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3-09-26蔡永新

学习与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感染力启发性赏识

王金权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与遗憾之处的总结与评判,从而以利再战,打制更加高效的课堂。

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记得一次复习课上,我给出了一道预设好的精选例题,讲了预设好的解题方法。然后诱导学生探索研究、类比。当我为完成部分教学计划略有轻松之感时,一个学生示意说出了他不同的想法。他的解法尽管不具有一般性,但却完全吻合题目所给的问题情境,抓住了问题的特殊性,从而化难为易,使得问题轻松破解。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接下来的同学,通过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给出了更为简洁明快、生动直观的神奇妙招。

课后回顾这节课,真是精彩纷呈。尽管没有按计划行走,未完成原设计的教学计划,但学生却收到了比原预设的更多的收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学生表现出的高涨思维情绪,促使我不得不认真进行课后反思:一、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就会想洪水泛滥一样滚滚而来,冲垮教师原先预设好的教学渠道。因而教师课前必须多准备几手,以应一时不测之需,更好地服务学生;二、教师在备课中要有意识的编制一些容易促使学生展开发散思维的教学素材,使学生思维动起来,眼睛亮起来,脑子灵起来,从而打制精致课堂、高效课堂。把学生从苦难的题海战中解放出来,还学生一个本应欢快的童年。

摘要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很受学生的喜爱。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他们感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课堂教学语言就要饱含激情,富有感染力;要生动形象准确,幽默、趣味而富有启发性;要简明扼要富有科学性,同时应该经常使用赏识性的语言,使生物教学的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 感染力;启发性;科学性;赏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多少年过去了,这些脍炙人口的优美语句,常常在不经意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难以忘怀。

优美得体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优美得体的教学语言,可能使古老的变得新奇,陌生的变得熟悉,高深莫测的变得简单容易。优美得体的教学语言,会像润物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入芝兰之室,受到教育和熏陶。优美得体的教学语言,有时会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著名的教育家巴特尔说过:“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其语言应具备这样的素质:以声引人,有吸引力,能抓住学生;以情感人,有感染力,能打动学生;以理服人,有说服力,能慑服学生。”这充分地告诉了我们,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强大力量,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

1 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激情,富有感染力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因为自身的学科特点和魅力,很受学生的喜爱。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他们感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满怀激地描绘了一个多姿多彩、生动美丽的画面,又让人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的感染。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课堂上。精心、巧妙地选择艺术的教学语言,让一堂课像一首美妙的乐曲,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如小河淌水,时而似大江奔流。这样活灵活现的课堂,必定让学生陶醉其中,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充满感情,高度进入角色,才能达到“情自肺腑出,方能人肺腑”的境界;才能驾熟就轻、轻松自如地进行教学,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亚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饱含激情的教学语言必然引动学生内心的潮水。

2 课堂语言应该形象生动准确

生动有趣的生物世界,为教师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创造了条件。生动让人爱听,形象易于理解,富有趣味则让人回味无穷。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在保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深奥为浅显,化生疏为熟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要能熟练地驾驭语言。恰当地选用成语、俗语、歇后语或者典故,引用学生熟悉的诗词和歌词,经常地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既可以活跃教学气氛,又使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如用成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来描述生物的遗传性,用俗语“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描述生物的变异性。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帮助理解食物链的概念,用“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帮助理解条件反射。用歇后语“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说明昆虫的先天性行为——趋光性,用“兔死狐悲”来说明生态平衡的变化。引用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说明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由“落红”变为“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教学语言要让学生爱听,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基础。

我们提倡课堂语言应该富有趣味性,一定不能偏离了主题,要达到“众星捧月”教学目的。

3 课堂语言应该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

著名的演说家雷曼麦:“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课堂教学中,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趣味和幽默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启迪学生的智慧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在讲到“心脏的位置”时,可一语双关:“人心本来就长得偏,难怪人们会偏心”。在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用了一个幽默故事开头。邓肯曾对萧伯纳说: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答:如果小孩儿生下来,身体像我,而脑子像你,那不就糟了吗?例:生物学的第一节课我在自我介绍时说:“我叫蔡永新,生于1966年5月4日,死于何时还不清楚。”同学们听了一起笑了起来,这和这节课的内容生物学的特征之一生物体都有一定的寿命,也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对应。

幽默能给学生带来欢笑、带来理解、带来信心;幽默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笑之余引发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犹太人常说:“笑是百药中最佳的良药之一。”不仅如此,幽默还可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师的人情之美和性格优点,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幽默的语言就好似“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笑声中绽开了智慧的花朵。

4 课堂语言应该简明扼要,富有科学性

科学性的语言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前提。生物学做为一门自然科学,科学的知识必须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应运用准确的概念,正确的判断,措辞严密精当,言简意赅,不能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更不能有错误。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上下功夫。

中学生物学教学内容,很多是介绍科学事实,概括基本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在描述科学事实,讲解原理规律时,语言要斟酌、准确。特别是讲解一些名词、术语和形成一个概念时,更要用精确的语言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生物知识,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

教学中无论是讲什么话,都应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既能讲透问题,又要少而精练。教师要对语言进行精心组织,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极力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的、罕见的方言词和文言词;教师还应讲究语法规则,教学语言首先力求规范性。再次,教师在课堂中举例、取喻都应深思熟虑,选择学生易于接受且是喜闻乐见的东西。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美好的语言,影响到学生使用祖国语言的态度、能力和习惯,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和启发性。

5 多使用赏识性的语言

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

生物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课堂进行赏识教育。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真心实意的赏识可以唤醒心灵,激发热情,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人逢喜事精神爽,学生最大的喜事莫过于受到老师的表扬。一次实验课,同学们在显微镜里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洋葱表皮细胞,纷纷举起手来:“老师,我看到细胞了!”我一一检查,再给以鼓励,同学们眼里放射出光芒,观察的劲头更足了。

有次上课,学生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我说:“韩磊同学腿不方便,张扬同学能经常背送他,我很钦佩他,这样的同学我最喜欢!”后来,张扬的行动影响了很多同学。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老师不愿把表扬、赞美带给孩子,以至于有的孩子盼表扬就像冬天盼太阳。对于孩子取得的成绩,别说当面夸奖,就是一个赞许的目光,他的心里也觉得热乎乎的、甜丝丝的。

白岩松曾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尤其在小学、中学里头。”

请欣赏您的学生吧。一位名家说:“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枝干都不美丽,也许他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映衬下,也流露几分美感。”

6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此,较高的课堂语言艺术是我们教师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学习古人那种“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尽善尽美的精神,才能做到“语落惊风雨,课成泣心灵”。

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教学语言的昨天,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教学语言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教学语言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

[3]《漫漫古典情》[台湾]檏月,哈尔滨出版社

[4]《教育书》,彭书淮编译,海潮出版社

[5]《教育名人名言》,百度网页

猜你喜欢

感染力启发性赏识
Pygmalion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赏识”催开作文花
西部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音乐课堂语言的艺术探究
愚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