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ICM模式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析

2013-10-09

关键词:专业知识英语专业外语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一、ICM模式课程设置理念和特征的论述

(一)ICM模式坚持跨学科的教学理念

一体化课程模式(Integrated Curriculum Model,简称ICM)是国外较为先进的课程设置和设计理念。这一模式最早于1986年提出。ICM课程设计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坚持跨学科的知识传授理念,学习者应了解和学习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1-2]。(1)注重培养学习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比如,学生可通过项目(project work)和研讨等方式促进高效产出和有效学习。(2)选取重要议题、主题和跨学科的概念等组织学习经历和活动,从而深入理解不同学科的内涵。

ICM模式课程设计的核心是注重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的学习往往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如发现问题、确立研究课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等。ICM课程设计理念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学习需求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产生学习任务。国外的一些实证研究表明,ICM模式下的学习者思维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学习者[2]。该模式基于三个理论原则:(1)近基发展原则(proximal development),学习者接触的材料须略高于其自身知识水平,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挑战和成就感。(2)互动论(interactionism),学习者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或团队学习,加深概念与知识的理解。(3)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学习者通过自己对课程的选择和探索性学习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ICM模式为指导,同时结合英美等教育水平发达国家的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围绕跨学科、跨文化和独立性三个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二)ICM模式保持课程设置体系的跨学科特征

1.通识课程模块和专业知识课程模块并举,使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必须调整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的比重,丰富专业知识课的种类,设置合理的通识课程及其比例。减少技能课比重并非轻视语言技能,而是语言技能的提高完全依附于专业课程,在语言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实现。胡文仲等[3]在谈到英语专业加强人文教育时,提倡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这与当前倡导的以内容为依托或以学科为依托的教学模式[4-5]不谋而合。这方面英美等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值得我们借鉴。笔者调查中发现,国外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主要以专业知识课为主,语言技能课比例很小。如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Valparaiso University,2011-2012)本科汉语专业中要求修满本专业53个学分,其中汉语的语言技能课仅有6门,为“初级汉语(1,2)”、“中级汉语(1,2)”、“高级汉语(1,2)”。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中主修法语的单专业学生也是以专业知识课为主:一年级语言课的周时数为3节或4节(根据入学成绩高低而不同),其它为文化类知识课程、研讨课(seminar))和全校范围内的选修课。二年级为除了语言课之外还有三个模块:比较文化研究课程、法国文化课程模块和辅修专业(minor)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系列的阅读书目,如“欧洲日常文化”课程列出的核心课文有12篇,背景阅读书多达6本。刘毅[6]对英国一些学校的调查也发现,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外语专业知识课程和语言技能课程的比例是4:1,皇后玛丽学院(Queen Mary)外语专业所开设的语言技能课为5门,但专业知识课程要选12门以上。即便报考东亚语系的学生外语知识为零起点,英国大学仍重视专业知识课的比例,专业知识课的种类繁多。

2.体现文理交叉,使知识结构合理化。国外通识课程比例较大,种类繁多,充分体现文理交叉理念。美国英语本科教学课程设置中通识课大都安排在前三个学期,占总学分的25%到30%,一般为小班教学。通识课程数量惊人,比如,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仅一个课程分区(如社会)开设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就有76门之多。英语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要求选修至少一门“形式推理与分析”分区的课程,而该分区绝大部分课程与数学有关,如“微积分”、“形式逻辑”、“认知科学”、“统计学”、“语言程序设计”等。这为学生将来从事研究工作铺平了道路。同是英语专业学生由于本科四年所修的课程差异大,知识结构也大不相同,因而能适应社会不同岗位的需求[7]。与之对比,由于国内的通识课比重小,可供选择的通识课程种类非常有限,往往导致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四年所修的课程基本一致,学生无专业方向、知识结构雷同,在数学、逻辑等知识方面严重缺乏。因此,配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应同时加大通识课的比重,打破专业之间、学院之间的选课限制,推出更多跨学科的选修课。

3.推进多种培养模式并存,使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人性化。ICM模式课程设置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体现跨学科理念。英国高校外语专业采用单科专修、双主修、主副修等众多学位和课程种类使得外语毕业生能在各领域各行业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兰卡斯特大学的许多学院的学位已经菜单化。比如欧语系的本科生可选择攻读的学位有七种,包括单科专修(法语、德语或西班牙语)、双主修(法、德、西三门语言中任选两门)、三科主修(法、德、意、西四门语言中任选3门)、语言与非语言双主修、欧洲语言与电影研究、欧洲法律研究、欧语与管理研究、意大利研究。不同的专业和主修学位对应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各有特色,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极大的自主权,可以自由决定课程设置结构,充分体现高等教育人性化的特点。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分析

