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探析

2013-10-09

关键词:信息学生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浙江杭州310032)

新媒体是在新的科学与信息技术支持下产生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模式、互动反馈模式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拓展,在互动性、参与性等方面给受众更多的自主权。依托新媒体,人们的学习方式更加自由和便捷,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基于网络的海量信息资源,人们的学习内容可以自由选择,可不受语言和知识的限制;基于新媒体的互动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通过 E-mail、MSN,以及个人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进行信息交换、知识咨询、心得交流。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必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为国家“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的急需人才,其中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善于实务运作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创新人才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宠。本文对新媒体使用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和功能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思路。

一、新媒体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使用现状评述

本次的调研主要从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样本的抽取展开。(1)研究对象的选择。本次研究选择浙江高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的学生,基本涵盖了浙江省的省内高校,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研究样本的抽取。样本抽取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实地发放问卷,回收率较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调查样本构成情况,男生占49.3%,女生占50.7%;本科生占87.2%,研究生占12.8%,基本符合学生的分布情况。研究对象具有较全面的代表性。

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新媒体设备上网的主要方式还是集中于“MLAN”和“2G”,比例分别占34.78%和30.43%,近年新兴的“WIFI”上网方式在校园里并没有占明显优势,所占比例不到19.57%,使用“3G”方式上网的比例只占15.22%,可能跟校园移动网络覆盖的不全面有关,在硬件上高校还是要不断提高对信息化网络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使新媒体学习更好地普及,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基础保证。

从表1可见,首先,最吸引学生的新媒体学习资源的特点是简明扼要和生动表达,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效果并不是灵丹妙药,恰当的方式表达是学习效果提高的关键。其次,友好的操作界面是新媒体学习的可靠保证。再次,个性化和娱乐性则属于不可忽视的因素。可见,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要注意契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丰富形式的过程中注重质量的提升和内容的优化。

根据统计,43.48%的学生愿意在“朋友圈内”分享学习过程,23.91%的学生愿意在“公开的互联网”分享,47.83%的学生在新媒体学习中的交流方式更倾向于“QQ群组聊天”,往后是“电子邮件”和“BBS”。还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使用新媒体学习中“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而只有少数学生选择“与教师之间的交互”。这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人才培养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学生使用新媒体学习的形式以“流媒体(音频、视频)”为主,“网页”,“电子书”和“电子教材”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学习资源的媒体类型中,还是“视频”最受学生亲睐,其次是“文本”和“图片”,可见新媒体环境下视频化学习具有无限潜力(见表2)。

通过调研发现,71.74%的学生普遍期望的新媒体交互方式为“实时交互”,其次为“论坛交互”,选择“线下交互”的只占10.87%。学生新媒体终端学习设备集中于“笔记本电脑”,其次是“手机”,这两样设备是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的必备品,所以在新媒体学习中的利用率也最高,而在社交媒体平台备受热捧的“平板电脑”并没有成为学习设备的首选,可见适合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大众化学习终端设备还是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作为教育者要利用现有设备,积极拓展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渠道(见表3)。

从表4中可见,26.09%学生在使用新媒体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来自“网络宽带太小,资源下载过慢”此类硬件保障问题,“学习内容知识量大,单次学习时间不够”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很大困扰,其中“学习目标不明确”和“周围环境干扰太大”这两个主客观因素也造成了学习成效的低落,可见,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有硬件的投入,也要有软件的提升,应该双管齐下,来确保获取知识的质量和提升能力的效度。

学生使用新媒体学习中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学习资源”和“终端设备”,“学习内容”和“网络”也占有重要地位(见表5),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化学习资源,创造条件普及终端设备,不断丰富学习内容,保障网络学习的条件,是需要高校育人者在人才培养议题中积极改进的方面。

表1 新媒体上网的主要特点

表2 使用新媒体学习的形式

表3 新媒体学习终端设备

表4 使用新媒体学习的困扰

表5 使用新媒体学习中的影响因素

通过调研发现,52.17%的学生在“任意空闲时间”都愿意使用新媒体学习。其次是“排队、等车、等人时”和“公交车”上,“晚上睡觉前”和“休息时间”选择新媒体学习的学生各占10%左右,足见学生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学习热情较高,只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引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其正向效果是可以预见的。

二、新媒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新媒体加速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

新媒体依托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科学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与传统媒体相比传播信息更大,扩展、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方式更多更丰富。新媒体时代的大多数学习发生在课堂之外,通过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所传送的信息量要远远超过学校教学和课本所传送的信息量[1],新媒体时代将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有着广泛的学习需求,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学习资源,新媒体的发展很好地实现了这样的需求。新媒体的应用实现了教育领域的资源分配和利用,帮助学生迅速了解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学习更有便捷性和针对性;高校之间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实现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的再分配和获取,合理建设高校特色和资源结构,培养出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型的创新人才,极大促进了教育方式在新媒体形势下的转型和建设[2]。

