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板书地图
2013-09-26杜琴红
杜琴红
摘要 历史地图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直观教具,其中最为实用的要数板书地图了。它对于学生理清线索、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简化历史事件、突出重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它使用起来也是比较方便的,比常规地图更能突显出教学效果。
关键词 板书地图;历史教学
《通志》中有这样一句富有哲理性的话语,“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如何更好的读懂历史,那就是文字和图片缺一不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文字叙述在于理清事件,图片在于使事件形象化。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件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即图而求易”。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历史事件和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相关图片资料,将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尤其是历史教学中经常性用到的地图能把历史事件、历史形象构建成了空间概念,用简单的标记、符号把很复杂的事件表现出来,也有利于学生快速而准确的掌握这一事件的相关知识点。
但是书本上的有些地图比较复杂,甚至没有地图,学生无法抓住重点,也就影响了学生从地图中掌握知识的程度,使学生对地图望而生畏,不愿去看。所以,教师就有必要把地图简化、突出重点。现在这种情况可以通过PPT演示等多种手段来改善了。我还是比较中意板书地图,这是制作最简单的一种,也是最实用的一种。
板书是上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板书把地图简单地演示出来,不仅可以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而且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同步画出来,使地图与课文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至于显得可有可无。因此,板书地图要求简单、清晰明了,不能拖泥带水。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地图简约化,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我在设计板书地图时,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方位式
顾名思义,就是突出强调具体方位的历史地图。这一类的板书地图在国家(朝代)疆域、战争进攻方位等方面用得比较多。
如: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在讲述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越族,疆域不断扩大时,可以边讲边演示,先画好四个方位,然后根据授课内容,画出匈奴与越族,依次将东南西北的疆域所至表明。这样的一张地图,既没有破坏地图的整体效果,而且突出了区域范围,给人以一种辽阔之感,不仅比书本上的地图来得清晰,又有利于教师在课上根据课文内容一一按照顺序画出,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记忆,提高上课效率。
其实,在新课程实施以前,讲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出现的新危机,地图册上有一幅形势图。这幅地图把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全部详细地绘制了出来。但它同时也把一些与这部分内容关系不太紧密的地方、方位也勾勒了出来,学生对于哪一国家侵略我国的什么地方这个方位概念非常模糊,容易混淆,难以理清线索。所以,我把它简化了一下。
在这幅地图中,基本上把“中国边疆新危机”这一目重要的国家、地名、人物很醒目地标在地图上,突出了重点,并且按照地理方位——西北、西南、东南进行板书,使学生边听边记,在地图上再现课文知识,不仅提高了记忆效率,而且不易混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平时练习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方法的实效性。
必修1中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中讲述了三大决战,书本就很简单的罗列了三大决战的一些知识点,而且书本的地图在书本知识的反面,想要结合地图来记忆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显得很是累赘而不方便。因此,学生对这三个战役只能是死记硬背,对地图上显示的战役的具体方位、参与部队等等重要信息都不甚明了,需要多次强化才能记住,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效果也不突出。所以在上课时,我根据书本知识,边讲解战役过程,边画简明地图。
通过边讲边画,学生不仅把三大战役的发生地区、参战部队这些重要信息迅速当堂掌握,而且明确了一些战役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地点,比如,锦州。锦州战役是整个辽沈战役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仗。锦州地处关内外交通要冲,人民解放军夺取了锦州就是握住了东北地区的咽喉,拦住了东北敌军向关内撤退的通道,这样就突出了“关门打狗”战术的成功之处。因此,锦州的地理位置是理解这一战役不可缺少的因素。再比如,张家口、北京、天津三大城市在平津战役中的分割包围,由于张家口和天津先后解放,而北平和平解放是大势所趋,凸显了“瓮中捉鳖”的战术特点。通过这张简易地图,教师能花更少的精力讲明三大战役,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也能花更少的精力来记忆与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这种方位式板书地图,把原来繁琐、复杂的地图简化成了清晰的方位图,让人一目了然。这三个例子很清楚地说明了方位地图的优势,学生从简化地图中捕捉到的信息不再杂乱,而是有条理、有地理空间感。
