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声乐小组课教法新探

2013-09-24王金宝

肇庆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喉头共性歌唱

王金宝

(肇庆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从2003年开始,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就将声乐课教学改革申报校级课题并获得立项,对声乐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成为肇庆学院第一批优秀课程。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实践,这项教改现已建设成为第二批校级精品课程,并以教学方法科学简捷、见效快、效率高、学生好评、社会认可、研究成果丰硕顺利结项。作为课程主持人,现将我们的探索和研究成果加以总结,以便和同行交流。

一、小组课的排课原则:采用“四同”排课法,有利于高效、互动、资源共享

为了发挥小组课的特点优势,便于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在排课时,应尽量考虑到“四同”排法。一是同性:以性别分组,将学生划分为女生组、男生组,即相同性别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上课,有利于共同练声,更有利于增强互动效果;二是同声部:将相同声部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上课,如女高音组、女中音组、男高音组、男中音组等,有利于选择练习曲,有利于学生的互相观摩学习;三是同程度:将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上课,便于研讨解决技术问题,共同提高;四是同曲目:将适合于演唱相同曲目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上课,便于作品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的讲解要求,也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

当然,“四同”特点排课也有一定的难度。比如,首先要熟悉学生的声部、程度等,但是,应尽量考虑“四同”排课的优点,以提高小组课的教学质量。

二、合理分配上课时间,保证每个学生在每节课里都能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

这一点很重要。小组课的上课形式为1对3,就是1个教师对3个学生,也可以1对6或1对8,主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具体情况来定。为了在时间上合理安排,可以拟定以下时间分配方式:如果是1对3小小组的话,前10分钟,集体练声,着重解决发声基本状态问题(即共性问题)。然后,进行个别指导,着重解决个性问题。辅导的时间尽量做到大致平均,其中每个学生约10分钟左右。如果是1对6以上大小组的话,上课时间课排两小时以上,给每个人的辅导应不少于15分钟时间,保证每个学生在每节课里都能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要点

(一)讲述声乐基本理论知识,人身乐器的基本构造及功能。

人身乐器是一个管乐器,它是由动力部、横膈膜的扩张与回缩起到风箱作用;靠胸腔共鸣,发挥了最大的响板效果;靠坚定的双腿与夸张的口型起到了支架与喇叭的作用。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歌唱姿势:“(1)自然站立,积极放松,两腿分开,与肩等宽,脚踏实地,站稳站好;(2)抬头挺胸,以平视线为宜,颈部挺直,眼睛正视前方,面部表情自然;(3)双肩保持平衡,吸气时不可上端,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半握,精神饱满,有强烈的歌唱欲望。”[1]

(二)对参与发声的器官和肌肉进行特定状态的训练,使之更符合发声歌唱的要求

对于大学一、二年级必修声乐的学生,教师应教其下意识地自觉地习惯于歌唱发声时所需状态的肌肉、器官定向运动,如对歌唱声音有直接影响的口型、舌位、嘴唇、下巴、喉头以及呼吸肌肉群对声音的支持等,使其更符合正确歌唱的要求。

1.口型:要求上下垂直张开,略呈椭圆形的喇叭状,张开度以两指叠置通过,以露出两颗上牙和一线下牙为宜。要注意的是,口绝非张得越大越好,张得太大,气息不好控制,声音容易虚;张得太小,腔体没有打开,口腔、面罩共鸣小,声音出不来。只有根据字音与音高的不同要求,口张得恰如其分,声音才能圆润贯通。

2.舌位:歌唱时,石头自然放松,不能往后团缩或下压成船形,舌尖稍低于前下牙,舌根放松,否则会造成喉头、下巴紧张,咬字不清,呼吸不畅。

3.嘴唇:嘴唇要积极有力,不能松松垮垮。发声时要求上唇不能包住上牙,包住上牙会造成声音出不来;下唇如果包住下牙,声音也不好听,咬字含糊,缺乏圆润明亮的音色。特别强调的是,嘴是人身乐器的扩音器,具有喇叭的功能,它的正确开合,关系音量音色、音高的效果。

