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震后高血压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分析
2013-10-13於四军李占军田二云胡利斌
於四军 ,王 藩,任 伟,李占军,田二云,胡利斌,刘 玲,张 聪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 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 级地震。震源深度13 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 公里。受灾人口152 万,受灾面积12500 平方公里。地震共计造成196 人死亡,失踪21 人,11470 人受伤。中国地震台网监测记录到余震共8182 次。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飞赴四川进行紧急救援,武警总医院22 名医务人员负责医疗救援任务。医疗队在重灾区宝兴县灾民安置点设立医疗点,对安置点内灾民进行医疗救助。灾害后生理心理应激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事件发生率增高[1]。高血压(Hypertension,HTN)是多种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基础疾病及诱因,文献显示灾害后应激条件下交感神经异常激活将导致血压升高及心率增快[2]。医疗队对灾民安置点内居民血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研究震前震后高血压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灾害救援中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灯光球场灾民安置点及附近居民为样本,共计入选灾民1829名,年龄≥18 岁。对安置点灾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年龄段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地震次日(2013年4月21日)血压。高血压诊断按照《WHO/ISH2003年高血压指南》推荐的标准。
1.2 测量及干预方法 血压测量使用水银柱式血压计,间隔5 min 重复测量2 次,取平均值用于确定是否为高血压。个体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0 mmHg 或近2 周内服用降压药物,定义为高血压。对确诊高血压患者按照《中国高血压诊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3]推荐进行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服用降压药物、血压监测及随访跟踪。采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中中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及知晓率数据对所得结果进行校正,估算出震后新发HTN 例数及新发HTN 比例[4]。高血压知晓率指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在本次调查测量血压之前即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由专业人员诊断)所占比例。
1.3 质量控制与统计方法 所有调查人员均由培训后的医学专业人员组成,调查资料采用双人两遍录入。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对年龄及患病率进行校正。采用SPSS 17.0 对所调查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样本发病率与总体发病率比较用二项式分布U 检验。
2 结 果
本次共调查宝兴县灾民灯光球场安置点居民1829 人(男性905 人,占49.5%;女性924 人,占50.5%),年龄18~93 岁,中位年龄54 岁。详细调查结果见表1,共筛查出高血压患者422 人(23.1%),2002年报道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4],两者U 检验(23.1% vs 18.8%,u=4.60>1.96,95%置信区间)。通过对血压早期干预,截至2013年4月27日8时我医疗队灾民安置点未有心脑血管病事件发作病例。
对各年龄组HTN 患病率及校正震后新发病率进行比较,在65 岁以上年龄组,男女患病率有明显差异,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 <0.05;在45~64 岁组、65 岁以上年龄组及整体安置点灾民中,女性校正震后新发高血压比率均显著高于男性,P 均<0.001;在45~64 岁年龄组及整体安置点灾民中,女性患病率与男性患病率虽无显著差异,但有高于男性的趋势,P 值分别为0.141 及0.190。见表2。
表1 震后高血压发病率龄性别分布及校正后新发病情况
表2 校正新发病率与患病率性别年龄比较
3 讨 论
灾害可以通过生理及心理应激提高CVD 发病率。地震会导致血压一过性升高,这种升高往往在地震后2 周内持续,在1个月左右可降至正常[1]。本研究对距芦山地震震中约20 km 的宝兴县灾民安置点高血压震后发病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在灾民安置点发病率为23.1%。因缺乏震前宝兴县高血压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我们将震后宝兴县高血压发病率与2002年我国健康普查的高血压发病率进行了统计学对比,结果显示,震后宝兴县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高血压发病率(23.1% vs 18.8%,u=4.60 >1.96,95%置信区间),震前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有101 人,根据2002年健康调查对高血压各年龄段知晓率进行校正后,新发高血压人数为74 人。我们通过2010年人口普查中对各年龄段、性别分布及高血压各年龄段知晓率进行校正后发现各年龄段、性别的震后高血压新发病情况。目前对震后血压及血压均值变化研究的文献较多,但对震后高血压新发病例、新发病比例及新发病性别特点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宝兴县灾民安置点血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震后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升高,与震前相比有显著差异;通过校正震后发病率发现,新发病例在45 岁以下年龄组无性别差异,在45 岁以上年龄组有性别差异,即新发病例中女性患者比例明显多于男性,差异极为显著。这种差异可能源于雌激素与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和应激脆性的关联。
Akashi 及Ueyama 等人在双侧卵巢切除的大鼠绝经模型中采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功能异常,证明了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并提出雌激素的降低可能会诱发应激脆性[5,6]。
Komesaroff 等[7]则进一步通过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模型的对比研究发现:辅以雌激素治疗能够降低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异常激活,阐述了雌激素替代治疗可能通过交感激活及迷走抑制来防止应激反应的异常扩大。雌激素在应激状态下除了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间接作用于心脏,起到心脏保护作用外,还直接作用于血管、心肌及心脏神经体液受体,发挥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在双侧卵巢切除模型中,心脏改变包括心肌纤维对钙离子敏感性增高及心脏β1-肾上腺素能受体上调[8]。以上两种改变降低了心血管系统对应激的耐受性,但均可以通过雌激素替代治疗逆转。在绝经后妇女人群中,雌激素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肌灌注[7-10]。
