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诱因视角下的劳动争议省际差异研究——基于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

2013-09-23朱晓文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3年3期
关键词:工资总额平均工资争议

● 朱晓文

■责编 / 张新新 Tel: 010-88383907 E-mail: hrdxin@126.com

我国劳动关系因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发生显著变化,市场导向下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和常态化,劳动争议案件及当事者数量都在迅猛增长,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普遍认为首要原因是经济诱因,即劳动报酬。而在影响劳动报酬的诸因素中,经济增长与职工收入最为突出,具体包括GDP、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

本文以GDP、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作为分析劳动争议的主要因素,考察这三者与劳动争议之间的关系。数据起止时间是1999-2009年十年间,研究范围涉及全国及31个省区。各省区的GDP、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数据来自1999-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劳动争议数据来自1999-2009年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一、计量模型及检验

本文对劳动争议影响因素分析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对相关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第二步是针对线性回归结果做多维尺度分析。通过前期统计,发现GDP、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因此这三个变量无法放入一个回归方程进行分析,需要分别以GDP、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为自变量,以劳动争议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一)GDP——劳动争议的计量数理分析

1.以GDP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以GDP为自变量,劳动争议数量为因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各省的回归分析结果R方和调整后的R方大部分在0.7以上,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只有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四省区建立的方程拟合度较差,其余28个省建立的方程有比较好的回归效果。全国及31个省的F值(除宁夏之外)均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地,说明方程拒绝回归系数为0的假设,包含的自变量合理,因此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良好的显著性和回归效果,回归系数除宁夏外全部通过T检验,说明GDP与劳动争议数量之间在全国及30个省有显著线性关系。

2. GDP——劳动争议的多维尺度分析

为了更好的进行省际差异分析,根据表1统计结果,利用SPSS19.0中的多维尺度分析工具(Multi-dimension Analysi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表1 GDP——劳动争议回归模型统计表(部分)

从图1可以看出,多维尺度分析下GDP对劳动争议影响的地区差异如下:GDP对劳动争议的影响程度,相对全国水平来讲,广西、福建、贵州、四川、浙江、重庆等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说明GDP对西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影响程度远高于对全国的影响,也高于对全国其他省市的影响。但是,西部相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程度则远低于全国,呈现两极分化。其中,西藏是个特例;GDP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劳动争议影响程度,要低于对全国的影响程度;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京广沪地区,GDP对当地劳动争议影响程度最低。

总的来说,GDP对地区劳动争议的影响呈现出随该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而降低的特点。

图1 GDP——劳动争议回归模型的多维尺度分析

(二) 职工工资总额——劳动争议的计量数理分析

1.以职工工资总额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以职工工资总额为自变量,以劳动争议数量为因变量,采用SPSS19.0中的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需要,对回归方程的分析指标进行汇总,形成表2所示的内容。

表2 职工工资总额——劳动争议回归模型统计表(部分)

从表2可以看出,全国及31个省级行政区中,26个地区的回归方程中的R方和调整后的R方均在0.7以上,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建立的方程有比较好的回归效果,只有江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5省区建立的方程拟合度较差。全国及31个省的F值(除宁夏之外)均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地,说明方程拒绝回归系数为0的假设,包含的自变量合理,建立的回归方程显著性和回归效果良好,回归系数(除宁夏之外)全部通过T检验,说明GDP与劳动争议数量之间在全国及31个省具有显著线性关系。

2.职工工资总额——劳动争议数量的多维尺度分析

为了更好的进行地区差异分析,根据表2统计结果,利用SPSS19.0中的多维尺度分析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职工工资总额——劳动争议回归模型的多维尺度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多维尺度分析下职工工资总额对劳动争议影响的省际差异如下:职工工资总额对劳动争议的影响程度,以全国水平作为比较标准,对广东、海南、天津、上海、北京、江苏、重庆等的影响远高于全国水平和全国其他地区,说明职工工资总额对劳动争议影响程度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其次,对东部部分地区及中部地区影响程度次之。最后,对西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及江西影响比较小。

表3 平均工资——劳动争议回归模型汇总表(部分)

总之,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职工工资总额对劳动争议数量的影响也比较高,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职工工资总额对劳动争议数量的影响程度也相应降低。

(三)平均工资——劳动争议的计量数理分析

1 .以平均工资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以平均工资为自变量,以劳动争议数量为因变量,采用SPSS19.0中的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需要,对回归方程的分析指标进行提炼,形成表3所示的内容。