4.下巴:张大嘴巴歌唱时,下巴应该是往下往后松开,于上腭形成一种悬崖状,决不可向前伸,形成地包天,引起舌根、喉头紧张、气息脱节,从而造成声音喊叫的效果。

5.喉头:歌唱时,喉头必须放松打开,用打哈欠、打喷嚏的动作启发,使其喉头下放至低位置,并保持用这种感觉歌唱。字音变换或因音高变化时,必须保持喉头的相对稳定,否则声音会失去支撑音色变得浑暗尖白,低音下不来,高音上不去。喉头是气息、声音运动的重要门户。喉咙打开,气息、声音才能畅通无阻;喉咙逼紧,气息、声音堵在喉咙里上不来造成喉音。打开喉咙,下放喉头歌唱,是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根本准则。

6.气息:气息是人身乐器的支柱,是歌唱的动力。要做到气动声响。呼吸与咬字、音量及歌唱感情的表达都有极密切的关系。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要求将气吸到肺的下部,横膈膜向下推移,使胸腔和两肋向外扩张,发声时,胸腔和两肋仍保持吸气时的扩张状,横膈膜有控制地回缩。换气要彻底换干净,反对两肩上端或小腹鼓突式的呼吸方法。

人身乐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发声器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内在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所以,在发声和歌唱时要细心注意它们之间的协同动作与相互配合,并在实践中逐渐去掌握它们之间存在的规律。概括地说,歌唱时要把呼吸、共鸣、咬字等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歌唱状态,决不能孤立地、分割地去训练某一个部分,否则越练越僵,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方法和预期的效果。

(三)集体练声,分别回课,典型指导,个别纠正,互相观摩,相互评议

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大家讨论,教师重点讲解范唱,学生观摩学习,取长补短,教师要抓住共性兼顾个性。在声乐技能传授及共性问题上,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共性化问题。同时,也兼顾个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具体做法是:

女声主要采用“哎”“咦”闭口音为主,因为“哎”“咦”音是女声最容易找到感觉的两个字音。发声练习,女声用[2]:

还有如歌曲:《幸福在哪里》、《北风吹、》《知音》、《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等等,都是寻找“哎”“咦”音的最好练声曲。

男声主要采用“啊”“嗷”开口音练习曲为主。因为“啊”“嗷”音是男声最容易找到喉咙打开并保持用打开的感觉歌唱的两个字音。发声练习,男声用[2]:

还有如《槐花几时开》、《月之故乡》、《少林少林》、《军民大生产》等歌曲也是男声很好的练习曲。

四、声乐小组课的互动规律及特点

声乐小组课的互动规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共性问题:即基本歌唱状态问题。通过教师讲解,学生集体练习、课上讨论,举一反三,既节约了时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又能互相学习。

2.个性问题:即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通过教师给每个人正面指导,学生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克服的方法和追求的方向,其他学生通过观摩感受,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方法。

3.对一个问题的不同体验与感受进行讨论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给予明确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相长,对教与学都有促进作用。

声乐小组课教法科学,它具有其他授课形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其独特性为听、看、想、做。首先是听,学会鉴听各种类型的声音,培养自己的鉴赏、听辨能力。有了正确的听辨力,才能判断声音的正误。其次是看,小组课的优势还在于每个学生都是模特,通过观摩教师的范唱及其他学生的演唱,模仿学习他们演唱时的艺术表现、表情动作来提升个人的舞台修养。再次是要动脑子,要求学生多琢磨,看别人的演唱,想自己存在的问题,听别人唱时要专注,听老师对自己讲评时细心体会,能举一反三。最后是做,做就是练习。学生做发声练习及演唱歌曲要坚决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坚持练习,坚决克服、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积极配合实践。学生正确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才能少走弯路,快速进步。声乐小组课其实是一个观摩课。观摩本身就包含了积极的互动作用。

[1] 王金宝.浅谈歌唱状态的训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1(5):100.

[2] 王金宝.声乐教学札记三则[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3):91-92.

猜你喜欢

喉头共性歌唱
喜欢在墙上画画是人类的共性吗?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共性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浅析流行唱法中喉头位置的选择方式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歌唱十月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