随着外语专业教育改革呼声日益高涨,许多高校纷纷开始了外语专业的课程改革,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英语专业的改革进程。然而,由于我国英语专业涉及面广,深入课程设置改革还须对课程理念和设置依据进行充分的探讨。因此,在借鉴先进的课程设置理论和国外语言(尤其是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跨学科课程设置模式和具体课程体系改革办法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的类型和门类,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规定其学习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等。课程与课程的组合构成相应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体现。近些年,国内许多专家已经意识到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是英语专业教育模式的突出问题之一,而其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8-9]。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包括:各种技能课的训练只注重单一的技能;专业技能课的比重较大而专业知识课比重太少;课程设置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差距[10]。高校的课程设置尤为重要,因此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作分析非常有必要。

(一)课程设置缺乏社会性观察视角

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人才。该培养目标是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提出的。《大纲》把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市场经济需要口径宽、适应性强、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大纲》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明确而具有时代感。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尤其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很多院校把复合等同于外语加一个应用型专业。比如,许多院校面向英语系开设了经贸、新闻、法律等复合型专业。这种培养模式大致是外语与某一门应用型专业的课程简单相加,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学生具备的学科知识不够全面和系统。其次,由于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片面,很多院校在总学分有限的情况下,大大压缩本专业课程的学分学时,一些专业课如“语言学”、“英美文学”只是流于形式,导致学生英语文学学科知识基础薄弱、专业素养缺乏。专业课课程和课时不足是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通病。

(二)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的训练模式

“扎实的基本功”应该是英语专业水平提高的根基所在。目前国内除少数重点大学和外语类院校外,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主要以语言技能培养为重心。如果只是为了技能而提高技能,缺乏足够量的输入,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很难达到一个质的飞跃。现行的培养模式加上教学方法陈旧老套,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大为减弱。近年在全国的英语专业教学评估中发现的七大问题之首要问题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不够扎实”[9]。就语言能力而言,全国400多个英语专业差别很大,但总的情况尚不理想。哪怕是一所处于领先地位的院校,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也不够扎实,不同程度地存在基本语法概念不清、书面表达能力不够强、语言质量和语言准确度不够高等一系列问题[11]。在教学实践和毕业论文环节,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薄弱的语言表达能力深有体会。这从全国英语专业水平考试“专四”、“专八”的通过率可以看出来。近10年,英语专业全国四、八级通过率持续下滑,且普遍偏低,如2009年专四、专八全国平均通过率分别为44.4%和40.6%;2011年专四、专八仅为42.4%和38.1%。

(三)课程设置缺乏人文化的教育意识

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突出基本功、知识面、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五方面的要求。然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无论在课程体系还是教学环节上,都缺乏必要的支撑和保障。当前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传统观念只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忽视英语的人文性。然而,英语承载着西方文明的精华。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广泛阅读对英语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著作,就难以具备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能力,所谓的素质与能力从何而来?事实上,我们制定课程体系时,不应忽视这一事实,作为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外语能力和自学能力。如果我们的课程体系仍然以技能为重心,加上学生只为通过四、八级考试的功利思想和避重就轻的习性,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为了解决复合型人才定位出现的这些问题,近十年来许多高校和专家都开始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改革进行了探讨和实践。我们认为,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既体现本学科的属性(即英语语言文学)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即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ICM模式英语专业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实践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1.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势下,更应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1996年美国教育部提出了外语学习的5C标准(culture,comparison,community,communication,connection),其中前3个 C都是与文化有关[12]。可见,美国外语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沟通的能力。美国甚至把外语专业的教育提升到国防安全的高度。笔者调查的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汉语专业开设的课程有“辛亥革命及其根源:现代中国的开端”,“电影中的历史:东亚话题”,“中国文化”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同样,英国华威大学[6]法语系开设的专业课程“现代法语”、“法国文学研究导论”、“从中世纪到大革命期间的法国文化与社会”、“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及专题研究课程(属于专业限选课程类),再如“中世纪法国妇女”、“当代法国社区与社会网络”、“艾滋病在法国:文化对策”、“法国漫画”等都旨在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乃至跨文化意识和沟通能力。