从表3可以看出,全国及31个省级行政区中,26个地区的回归方程中的R方和调整后的R方均在0.7以上,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除去江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5省区之外,其余26个省建立的方程都有比较好的回归效果。全国及31个省的F值(除宁夏之外)均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地,方程包含的自变量合理,拒绝回归系数为0的假设,回归方程在显著性和回归效果上均具有良好表现,回归系数(除宁夏之外)全部通过T检验,说明平均工资与劳动争议之间在全国及31个省具有显著线性关系。

2.平均工资——劳动争议数量的多维尺度分析

为了更好的进行省际差异分析,根据上表统计结果,利用SPSS19.0中的多维尺度分析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多维尺度分析下职工平均工资对劳动争议影响的省际差异如下:平均工资对全国的劳动争议影响最大,远高于其他任何省区。在省际差异上呈现梯级层次影响。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区属于第一阶梯,平均工资对当地劳动争议的影响仅次于全国。对西北地区及江西、云南等省的影响程度最小。其余属于第二集团,平均工资对当地劳动争议的影响程度居中。

二、计量结果及分析

图3 平均工资——劳动争议回归模型的多维尺度分析

根据线性回归及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GDP、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与劳动争议之间的影响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GDP、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显著影响地区劳动争议

无论从线性方程的R方和调整R方,F值及显著性,或者从回归方程系数及T 值检验来说,GDP、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与劳动争议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线性关系,这说明以上三个因素是影响劳动争议的重要因素。

比较全国水平下的GDP、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可以发现,平均工资的回归系数最大,为23.689,表明平均工资对劳动争议影响力最大。而职工工资总额回归系数是18.666,大于GDP的2.164,因此职工工资总额对劳动争议的影响程度高于GDP。所以,三因素对于全国水平的劳动争议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平均工资、职工工资总额、GDP 。

通过分析31个省区的回归模型汇总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职工工资总额的回归系数介于0.181-39.017区间,平均工资回归系数分布于0.011-4.858区间,GDP的分布则是在0.302-5.287区间,这说明在全国31个省区范围内,三者对劳动争议数量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职工工资总额、GDP和平均工资,而且除去极少数省区外,影响非常显著。其中,职工工资总额对省级劳动争议影响程度最大,这与全国范围的统计结果截然不同。

2.以全国水平为基准点,呈现三层梯级特点

根据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图1、图2和图3,GDP、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对劳动争议影响的地区差异,均呈现出明显的三级特点:GDP、职工工资总额对劳动争议的影响,呈现的是显著高于全国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水平、围绕全国水平略微波动三种情况,而平均工资对劳动争议的影响呈现的是略低于全国水平、比较低于全国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水平三种情形。以上都说明劳动争议因这三因素而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GDP对地区劳动争议数量的影响随该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而降低。(2)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职工工资总额对劳动争议的影响也比较高,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职工工资总额对劳动争议的影响程度也相应降低。(3)平均工资对全国水平的劳动争议影响最大,远高于对各省区的影响程度。

同时,按照《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统计指标,把引发劳动争议的原因划为三类: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待遇和解除劳动合同,就全国统计水平而言劳动报酬是首要原因,但在地区上略有差异。以2009年为例(见图4),全国因劳动报酬引发的劳动争议数量占到全年的36%,但在地区分布上有明显不同,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其它地区,天津、浙江、江苏等地略高于全国水平,而山东、江西、河北等地则是因社会保险待遇引发的劳动争议数量略占优势,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特点(见图5)。

图4 2009年劳动争议类型的地区分析(部分)

图5 劳动争议类型的多维尺度分析

另外,在3个回归模型汇总表中可以看出,31个省区中有江西、宁夏、西藏这三个地区比较特殊。对江西而言,虽然它属于传统划分中的华东六省之一,但是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GDP对当地劳动争议的影响程度,与西北地区的影响程度比较接近,远低于它所处区域的其他省区。宁夏地区回归方程不显著,说明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GDP对当地劳动争议影响不明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西藏地区,虽然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GDP对它劳动争议的统计结果说明影响程度非常明显,但在一般研究中因其特殊性而往往剔除这组数据。在这里,为了保持数据的完整性,本文予以保留。

三、启示与建议

研究经济诱因对劳动争议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转型,劳动力供给层次发生变化,新生代日益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2009年以来“民工荒”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有日渐加剧之趋势,重要原因是劳动者工资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而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他们对自身权利的诉求进一步增强,从而导致劳动争议数量不断攀升,而非体面劳动导致的劳动争议事件更是不胜枚举。根据以上关于经济诱因对劳动争议的影响,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1.出台配套措施,落实工资指导线的指导作用

