5名选手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国家大赛,张志强同学获2012年全国技能大赛建筑CAD二等奖,张震同学获2011年全国技能大赛建筑CAD优秀奖;代滨同学获2013年“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三等奖。2012年,在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报送学生作品1000余件,共有148名学生获奖,其中,一等奖21件,二等奖26件,三等奖47件,优秀奖53件,获奖率达14.9%。获奖作品之多,作品质量之高,位列全省参赛的43所学校之首。学校获大赛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黑龙江省仅有两所学校获此殊荣。通过各级各类大赛,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管理、学习与工作、技能与素质、就业与创业”的有机结合。学校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0%。
培养品德育人才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原则,不断创新德育内容和载体,构建符合校情的德育工作模式,从而增强了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在内容上,学校精心实施“八项教育”,即爱国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传统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北大荒精神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积极开展七项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片、学习英模事迹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军训、艺术体育节、演讲、征文、墙报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社会调研、爱老扶幼、服务家乡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学校将德育内容融入学科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通过开展“讲礼话、践礼行、养礼习”三礼进校园活动,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课,定期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培育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今年,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了学习践行《弟子规》实践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经典文化,有针对性强化学生的行为养成,提高人文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规范,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师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奠定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德育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先后有45名学生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29名学生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65名学生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1260名学生被学校评选为尊师星、爱校星等“十星”。2011年6月及2013年3月,《德育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学校德育工作通讯和理论文章。
重点专业创特色
按照市场需求,学校加强了重点专业建设。2011年,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建筑工程施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被确认为省级重点专业。根据学习领域和能力目标,确立了独立的课程体系、教学架构、运行机制以及认知训练流程,构建了能力培养模式,形成了“重德育、兴农机、优农艺、强建筑、抓培训”的办学特色。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又是垦区大省,黑龙江垦区是全国最大的垦区,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04万千瓦,现代化农机作业区1240个,建成大马力机械现代化农业示范区226个,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农机装备,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家粮食安全储备基地。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设立,即是依托这一优势,立足培养与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中级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在垦区精心倾力抓美城、打造山水生态森林城市群,到2015年实现城镇化率85%的背景下设立的,旨在为垦区建筑企业培养懂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检测、会工程预算、工程造价的技能型人才。
为打造三个重点专业,均建立和完善了独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实施“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立了“产教结合、田间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立了“季节分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了有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及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团队,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技能考核标准等,设置了专业职业素养课程、岗位基本能力课程、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以及岗位拓展能力课程。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分别设立了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农机液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拖拉机构造与维修》、《农机电器》、《联合收获机》、《农业机械》4门优质核心课程;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寒地水稻生产技术》1门省级精品课程,开发《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植物保护技术》、《遗传与良种繁育》3门地市级优质核心课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建筑工程测量》1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建筑工程施工预算》、《建筑工程CAD》、《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应用》、《建筑工程地基与基础施工》4门地市级优质核心课程。实现了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教学资源、教学组织、招生就业一体化的建设格局,达到了“识、学、教、做”一体化的培养目标。
学校建立了两个特色项目,既起到示范的作用又可作为学生的实训基础。利用现有43470平方米耕地,投资375万元,通过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以生产绿色果蔬为目标,以科技示范为中心,建设集教学、观光、休闲采摘、生产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区。依托该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师资和先进设备等资源优势,建设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垦顺通汽车维修中心,实现前厂后校模式。通过两个特色项目建设,建立起正规、务实、高效的实验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校和基地两个空间开展并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
服务社会增效益
学校充分发挥师资和技术优势,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努力做到培训与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相结合、培训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培训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培训与提升劳动者素质相结合,真正把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做大、做强。宝泉岭管理局下辖13个农场,总面积6115平方公里,总人口21.2万人。仅2011年,学校的4个省级培训基地和6个总局级培训基地,举办了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7期,为管理局培训干部1460人。从业人员学历达标培训1.1万人,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5306人,培训家庭农场职工3400余人。通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为垦区培育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工队伍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随着垦区旱改水面积不断增加和畜牧业的发展壮大,学校建立了农业、农机、畜牧等技术服务体系,成立了由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专家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通过电话、网络、现场办公等形式,为水稻户、畜牧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撑,解决生产难题。学校还结合垦区大农业、大机械的生产特点,组织专业教师编写《农业机械与运用》、《液压传动技术》、《农田植保技术》、《寒地水稻生产技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等实用技术书籍,无偿送给家庭农场职工。同时,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基层,积极推广林下经济和蔬菜棚栽等特色农业技术,带动了600多个农户种植了特色枷果类蔬菜和葡萄等经济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管理局建设千栋温室大棚工程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农垦工业学校校长冯明勤说:“学校将以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动力,进一步强化各项管理,优化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力争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省内一流和全国知名的中等职业学校。”
艰辛成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根植于黑土地的农垦工业学校将迎着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朝阳,再兴观念更新之风,再鼓苦干实干之气,再谋科学发展之策,继续承载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和奉献北大荒的凌云之志,谱写农垦工业学校改革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