新媒体强大的点对点传播功能,使学生能从校园网页、校园BBS、校园手机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信息平台上获取校园风光、校史介绍、招生信息、校内新闻、活动直播、校园名师、杰出校友、投票调查等丰富信息资源。学生每天除了按照课程表所设定的课程安排进行课堂学习外,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可以借助新媒体无限制、不间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和个人休闲时间[3]。高校管理从课堂向寝室延伸、向家庭延伸、向网络延伸,老师通过在人人网、博客、微博、微信上和学生互加好友、互相关注,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通过在网络上建立虚拟班级、辅导员工作室、网上学生事务中心、社团QQ群、活动讨论组、微博圈、微信圈等网上组织,将学校事务公开化、班级事务网络化、学生事务流程化,实现高校课堂内外的有效管理。

(二)新媒体扩宽学习资源获取渠道

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广阔、丰富、有效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在学习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资源的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资源主要来自教师和书本,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基本上也取决于教师对书本知识的教学规划和设计。在新媒体社会,教材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新媒体渠道使教师和知识不再是稀缺资源,智能终端和即时通讯工具的产生,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搜寻信息,连接他人互动交流。新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料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通过新媒体技术的渠道获取丰富有效、个性化、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从而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以及知识语义的主动建构者[4]。

学习兴趣与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传统的教学是运用语言的描述、文字的说明和实验的演示来完成的。语言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大的特点,文字的说明比较抽象,实验的演示只能给学生以结论,微观现象又难以描述,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这个难题的解决,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空间。新媒体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度。传统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系统性学习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对随时随地解决问题的需要。新媒体移动学习将极大地利用学生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化零为整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效降低学习的枯燥性和惰性,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增加学习的兴趣,拓宽学习的平台和实现路径。

(三)新媒体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发挥新媒体特性,可以改善学习交流模式,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例如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与同学、老师及好友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通过人人网等社交媒体,在校际之间加强联络,分享专业信息,包括国外专业学习视频、设计方案、专业文献、数据分析报告;通过QQ视频进行实验小组会议,开展学术讨论;通过QQ群组建实验讨论组,交流研究心得;学术报告会、读书报告会使用PPT、Ipad等进行辅助讲解及演示讲义;利用微博开展合作学习,并把学术观念和信息有效传播给同行;通过手机微信,实时拍摄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及分享实验成果,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升成就感。

新媒体技术环境变革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更新,包括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及个体学习,学习能力随之提升[5]。在新媒体信息语境下,利用其建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新媒体技术使学生扩展感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在优化知识结构、深化能力培养、整合创新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媒体使用在高校培养交叉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优秀的网络新媒体技术与业务试验环境和测试环境,而且可以提供短期的新媒体前沿技术培训课程。这对培养具备产学研用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优质人才,实现高等教学和科研的优势互补具有深远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网络和手机为主体的虚拟空间越来越成为青年学生学习、交际、娱乐的重要场所,高校教育者要主动出击,占领新媒体阵地,探索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微博已发展成为青年学生沟通、联络、聚集的重要平台,可在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社团五个层级推动建设学生组织微博,覆盖校级组织、学院团委、学生会、团总支、团支部、学生社团,通过微活动、微服务、微协会、微论坛、微文化,使学生组织微博逐渐成为“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组织动员、答疑解惑、工作创新”的新阵地。此外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校园网、QQ群、人人网、博客、微信等互动平台,拓展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提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情感困忧、学业困难、生活困扰、人际困惑、就业与生涯规划难题、自我管理难题等问题时的时效性与实效性,能在第一时间排查到突发事件的隐患,并在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把虚拟空间当成思想交流的碰撞场,对学生的思想舆情有着第一时间的把握,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直面热点难题和学生关注话题,进而积极回应学生关注,掌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四)新媒体突破师生关系的沟通瓶颈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面临从方式到理念的全新机遇和挑战。新媒体的新特性使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具有了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而且使人才培养更具优化性和便捷性。新媒体环境下学习方式的革命必然导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更加全面,思维更加开阔,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扩宽学习的渠道,变革学习的新思路。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名师出高徒,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传统师徒型、科研合作型、平等朋友型是师生之间的三种主要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生活空间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往往处于课堂上紧密、课堂外松散的状态,而对于学生来说,更愿意和教师平等交流、实时互动,借助新媒体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功能,使学生和老师在虚拟空间里更自如、更坦诚、更有效地沟通,不仅能够交流课程疑难问题、科研课题内容,也可以交流就业问题、情感问题、人生经验,甚至是生活经历的分享,通过师生资源共享、积极互动等行为,促进教书育人在高校的有效实现,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奠定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