跨文化沟通能力具体包括对外国文化的评判能力和辨别能力、熟悉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对外竞争与团队合作的能力等。在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二战后,西方语言教学的理论深受人类学的影响。譬如当时美国几所大学率先把“地区研究”纳入外语专业教学的体系,形成俄国、远东、东南亚、近东地区、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研究中心,研究焦点是该地区的政治、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等[13]。语言学习的过程应该包括对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和历史的理解,从而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理解力,进一步培养跨文化意识。英语国家文化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外国的历史、制度、风俗习惯,主流的价值观和思维习惯以及该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突出贡献。

2.在民族文化国际化的目标下,更应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完成课程设置

专业知识课内容也不局限于语言文学研究,而是包含目标语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理、艺术、音乐、戏剧、哲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如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2011-2012)本科汉语和日语专业名为“中国/日本研究(Chinese/Japanese Studies)”。专业知识课包罗万象,如“亚洲地理”、“中国和日本宗教”、“亚洲哲学”、“东亚高级研讨会”等。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外语专业比较文化课程模块,包含的课程有“欧洲日常文化”、“理解文化”、“欧洲与拉美的电影与社会:主体与形式视角”、“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作家与题材”、“1945年后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的经济与社会变革”等。

受国外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语学院的名称也纷纷由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改名为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但在具体的课程体系方面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只修一门“英美国家概括与文化”,而且仅开设一学期。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可想而知。设置课程时应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譬如,我们既可考虑开设一些西方社会介绍类课程如“美国历史”、“英国文化”,也可开设一些专题性(topic-based)课程如“一战后的英国”、“美国总统选举”、“美国流行音乐”、“美国梦与好莱坞电影”、“邱吉尔与二战”等。一方面,这类课程比较符合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这类信息量大的课程可作为语言技能发展的支撑。

(二)培养独立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1.任何学科的教育应致力于三个基本目标

高校任何学科的教育应致力于三个基本目标是追求知识、促进教育自身进步、让学生增长学识,身心得到自由发展[14]。因此,除了社会效应,课程的效应还包括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智力的训练,心智的陶冶,人性的培养[15]。ICM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即发掘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复合型外语人才所倡导的能力如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可通过一些探研类课程和基于问题(PBL)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尝试性增加实践课的比重,在专业类课程中开设适当比重的实践类课程(如seminar、辅导课)。学生可基于美国社会文化、语言文学领域的知识确立研究兴趣和立项、找出探讨问题的视角,认识现象、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同时锻炼分析问题和批判思维能力。这种学习模式避免了中国外语课上常见的“满堂灌”现象,延伸了有限的课堂学习,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实践课,学生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实践类课程在具体实施和监控上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2.完善的课程体系应包含三个课程模块

完善的课程体系至少应包含三个课程模块:通识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专业知识模块(含实践环节类课程)。其中专业知识类课程应包括:(1)语言文学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2)文化和社会类课程,培养跨学科视角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为学生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和适应工作的需求服务。其次应确立好课程模块之间、模块内各类课程之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语言技能的发展不只靠有限的语言技能课,更要有效地融入于专业知识课程。因此,我们提出英语专业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英语专业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三个模块中,语言技能模块约占20%-25%,专业知识课程(核心课程)占50%,通识课程占25%-30%。语言技能课程一般为必修课,语言水平高的学生可适当削减一些学分,鼓励选修其它模块的课程。通识类课程一般由学校开设,学生必须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修满规定的学分,建议第一、二学年开设。每位学生应该在专业知识课模块的两个分区各修满一定学分,这两类课程一般在院部或系内开设,教材和课堂语言为英语。优化课程设置是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英语专业涉及面广,在经费预算、师资水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课程设置改革必然会遇到很多挑战。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结合不同的学校类型探讨出更加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模式。

[1]Banks J.Cultural diversity and education:foundations,curriculum and teaching[M].Boston:Allyn and Bacon,2001.58-59.

[2]VanTassel-Baska J,Wood S.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Model(ICM)[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20):346,347.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7.

[4]常俊跃,等.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24-30.

[5]杨德祥,赵永平.内容依托式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1,(9):61-64.

[6]刘毅.英国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外语界,2001,(5):29,30.

[7]莫亚平,许凌渝.美国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外语界,2007,(3):8-13.

[8]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9]戴炜栋,张雪梅.本科教学评估与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刍议[J].中国外语,2008,(3):4-6.

[10]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2-11.

[11]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3-4.

[12]梁中贤.美国外语教育的改革[J].外语界,2002,(2):61-75.

[13]Stern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46.

[14] Pritchard R.Humboldtian Values in a changing world:Staff and students in German universities[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4,(4):509-528.

[15]汤智.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据的哲学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3,(6):18-21.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英语专业外语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