工资指导线是政府宏观调控企业收入分配及国民财富分配的手段之一。目前工资指导线的“指导”作用非但没落到实处,而且还面临着挑战。全国只有不到60%的省区设立了工资指导线,这些省区2012年的工资指导线涨幅比之上一年有所下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工资指导线无用论”的观点。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落实工资指导线的作用尤其要注重以下两点:一是工资指导线增幅“宜涨不宜跌”。政府应加快收入分配的调整,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在国民财富中的比重。工资指导线的增幅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因此不宜降低。这就要求政府在制订工资指导线标准的时候考虑周全,设计合理的指标体系,寻找实现劳资共赢的平衡点。二是工资指导线的指导作用要有区分性。根据企业性质不同,工资指导线的指导作用应该体现为制约和促增两个方面。对国企特别是垄断性企业而言,应突出其制约作用,如通过加大监管力度来控制过高的收入分配;而对民企尤其是小微企业来说,则应该落实其调控、增资的作用,如借助税收等多种辅助手段,落实工资指导线的指导作用。

2.完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

在调控收入差距、减少劳动争议方面,需要充分重视职工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的标准确定及增长比例。就最低工资标准而言,从1993年国家开始实施最低工资制度,2004年《最低工资规定》出台,直至2011年,全国各省区的最低工资年均增长率仍然落后于同期平均工资的增长率。与此同时,因劳动报酬而致的劳动争议事件持续增加,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试行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则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3.搭建工资集体共决平台,实现劳资双赢

无论是工资指导线还是最低工资制度,抑或体面劳动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上,劳资双赢应该成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劳动者通过诸多合法方式,如集体谈判、共同协商等,使得工资制定依据更加科学化,收入分配更加合理。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经济诱因对劳动争议的影响,通过SPSS19.0所做的线性回归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都表明,经济因素显著影响着劳动关系的和谐,不利于政府体面劳动要求的贯彻。如果地方政府能够重视这种影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落到实处,工资水平在逐渐提高和改善的同时,劳资矛盾也将会随之趋于缓和,而且还会因为人力资本的增加引起当地竞争力差的企业外迁,推动当地产业优化升级,最终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目前在体面劳动的研究方面,国内多集中于文献理论梳理,而较少实证方面的探索。采用GDP、职工工资总额、平均工资等三个经济诱因指标对劳动争议进行地区差异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各省区职工工资指导线的建立和调整,有利于实现体面劳动的研究深入和实践指导作用,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1. 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载《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2. 郭金兴:《我国劳动争议的省际差异及其解释》,载《财贸研究》,2008年第5期。

3. 朱智文、张博文:《化解劳动争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年第6期。

4. 张衔、谭光柱:《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的评价与建议——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载《当代经济研究》, 2012年第1期。

5. 宋桂霞、齐晓安:《调整劳资利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载《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2期。

6. 燕晓飞、信卫平:《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与体面劳动的实现》,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7. 黄维德、柯迪:《各国体面劳动水平测量研究》,载《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8.肖巍、钱箭星:《“体面劳动”及其实现进路》,载《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

9. 曹兆文:《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衡量指标探要》,载《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6期。

10. 曹兆文:《GDP对体面劳动生产性的影响——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载《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11期。

11. 韩宇明:16个省份发布2011年工资指导线 河北最高北京最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8/02/c_121756326.htm [2011-08-02]

12. 田原、林玳玳:《工资增长指导线制度需要修正》,载《中国国情国力》,2007年第4期。

13. 陈莉:《工资指导线水平基准线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载《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年第3期。

14. 吴源、张长生:《关于改革工资指导线制度的对策思考》,载《探求》,2011年第6期。

15. 于米、佟安琪:《工会化程度、劳动争议与经济增长——基于2000-2008 年的面板数据》,载《经济问题》,2012年第1期。

16. 吕倩、刘智强、廖建桥:《工资指导线制度影响因素研究——宏观经济分析视角》,载《管理科学》,2010年第5期。

17. 林毓铭:《低工资徘徊、工业伤害与“民工荒”的综合思考》,载《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5期。

18. 张明丽、梁爱玲、杜庆:《我国实施最低工资制度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从部分省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进行分析》,载《改革与战略》, 2011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工资总额平均工资争议
No.6 2021年平均工资出炉
辽宁葫芦岛市郭天放问: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周期最长不超过几年
山西省国企工资将实现能增能减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争议多晶硅扩产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指数
争议一路相伴
利润下降央企工资总额不得增长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