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与微博名人准社会交往的实证研究

2013-10-09李远煦

关键词:名人媒介用户

陈 耀,李远煦

(1.浙江工业大学学校办公室,浙江杭州310032;2.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处,浙江杭州310018)

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①2012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6),百度百科。。当前,在众多的新媒体中,微博以其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内容的自主性、传播方式的互动性等特点,受到了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广泛青睐。在微博的世界里,大学生与其他微博用户进行社会交往,可以达到充分满足其交流信息、增进感情、建立关系和充实自我等目的,因此,微博空间更是被称为“大学生赖以生存的第二交往空间”②张 琪:《大学生微博交往动机与行为特点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第54-58页。。

一、微博的兴起为大学生准社会交往提供了现实条件

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用户规模为3.09亿。作为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一个生动缩影,微博技术正方兴未艾,微博潮流引领着时代风尚。根据《2012-2013年微博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2012年第三季度腾讯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07亿。显然,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

大学生是互联网络的重要接触群体,在微博的接受和使用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采用随机抽样中的分层抽样的方法,面向杭州市七所高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累计发放问卷抽样1000份,其中,发放实体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48份;另有300份问卷借助网络调查平台完成,且皆具有有效性。

在948份有效问卷中,男女学生样本比例各约占50%,其中,来自大中城市和城镇的学生比例超过60%(如图1)。样本的学历情况所呈现出的各个学历层次的比例符合预期,既有重点放在普通本、专科这样大学生集中层次,同时也适当延伸到更高的学历层次,做到了调查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在样本的专业分布上,普通文理科超过60%,艺术类约占19%,其他如医科、农科约为20%。既有重点又全面的调查,使我们为大学生通过微博进行准社会交往提供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如图1)。

图1 受访者样本概述

(一)微博在大学生中已得到广泛普及

大学生是社会当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在洞察和把握社会新生事物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调查发现,有将近9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拥有个人微博(如图2),而在没有个人微博的其他学生当中,绝大部分人表示正在考虑注册个人微博或将给予进一步的关注。在关于大学生每天在微博上的平均花费时间方面,调查发现,使用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占到18%,30至60分钟的占到36%,1至2个小时的占到34%,2个小时以上的占12%,有高达70%以上的大学生微博使用时间在30分钟—2小时之间(如图3)。可见,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大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在高校拥有个人微博、参与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普遍风尚。

图2 大学生微博拥有情况分析

图3 微博平均花费时间

(二)微博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交流媒介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综合素质等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和冲击,而微博在这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本文就“微博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问题在拥有微博的大学生群体里进行调查,选择认为微博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交流媒介”的占21%,认为微博是“比较重要的交流媒介”的占44%,而选择“无所谓、可有可无”的比例仅为12%(如图4)。这一数据与微博已经受到大学生的广泛青睐的现象是一致的。大学生把微博看作是个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微博积极地了解外部世界并进行交流,可以说,微博对大学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根据微博的特性,一般而言,微博粉丝越多,其个人的网络影响力也就越大,人际交往以及传达信息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还表现在个人微博粉丝的拥有量上。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中其个人微博粉丝50人以上的比例占到了94%,粉丝数超过500人的比例达到了15%(如图5)。这一数据反映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且具有较强的自我传达意识。可以说微博的互动方式给了大学生们较为自由宽松的参与社会交往的环境,微博粉丝数多的大学生微博主,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意见领袖”的责任,他们对某一事件的态度看法对他直接辐射的微博粉丝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力。

图4 微博的生活地位

图5 微博粉丝数目

(三)大学生微博使用的动机倾向性明显

了解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动机对于研究大学生与微博名人准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结果,在大学生“微博使用目的”的第一目的中,选择“获取新闻资讯和信息”、“娱乐”的人群占了较大比例,这也较为客观地体现了微博的两大功能。但同时,从第一目的探究中也发现,大学生通过使用微博“与关心的名人保持互动”交往占到了相当的比例,随着广大社会知名人士纷纷进入微博空间,与名人互动已经成为微博众多功能中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特色功能之一。这一结果也更加证明,“准社会交往”在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平台上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为我们开展微博准社会交往研究增强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图6 微博使用第一目的