三、新媒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的思考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责所在,创新性是对人才的更高的要求,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创新性主要包括以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业精神能力为主体的创新能力,以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为基础的学习能力,以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为特征的表达能力,以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为特色的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目前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培养的人才除了需要能胜任职业要求外,还需要综合实力强,熟悉现代科技运作方式,能胜任各类企业业务,具有战略思维和独特视野的策略型人才,也需要专业素质良好,既具有较强人文素质与职业敏感性,又精通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一)新媒体语境亟需提升师生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中,受者与传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新媒体素养被提上日程。早期的媒介素养关注的是大众媒介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媒介素养主要指人们认识、利用和参与大众传媒方面素养。有效利用大众传播资源,能够在使用新媒介中完善自我,影响大众文化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变革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话语权由精英(教师)转向大众(学生),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时代,信息传播的自由性、随意性增强。传者和受者集于一身的新媒体使得信息的发布缺少“把关人”角色,导致“伪信息”的传播[6]。网络上的狂欢及网络谣言的传播,传播者不顾及社会影响,无底线张扬个人价值观念,充分暴露网民新媒体素养的缺乏,特别是年轻网民,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又极容易被煽动和误导,容易被网络大V误导,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提高学习者新媒体素养迫在眉睫。在信息繁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里,要引导学生善于甄别冗余信息、虚假信息、色情信息、垃圾邮件,抵制不良信息,攫取精华,去其糟粕。要积极利用新媒体,选择访问信誉度高、信息质量高的网站、APP、媒体微博、微信公共平台等。在发布信息时,要守住道德底线,遵守网络信息发布的相关规定,不断提升媒介素养。

(二)新媒体平台需要创新新型师生互动机制

自由、互动、去中心化是新媒体的特质,它能给人们带来虚拟与现实结合的体验,也为师生关系带来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挑战。与传统的“教师——学生”信息机制相比,新媒体发展初期,主要表现为“新媒体——学生”的信息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大学生有机会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但同时又有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因为这是一种缺乏教师参与的信息机制。可以灵活应用新媒体拉近师生距离,构建起立体化的师生信息机制,建立一种教师参与下的“教师——新媒体——学生”互动机制,实现在第四维空间上的教师群体育人的工作模式。阅历丰富、热爱学生,且自身拥有良好的人、网际关系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主导力量,成为网络上的“良师”,不仅弥补了传统师生信息机制的不足,通过师生在新媒体上的交互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而且把乐于在网络上为学生服务的良师个体集合起来,形成一个群体,实现“教师——新媒体——教师”信息机制,通过增进教师之间的网络交流,不断吸引更多的良师加入,让教师们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上发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立德树人的作用,助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实现自我价值。

(三)新媒体技术应该建构师生社会化学习机制

新媒体技术使学习的重心从以信息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新媒体正悄无声息地进行着对组织结构和信息架构的变革。WEB2.0时代的信息的流动是基于每个节点上的人来展开,是多向的,可以跨单元渗透到组织的各个角落。通过某个信息可以顺藤摸瓜找到信息背后的一个或一群有着相同兴趣的人,使之互动交流,持续学习。新媒体技术使学习创新从专家制造内容到大众制造内容。互联网带来的新商业文明冲击下,新媒体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布信息的平台,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可以写博客、刷微博、发微信,只要有想法有经验,都会拥有自己的粉丝和追随者。知识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已经不只是知识分子的专利,每个人都在不断制造和传播着知识信息等内容。新媒体技术使学习模式从固定时间地点的系统化学习,到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无数个贯穿在人们成长过程中的碎片化学习,构成了一个人一生完整的,且不断更新的知识系统。新媒体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外延,使终生学习成为可能。

在以微内容为特质的新媒体传播语境中,创新人才培养要重视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模式。新媒体不仅可以服务于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而且是构建多元发展的公共表达空间和交流平台的重要媒介和手段。高校教育者要契合新媒体时代的脉搏,尊重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发展,使其融入实际,勇于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仅成为社会所需的优质人才,更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精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多管齐下,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同心所向,戮力而为。

[1]姜倩.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2,(8):3-4.

[2]王丽娟,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2,(5):237-240.

[3]李志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2013,(5):37-38.

[4]王冬霞.构建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知识经济,2013,(4):149-150.

[5]李明,肖剑荣.高校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27-128.

[6]张志安.中国知识精英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7-54.

猜你喜欢

信息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订阅信息
学生写话
展会信息
聪明的学生等
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