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微博使用现状分析及互动策略——以肇庆学院师生为调查对象
2013-09-24潘晓璇
杨 琼,潘晓璇
(肇庆学院 团委,广东 肇庆 526061)
一、引言
近年来,“课堂冷漠”一词的出现,从侧面反映了高校学生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呈冷却趋势。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和教师角色扮演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课堂冷漠。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互动的活动,教师在其间的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不相同,且会在不同时期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学生也成为微博的主要用户群,微博以超过传统媒体影响的显著优势,改变着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友等生活方式;部分高校教职工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在教学、教务工作,科研及其他事务上,他们与学生的交流仅靠日常的教学活动维持,其交流途径单一、有限,师生关系相对于初高中时期略显疏远。微博在给师生互动带来挑战的同时,搭建了师生互动的桥梁,为传统师生互动交流创新互动交往方式。利用微博有利于实现教育双方的和谐对话,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并营造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建立师生微博互动平台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教职工引导学生思想,关注了解学生生活状态、心理变化的有效渠道。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前,肇庆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为21 764人,教职工为1 290人。本次调查对象为各二级学院一、二、三年级学生;教学岗位、行政岗位及宿舍管理岗位的教师与职工。调查以随机方式进行,共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6份;共向教职工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4份。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一)在校生微博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生是微博用户,8%的学生为非微博用户。其中微博用户情况具体如下:
1.微博经历丰富,偏爱主流微博
22.7 %的微博用户于2009年——“微博”在我国正式出现之年即注册了微博账号,31.7%的用户则在堪称“中国微博元年”的2010年开通使用,而在“中国微博壮年”的2011年开通的用户达34.4%,2012、2013年共有11.0%的用户注册开通。在微博用户中,新浪用户占66.7%,网易用户占17.9%,腾讯用户占17.6%,国外微博Twitter用户仅占3.7%。
2.使用目的各异,使用频率较高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用户使用微博目的各异,多为与朋友交流或记录生活(见表1)。
表1 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9.8%的微博用户每天都会登录微博,26.1%的微博用户则平均2天登录1次;其中8:00—10:00,12:00—14:00这2个时段是微博使用的高峰期,分别占30.2%、24.5%。由此可见,学生使用微博的频率较高(见表2)。
表2 学生使用微博的频率
3.获取学校信息仍以传统途径为主
在对学生获取学校信息途径的调查中了解到,32.4%学生主要通过传统途径(如学校或班级的通知)来获取学校信息,25.1%的学生则通过微博获取(见表3)。
表3 学生获取学校信息的途径
4.通过微博参与校园热点话题讨论
表4 学生参与校园热点话题讨论情况表
表4显示,86.9%的学生用户会通过微博不同程度地参与校园热点话题讨论。此外,调查显示30.0%的学生看好微博,认为它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监督体制。
(二)教职工微博使用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居于30~40岁这一年龄段的教职工占41.1%。44.2%的教职工基本知道并已开通微博,34.3%的教职工能熟练使用微博,仅有4%的教职工表示没有听说过微博。
1.选择主流媒体但使用率不高
45.5 %的教职工选择新浪微博,30.6%的教职工则选择腾讯微博,国外热门微博Twitter的用户仅占4%。教职工微博使用频率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5.1%的教职工3~7天内登录1次微博,13.8%的教职工用户注册后却较少使用。
2.师生互动以传统模式为主
表5 教职工与学生交流的模式
从表5可以看出,教职工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多停留在与学生面对面、通过学生干部汇报等传统模式,这些模式因受到时空的束缚,使师生间的交流受到很大限制。
3.教职工微博粉丝中学生最少
在微博人气的调查中,55.7%的教职工的微博粉丝数量较低(皆少于100人)。学生在教职工粉丝中占的比例最小,74.1%的教职工的微博粉丝主要为其周边的同事好友而非学生。此外,有23.8%的教职工表示不会主动关注学生微博。
4.参与热点讨论并与学生互动
53.3 %的教职工和学生的观点一致,认为应该参与校园热门微博讨论与学生形成互动,过半数的教职工均认为微博在师生之间扮演着沟通者与阐述自身观点的重要角色;在对学校教职工认为是否应该开通微博以跟学生互动的调查显示,56.4%的教职工认为开通微博属于个人习惯,不应该强求,而27.8%的教职工却对此表示支持。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正是“亲”的基础。“90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宠爱,上大学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的开始,也是他们人际交往的新起点。这些学生渴望融入校园这个小社会,但他们敏感而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面临学习和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就会感到无助、孤独。此时,远离亲人的他们在内心深处更渴望教师能给予一些建议和帮助[1]。网络时代是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如果高校教职工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利用“微博”这一满足大学生精神及心理需求的网络社交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能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还可以通过师生间学习生活的交流互动增进了解、增强感情粘性,从而进一步改善“课堂冷漠”的现状。