根据微博的媒介性质,大学生在微博环境下的社会交往,实际上是一种“准社会交往(Para-so cial interaction)”。1956年,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Horton&Wohl)在《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准社会交往”概念①Honton D ,Wohl R R.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m-social interaction Psychiantry.1956,215-229.,用来描述媒介使用者与媒介人物的关系,主要是指受众将大众传媒(当时主要指电视、广播、书籍)中的人物或角色当作真实人物做出反应、产生依恋,并发展出一种想象的人际交往关系,又因这种交往与真实社会的交往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称之为“准社会交往”,是一种“媒介中的人物或者媒介名人取代了现实的交流对象”的交往现象。据此,本文把微博准社会交往定义为:人们将微博空间中的人物当作真实人物做出反应、产生依恋而形成的人际交往关系。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准社会交往行为也正从传统媒体延伸到以微博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上来,并因其对大学生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力而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大学生的准社会交往对象中,微博名人是重要群体之一,本文所指的微博名人,主要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微博注册并经实名认证的娱乐明星、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其他拥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社会各界人士。虽然大学生与大部分微博名人之间的关联是一种单向度的联系,但微博名人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二、大学生与微博名人准社会交往的现状与分析

本研究在测量大学生与微博名人准社会交往时,将准社会交往分为“交往感受评价”、“交往内容评价”、“微博名人评价”、“交往倾向”等四个方面共13道题,其中,1-4题是大学生对微博名人的交往感受评价,5-7题是大学生与微博名人互动内容的评价,8-10题是大学生对微博名人的评价,11-13题是大学生对与微博名人交往倾向的意愿表达(见表1)。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大学生与微博名人之间的准社会交往呈现单向度高、趋同度高、超现实性和发展性等四种特征。

(一)大学生单向度地与微博名人形成了良性交往关系

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微博成功地让普通大学生与社会名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准社会交往模式,大学生将微博名人单向度视为其社交圈内的真实人物并做出认知,认为其如同朋友一般。调查发现(见表1),有73%的大学生微博用户在与微博名人的互动过程中建立了好友关系模式,有89%的大学生微博用户认为通过微博这一媒介平台能反映微博名人的真实情况及情绪状态,有66%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微博这一媒介如同其本身置身于微博名人的社交圈,而85%的大学生微博用户认为微博名人很有吸引力。由此可知,大学生微博用户普遍认为,微博这一媒介平台能使人如同置身于名人社交圈,拉近了他们与微博名人之间的距离,使得名人的吸引力更加突出,大学生则通过微博获得了与名人进行准社会交往的“了解”以及“信任”这两个前提条件,为更进一步的交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此,这也使得准社会交往的突出特征——现实社交圈与虚拟社交圈的重合得到了体现。

(二)大学生趋同微博名人的价值观念的意愿显著

研究发现,虽然大学生与微博名人在微博平台上的双向性互动并不明显,但这却丝毫不影响大学生接受或顺从微博名人的价值观念的意愿。调查显示(见表1),有68%的大学生认为,在与微博名人互动时,微博名人是能“理解自身的看法”的。同时,在准社会交往过程中,当微博名人作为意见领袖的身份出现时,其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将对普通用户意见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有78%的大学生微博用户认为微博名人的观点能帮助自身形成对某问题的观点,有82%的大学生微博用户喜欢将自身的观点与角色所说的进行对比,认为微博中阐述的角色会让微博用户有想要“对号入座”的冲动,并在与自身情况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得到一种互动交流。

表1 大学生对与微博名人交往倾向的意愿表达

(三)微博环境下大学生对微博名人存在超现实评价

参与微博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调查发现,有61%的微博用户选择了“有时会在浏览微博名人时对他/她做出评价”。而且当面对有其他人对自己欣赏的微博名人作出负面评价时,自己的情绪会受到消极影响。多达69%的多数大学生微博用户看到所喜欢的名人犯错或有负面的评价时会很难过。这是由于,微博用户通过微博将微博名人视作现实生活交流圈的一部分,所以对这一部分的负面评价会影响其情绪的发展,甚至有81%的大学生微博用户认为,当其他人物取代或风头盖过了微博上自身喜爱的人时自己会感到很不满。

(四)大学生与微博名人的准社会交往具有发展性

调查发现,在微博建立起的准社会交往过程中,有89%的大学生微博用户期待着进一步的交流与互动。在微博建立起的准社会交往过程中,有78%的大学生希望将准社会交往的形式逐渐转化成现实的社会交往的形式,期待有机会能与微博名人在现实中进行更深入的交往。在微博建立起准社会交往过程后,有82%的大学生微博用户会因喜欢某人的微博而关注有关他/她的其它信息与事情,关注微博名人从网上关注扩展到了综合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全面关注。

