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多法并用治疗中风临床观察

2013-10-11方兴德王玉花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泻法中风针灸

方兴德,王玉花

(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甘肃武威733000)

笔者于2006年~2011年采用针灸多法并用治疗中风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收集时间为2004年6月~2011年6月,均来自我院神经内科的患者,共240例。根据随机原则及知情自愿原则,以患者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头体针配合取穴治疗组(第1组);在第1组的治疗基础上配合分时段取穴治疗组(第2组);在第2组治疗基础上配合巨刺法治疗组(第3组),以上3组分别观察80例中风病患者。240例患者中,男127例,女113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52.4±5.5)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6个月,平均病程(6.27±1.45)天;脑梗死 181例,脑出血59例。3组病例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等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1]

①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②病程最短48 h,最长6个月;③年龄介于37~83岁之间;④经CT或MRI确诊为颅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梗塞或基底出血的脑出血伴有运动障碍。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心、肺、肾疾病及骨关节病的患者;②大面积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混合性脑卒中;③重症感染、严重糖尿病患者;④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资料不全,未按要求完成疗程,影响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第1组采用头体针配合取穴治疗,第2组在第1组治疗基础上配合分时段取穴治疗,第3组在第2组治疗基础上配合巨刺法治疗。

2.1 头体针治疗

①头针采用标准化头针治疗方案,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取顶颞前斜线为主穴,以感觉功能障碍为主的取顶颞后斜线为主穴,以语言功能障碍或吞咽功能障碍为主穴的取颞三针或语言一、二区为主穴,三者兼有可均取之。操作:局部消毒后,以25号1.5寸毫针快速平刺进针1寸到头皮下帽状肌腱上较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层,待病人有酸感后,行快速捻转手法1 min,留针30 min。②体针:取水沟、风府、气海、神阙、关元、内关、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合谷、极泉、尺泽、委中。关元、气海、神阙用灸法,风府平补平泻,内关捻转泻法,三阴交用提插补法,极泉在原位置直下两寸处的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尺泽、委中用提插泻法,余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10次为一疗程。

2.2 分时段取穴

选上、下肢穴位时,按现代康复原理,根据患者患肢当时所处的Brannstrom脑中风后功能演变的阶段分别取不同阴阳经脉的穴位[2]。阶段Ⅰ(约数日 ~2周),取阳经穴为主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外关,下肢取环跳、足三里、悬钟、梁丘;阶段Ⅱ、Ⅲ(约2~4周),取穴阴阳经并重: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侠白、内关,下肢取环跳、足三里、悬钟、梁丘、三阴交、血海、阴陵泉;阶段Ⅳ、Ⅴ、Ⅵ(约4周以上)以阴经穴为主:上肢取天府、外关、内关,下肢取血海、丰隆、阴陵泉。阴经穴位提插捻转泻法不留针,阳经穴位提插捻转补法,弱刺激,留针30 min。

2.3 巨刺法

中风患者病位的对侧常有病脉及异常穴温,当病脉病变部位的对侧出现实脉、穴温较高时用泻法,当病脉病变部位的对侧出现虚脉、穴温较低时用补法,若两侧脉象大小强弱、参差不齐、双侧穴温高低不一,无法判断两侧的虚实时用平补平泻法[3]。每天治疗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4]。并计算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值,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程度)、治疗后的生活能力状态(残疾程度)分为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残疾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残疾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内。3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χ检验。

3.3 治疗结果

3组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1。3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都比较严重,在治疗后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表1 3组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对比见表2。3组治疗前后都有很明显的变化,并随着治疗的变化,取得的效果也更加明显。3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比较后,第2组与第1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第3组与第2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第3组疗效明显优于第1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针灸多法并用治疗中风有显著疗效。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对比 例(%)

4 典型病例

张某某,男,55岁,2006年7月6日初诊。主诉:右侧肢体偏瘫无力3天。近日公务繁忙精神疲惫,头晕,心悸,四肢萎软,懒言少气,胃纳欠佳,3日前的下午一时许突然跌扑,昏迷不醒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喉中痰声漉漉,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脉危欲绝,西医抢救病情平稳后,请我科会诊。诊断:中风(中脏腑)脱证。治则:扶正固脱、益气回阳。采用上述第3组多法并用治疗3天后患侧肢体已能轻微活动,治疗3个疗程后,可下床扶物行走,随访1年未复发。

5 讨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行于面而走空窍”,若年高体胖、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和、气血逆乱,可使脑失所养,变为“偏枯”、“喑痱”。头部穴位治疗四肢疾患是根据“下病上取”的原则和标本、根结等理论。人体经气上下、内外有对应作用,上下相通,互相呼应,因此在治疗上,同样可以选用头部穴位治疗四肢部的疾患,即《灵枢·终始》所言:“病在下者,高取之”。头部的腧穴及督脉经在头部的腧穴针刺可平衡阴阳、调节气血、通经活络,起到疗瘫起废、促进恢复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头针治疗是通过大脑皮质在头皮投射区的刺激,达到调节脑功能的目的,头针刺激可减少脑缺血造成的自由基过氧化损伤,尽可能挽救脑缺氧造成的自由基过氧化损伤。

中风患者四肢部的穴位采用分时段阴阳经交替取穴治疗,是根据现代康复原理Brannstrom脑中风后的功能演变的阶段取穴,刺激相应的穴位,更有利于促进相应的大脑细胞功能的转移和重建,使异常运动模式被抑制,缓解患者患肢痉挛肌群,使偏瘫肢体分离运动出现,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

《灵枢·官针》载:“巨刺者,左病右刺,右病左刺。”据此理论四肢穴采用巨刺法,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左右、上下互相沟通,它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系,形成各组织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病理上又相互影响,在疾病诊疗中应从整体出发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之归于平衡。中风是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和、邪阻经脉、经气不畅所致。巨刺法取健侧的腧穴,通过补虚泻实,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患病初期,患侧肢体气血不和,风痰瘀阻经络,肢体不适,感觉减退,腧穴处于一种病理的状态,针刺患侧肢体针感差,不易得气,影响疗效,针刺健侧肢体的腧穴,更易激发经气,疏通两侧的肢体的经脉,使气血调和,易得气,在此基础上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提高疗效。

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针刺头部和督脉经的有关穴位有抗兴奋氨基酸的兴奋毒性,可有效降低脑组织中GIu、ASP含量,防止继发性脑神经元损伤,因为GIu、ASP参与了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可抗自由基损伤,可抑制细胞因子,减轻炎性反应,减轻脑损伤,可防止内钙超载,可抑制缺血性病神经细胞凋亡。以上从分子水平说明针灸对脑中风后脑损伤有保护作用[3]。可有效的阻断其级联反应,另外中风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和凝血功能下降,针刺可显著的改善中风患者凝血和抗凝血功能,对血栓素A(TXA2)和PGI2具有最佳的良性调整作用,防止缺血半暗带血管痉挛和血管内凝血,避免病变范围扩大,针刺可显著的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增加脑血流量,促进梗死区血液循环,及时建立病灶处的侧支循环,减轻病变部位缺血缺氧状态,减轻脑组织的损害,提高神经系统自我修复与代偿能力。

[1] 王永炎,仁继学.中风病诊断与治疗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 刘伍立,欧阳建军,岳增辉.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瘫痪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针灸,2003,23(6):361

[3] 孙六合,王燕.巨刺法应用规律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9):540

[4] 周利,郑国庆,王明杰.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3,23(5):303

猜你喜欢

泻法中风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顺时针揉腹通便 逆时针揉腹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