三、互动策略
基于对高校师生微博使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良好的微博互动对改善高校师生关系,促进学风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可以起到促进作用。高校师生建立有效的微博互动关系可以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系统有效的学校微博体系
目前,“高校微博潮”方兴未艾,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4.0%的被调查者表示主要通过学校热门微博了解学校情况,其比例高于学校官网。学生通过“树洞微博”反映学校问题,发起热点讨论。有些还因此获得校方的解决与回应,但“树洞微博”存在许多不足,如信息欠缺真实性,言论激烈,容易偏激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君超提出,官方微博应当成为高校“新闻事件的第一定义者”。官方微博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及时发布事实,阻断谣言传播和革新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模式的利器。在建立系统有效的学校微博体系中,应坚持以学校官方微博为中心,重点发展学校各二级机构微博、学生组织微博、教职工微博等基本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建设多点辐射型高校微博关系群。
目前,按照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学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应用工作的通知》和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学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团支部腾讯微博推广的通知》要求,肇庆学院团委、学生会及各类社团,各二级学院团委、团支部、学生组织微博均于2012年开通使用。我校已经构建起以肇庆学院团委为龙头,各二级学院团委、团支部、学生组织微博为基本点的微博互动系统,通过微博发布学校团委、二级学院团委等机构的动态走向,拉近教职工与学生团干、学生团员的距离,基本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
(二)引导教职工搭建互动平台参与热点讨论
微博不同于博客,“在微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是用户转发——被越多用户转发,信息越有可能被更多用户知道。在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中,衡量信息价值的标准与传统传播模式不尽相同。”[2]简单地说,微博的价值效应在于粉丝数量,粉丝数量越多,微博就越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根据学生微博阵地来选择相应的阵地,以新浪微博或腾讯微博为同一微博平台,通过好友介绍、平台推荐互相添加“关注”成为粉丝进行互动(简称“互粉”),从而增加微博用户粘合度,建立用户群体,通过用户的认可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力。学生注册微博的主要原因是与朋友沟通,大多数学生会在微博上参与学校热点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受其他用户的观点意见影响从而形成对某热门事件的基本看法。高校教职工获取的信息来源比学生群体多,信息可信度较高,能在热点讨论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参与学校热点讨论也能增加教职工与学生的联系接触,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三)提倡教师课余与学生微博互动
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微博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指导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或理论知识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学生们接收到微博信息后,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了解相关背景,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并对思考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发微博信息给教师进行询问。其互动可打破师生只能在同一时空进行交流的局限,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但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可将微博互动效果与使用频率作为考核学生学习的一项指标,鼓励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利用微博平台发布课堂总结、作业,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了解。由于微博可以长期保存信息,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后的很长时间里,继续关注并分析教学内容,从中提出更多的体会和感悟,促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考的习惯。
(四)举办微博文化节,营造环境氛围
有部分教职工表示在开通微博之后便较少使用,对于学生微博内容中的种种疑问与困惑不能及时反馈解答,导致微博影响效应不大。这关键在于高校中没有形成一定的微博氛围,许多高校教职工与学生的微博使用仅停留在娱乐层面,尚未形成稳定的微博文化。高校举办微博文化节,组织教职工与学生在微博上参与互动,其内容可以设置微博感悟、微博生活瞬间,微博话题等栏目,开展教职工微博培训讲座,高校微博达人评选等。此外,还需要求高校微博内容要改变呆板文风,适当使用网络用语,使其适应学生的“胃口”。高校通过举办微博文化节提高教职工对微博的认识,使教职工掌握其使用技巧等,通过文化节的活动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让微博成为师生间沟通交流的有效补充。
[1] 王乐.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2(4):99-100.
[2] 刘根勤.从新浪微博热门转发看微博的价值要素[J].今传媒,2012(9):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