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纤溶酶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2013-10-09韩坤梅杨德英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纤溶酶稳定型心绞痛

韩坤梅,刘 辉,杨德英

(1.佳木斯大学校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2.佳木斯市肛肠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2)

纤溶酶是从长白山白眉蝮蛇毒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纤溶酶对纤维蛋白有显著性选择,作用于血栓纤维蛋白,不激活纤溶系统,直接溶解血栓。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黏度,防止血栓形成,同时改善微循环,治疗心肌缺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均选择我院门诊社区病例。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其中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2~58岁,平均(49±5.0)岁。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1~57岁,平均(48±4)岁。两组病人在临床症状及性别、年龄等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硝酸酯类,他汀类、受体阻滞剂和抗血小板聚集常规治疗。剧烈疼痛者给予吗啡5~10mg,皮下注射。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首次给予纤溶酶(北京四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以每分钟40~50滴的速度进行滴注。若患者一般状况良好,除第一次使用100U外,以后每日一次给予纤溶酶200U加入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以每分钟5~15滴的速度进行滴注。每日一次,两组用药疗程均为10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心电图ST-T段变化、并采用24h心电监测心肌缺血的时间及治疗期间的异常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冠心病、高血压普查预防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参考标准》进行评定。显效:心绞痛发作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ST段恢复>0.1mv;有效: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频率、程度明显改善,心电图ST段恢复0.05mv;无效:心绞痛没有得到改善,且病情恶化。ST段异常加深。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级间数据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两组病例用药后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用药后疗效比较(n=20)

2.2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纤溶酶组仅一例出现轻度头痛、头晕,注射部位创面出血、皮肤黏膜淤斑,被迫停药。其它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可见轻微头痛、头晕、面部潮红、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本文观察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恢复与改善,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恢复,说明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明显,与其它文献报道相似[1]。

社区中老年人患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在此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参于了主要凝血作用,同时还激发血管平滑肌迁动及增殖,促进了血小板凝集,致血液高凝状态[2]。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依赖体内纤溶系统,起效快,作用直接,对纤维蛋白选择性强,直接作用于血栓纤维蛋白,溶解血栓[3]。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后心肌缺血面积与治疗前相比显著缩小,具有降黏抗凝作用,通过分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抑制纤维素网的形成,防止血栓与再栓的形成和增大。抑制红细胞凝集,增强红细胞细管流动能力和变形能力,增强了血液流动性,改善微循环,缓解临床症状。纤溶酶不降解凝血因子,补体、血浆蛋白、不导致继发性出血,降解纤维蛋白原速度平缓,临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可控。综合上述层面,纤溶酶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特别是血液高凝状态的病人临床症状及心肌缺血能进一步改善有着显著的效果,从而减少不良性血管事件发生。

[1]李天德.巴曲抗栓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肌缺血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1995,4:20-21

[2]薛书峰,赵建华,娄书花,等.血浆纤维蛋白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的价值[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2,18(1):8-9

[3]陈修.心血管药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74

猜你喜欢

纤溶酶稳定型心绞痛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根霉纤溶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光裸方格星虫纤溶酶SNFE体外溶栓作用及安全性初评
两种粗提纯法对纤溶酶纯化效果的比较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