不过,方位地图虽然很实用,但受到的约束也比较大,制作时必须选择那些方位感强,需要突出重点方位,有助于加强记忆的地图进行简化,而且必须容易进行操作,不繁琐的。在使用过程中要事先做好安排,充分考虑重点的突出、对应,不能丢三落四,反而误导学生。
2 线条式
与方位式板书地图不同的是,这一类地图主要强调具体事件的前进方位和途径路线。这一类板书地图在战争军事进攻中有很强的实用性。例如: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本课讲了两次鸦片战争,应该说战争过程中侵略军的进军路线应该结合书本给出地图,但是书本上没有。虽说可以参照地图册,但是不利于上课的灵活授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专门设计了简明的板书地图,配合教学过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的进军路线。在讲课过程中,按照英军的进军路线,从进攻广东未遂,沿海北上,攻占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边讲述,边用线条表示,简明清晰的说明了英军第一阶段的进攻情况,从这段简明线路图,学生很容易明白英军在第一阶段的进攻方向,三个地点尤其是起始地和终点很明确。然后简述一下第一阶段结束的原因、结果,引入1841年扩大战争,参照书本讲述画出第二阶段的进攻路线。从地图上,学生对两个阶段的进攻方向、地点就一目了然。另外还可以在地图上标明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与《南京条约》这两个重要事件。这样学生当堂就可以掌握鸦片战争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再如:长征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个壮举,在教学中对于红军长征路线图要求记忆、掌握。在课本和地图册上都有此地图,但是从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这幅地图包括了几方面部队的转移,虽然突出了重点路线——中央红军的长征,但有些不必要的路线、地名容易使学生看花眼、抓不住主线、分不清主次,不仅浪费了记忆时间,而且容易忘记。在实际教学中,我借鉴了同行的经验,对此图作一下简化。
在这幅简化地图中,只将中央红军的进军路线画了出来,将长征途中的重要地方也标示出来,不仅对红军长征有了一个形象记忆,其大体方位也一目了然,而且学生对革命中心由南方的瑞金转移到了北方(陕北)有了非常明显的地理概念区分。如果不对这幅地图简化,在讲解时,让学生看着地图,老师在上面空口讲一下它的过程,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不集中、分心。现在,讲解时,根据原地图,在黑板上把地图简化,突出重点,吸引学生,部分学生对这幅地图当堂就已经掌握,在练习中也发现学生比原来记忆更加牢固,抓住了重点,这种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 变形箭头式
这种方式就是将原地图抛弃,将重要的地点拎出来,只用几个箭头标明前后位置即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地图相对于事情发展而言非常详尽,每一个细节都注意到了,但又显得面面俱到,令人眼花缭乱。对学生而言,他们理解地图、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一面让学生对照地图,一面根据书面内容,概括出事件发生、发展的变化。
例如:关于丝绸之路的讲解,就可以简化成以下的一种板画形式:
边讲解边演示,不仅使学生看懂了地图,而且也从地图中明白了“丝绸之路”的简单过程。
这种变形箭头式在具体使用时必须结合原地图,先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历史事件,然后从中提炼出主干,把枝节扔掉。
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非地图类知识的讲述,如第七单元第二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中,讲述三权分立这一制度中行政、立法、司法三者之间是如何制约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①②联邦法院有权审查行政或立法的行为,如果它认为总统或国会的某些法律、条约和政策“违宪”,可宣布其无效。
③④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包括总统、副总统在内的所有美国文官提出弹劾,然后交由参议院审判。
⑤⑥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过参议院同意);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律有否决权。
上面只是介绍了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用到比较多的三种板书地图的画法,当然,这三种方式不是孤立的。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胜利进军时,既可以参照第二种线路图简化,又可以采用第三种方式单单突出其进军路线。
在实际教学中,地图教学要使用恰当的话,还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的,但是简易地图的制作还是必须紧紧围绕原来的地图,脱离了母本,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所以,在历史课中能否巧妙地运用历史地图,如何巧妙地运用地图,往往成为能否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当一幅设计独特、正确、精美的板书地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它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使学生通过简易板书地图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和概念,了解事件发展过程,快速掌握事件的内在本质和联系。因此板书地图的恰当运用,不仅节省文字,加强清晰度和直观效果,而且有利于概括问题、牢固记忆、增强兴趣、培养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