Takashi 等的研究则表明:雌二醇的替代治疗可以逆转情感应激状态下左室(LV)收缩功能的降低和心率的升高[11]。中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约在50岁左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将导致心血管系统对应激反应的耐受性下降。对处于震中及其附近的居民来说,地震灾难将引起极大的应激反应。高血压作为多种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基础疾病及诱因,在应激条件下极易发作。因此在本研究中,震后中老年女性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由于缺少震前血压及血压均值统计数据,我们查阅相关文献并引述,以期对震前震后血压及血压均值改变情况有所了解。Minami 等对震中附近高血压患者的研究显示,患者地震当天的血压比地震前显著升高,收缩压平均升高11 mmHg(1 mmHg=0.133 kPa,P <0.01),舒张压平均升高6 mmHg(P <0.05)。在震后第1 周保持升高,之后4 周内逐渐降至基线水平[12]。Kario 等对Hanshin-Awaji 地震震中附近124例老年高血压门诊患者的研究发现,震后1~2 周血压较地震前升高明显,平均收缩压较前升高(14 ±16)mmHg,平均舒张压升高(6 ±10)mmHg,升高的血压在震后3~5 周回归基线水平[13]。这种暂时的血压升高,与地震的严重程度有关,与患者居住地距震中的距离有关。Minami 等的研究显示,16 例居住在震中50 km 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均有显著升高,而居住在距震中50 km 外的20 例患者的家庭血压没有显著改变[12]。这就为医疗队在高血压重点防治的时间和空间区域分布上提供了科学参考。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对多发地震区域内灾民进行震前高血压宣教,震后立即对距震中50 km 内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血压干预,并客观而科学的进行持续3~5 周的跟踪随访。另外对中老年妇女,尤其是绝经后妇女,及早进行血压监测和干预是必要的,对灾害后绝经的女性高血压灾民实施安全小剂量雌激素治疗可能是灾害医学中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突破点,亟需在更广的人群中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基础疾病及诱因,地震灾害后灾区居民高血压发病率及血压水平均较震前有显著升高。参与地震灾害救援的医务人员要从疾病发生发展的时间空间特点出发,制订科学的防治计划,尽可能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
[1]Esier M,Kaye D.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ctivation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cardiac failure and psychosomatic heart disease[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2005,35(7 Suppl 4):S1-S7.
[2]Kario K.Disaster hypertension-its characteristics,mechanism,and management[J].Circulation Journal,2012,76(3):553-562.
[3]刘力生,王 文,姚崇华,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30.
[4]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5]Akashi Y J,Goldstein D S,Barbaro G,et al.Takotsubo cardiomyopathy:a new form of acute,reversible heart failure[J].Circulation Journal,2008,118(25):2754-2762.
[6]Ueyama T,Ishikura F,Matsuda A,et al.Chronic estrogen supplementation following ovariectomy improves the emotional stress-induced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by indirect action on the nervous system and by direct action on the heart[J].Circulation Journal,2007,71(4):565-573.
[7]Komesaroff P A,Esler M D,Sudhir K.Estrogen supplementation attenuates glucocorticoid and catecholamine responses to mental stress in perimenopausal women[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1999,84(2):606-610.
[8]Thawornkaiwong A,Preawnim S,Wattanapermpool J.Upregulation of beta 1-adrenergic receptors in ovariectomized rat hearts[J].Life Sciences,2003,72(16):1813-1824.
[9]Ueyama T,Kasamatsu K,Hano T,et al.Catecholaminesand estrogen ar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motional stress-induced acute heart attack[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8,1148(11):479-485.
[10]Wattanapermpool J,Riabroy T,Preawnim S.Estrogen supplement prevents the calcium hypersensitivity of cardiac myofilaments in ovariectomized rats[J].Life Sciences,2000,66(6):533-543.
[11]Takashi U,Takuzo H,Ken K,et al.Estrogen attenuates the emotional stress-induced cardiac responses in the animal model of Tako-tsubo (Ampulla)cardiomyopathy[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2003,42 Suppl 1:S117-S120.
[12]Minami J,Kawano Y,Ishimitsu T,et al.Effect of the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on home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1997,10(2):222-225.
[13]Kario K,Matsuo T,Shimada K,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and magnitude of earthquake-induced increases in blood pressur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01,111(5):379-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