通过前面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微博用户的准社会交往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大学阶段,广大青少年逐渐步入成年阶段,他们从儿童时期主要依恋父母转向了开始寻找社会环境中不可及的英雄、偶像和榜样,并通过微博等平台学习和训练准社会交往的技能,如沟通、表达、移情、领悟等。一定程度上,准社会交往对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起到了替代作用,使因为环境制约或个人心理缺失的个体的人际交往需求得到满足。

三、引导和规范大学生与微博名人准社会交往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是国家、民族得以永续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目前,包括微博在内的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诸多影响,也给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等部门的管理政策制定与推行带来诸多挑战。当前,要切实联合社会力量,有效提升大学生微博准社会交往素养,对大学生与微博名人准社会交往进行科学引导和规范。

(一)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微博平台的有效监管

针对国内目前对网络管理顶层化管理体制设计的缺失现象,政府应通过综合应对,有效强化相关政策、法律的系统性。首先,要完善网络监管立法并将微博管理纳入其中,还可以通过设置成立专门的网络或微博自律委员会,邀请社会大众、行业专家、政府官员等各方代表参与,将其建设成为独立作为的监管机构。其次,积极推行微博实名制,通过加“V”认证、加“√”认证、“内外有别认证”等多种方式,对微博名人、机构和普通网名进行相应认证,有效促进微博用户自律及其问责。最后,加强对微博内容传播的监控,既对社会热点事件中名人、大V的观点导向进行相应把控,也通过意见领袖和自身的官方微博及时规范微博准社会交往出现的负面反馈,杜绝虚假新闻传播渠道。

(二)微博运营商要加强技术建设和社会责任感

微博运营企业应利用创新技术手段,对公共事件信息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同时还要加强微博个人信息安全的技术和法律保护。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应进行媒介素养、职业伦理和道德法规的培训,做好行业自律,通过企业良好的管理机制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群体的微博准社会交往行为。在这方面,新浪微博、搜狐微博已经设立相对成熟的微博内容审查制度,个人在这两个平台发布敏感信息,则会被管理员删除,并收到来自微博小助手的通知,成为了规范微博传播秩序的一套有效方法。与此同时,微博运营商同时应避免过度删除、沟通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的精细管理。除强化内容管理之外,微博网站还要改善服务,认真并妥善处理投诉,对用户提出的问题予以及时沟通。

(三)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微博素养的教育和引导

高校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最为核心的场所,担负着教育管理大学生的首要职责。一要增加关于合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的教学意识与教学工作,使校园媒体在内容上加大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宣传与引导力度。二要重视网络心理安全、心理咨询工作,培养科学的心理安全氛围,消除部分学生对心理工作的误解等;主动邀请在准社会交往这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三是学校可建设成立新兴媒介研究机构,发挥其在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组织编写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准社会交往教育普及读物,选拔优秀学生共同研究媒介素养课题,不断推进媒介研究的进程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四)微博名人要强化社会责任担当,加强自律

研究发现,作为微博“意见领袖”,微博公众人物或者名人以及媒介从业人员对大多数大学生的观点看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广大微博名人用户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微博舆论监督和评价中的影响和作用,在发布个人言论、观点尤其是涉及重大社会事件时,不应仅仅考虑自身的情感因素,更应着眼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充分考虑观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以及产生的影响后果。同时,微博名人要不断强化自身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意识,维护正面积极形象,引导粉丝们确立对微博事件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正面形象,以此来对大学生的微博准社会交往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

(五)应加强对大学生准社会交往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当前,微博作为众多新兴媒体中的“宠儿”,已迅速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并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收和喜爱。大学生在借助微博理性表达自己诉求的同时,应积极发挥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提升微博环境下的准社会交往素养。首先,在增强理解性地使用微博、享受微博功能的同时,增强对微博交往的科学性认识,以及批判地应对微博新兴媒介的能力。其次,面对微博公众人物和公共事件的影响,大学生应合理把握自身情感需求、情感依赖与理性思考的关系,并在认知、反应、评论等过程中,学会鉴别与分辨其传播内容。最后,在面对准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同意见时,大学生应以包容与思考为主,更好地发挥微博准社会交往积极的一面。

猜你喜欢

名人媒介用户
舔名人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名人摔跤后
书,最优雅的媒介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