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单中心508例临床总结

2013-09-23曹胜武周明卫陈云祥陈海峰赵春生朱凤仪尤永平耿晓增鲁艾林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垂体开颅腺瘤

骆 慧 , 曹胜武, 周明卫, 陈云祥, 陈海峰, 程 刚 , 赵春生, 朱凤仪, 尤永平,耿晓增, 傅 震 , 鲁艾林, 刘 宁

垂体腺瘤发生于垂体前叶,为最常见的鞍区良性肿瘤,发生率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随着我国居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垂体腺瘤检出率有增高趋势[1]。本文总结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垂体腺瘤的临床数据,总结当前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相关术后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的垂体腺瘤共508例,其中男219例,女289例,男女发病比为1∶1.32;年龄13~83岁,发病以30~70岁居多,占83.9%,各年龄组发病情况具体见图1。

1.2 临床症状 病程大多在2个月~8年。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其中头痛293例(占57.7%),视力减退276

例(占54.3%),视野缺损 184 例(占 36.2%),闭经或月经紊乱、泌乳135例(占26.6%),肢端肥大、面容改变98例(占19.3%),库欣综合征63例(占12.4%),伴卒中57 例(占11.2%)。

图1 各年龄组发病情况

1.3 垂体腺瘤分级 按照参考文献[2]的垂体腺瘤分类,直径≤1cm的微腺瘤93例(占18.3%),直径>1 cm且≤3 cm的大腺瘤274例(占53.9%),直径>3 cm的巨大腺瘤141例(占27.8%)。采用Knosp等[3]的MRI分级标准评估头颅冠状位 MRI海绵窦受侵犯的程度将垂体腺瘤分为5级:0级111例(占 21.9%),1 级 145 例(占 28.5%),2 级 146例(占28.7%),3 级 71 例(占 14.0%),4 级 35 例(占6.9%)。

1.4 手术方法 经蝶窦入路475例(占93.5%);经额下入路或翼点入路开颅手术33例(占6.5%)。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包括激素水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术后5天内复查激素相关指标,术后3个月复查增强MRI。监测术后相关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结果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除86例肿瘤因失访或术后复查增强MRI的时间未到外,其余的422例肿瘤对比术后3个月增强 MRI影像,全切除359例(85.1%),其中经蝶窦入路全切除336例(85.2%),开颅手术全切除23例(82.1%)。508例肿瘤中,经蝶窦入路术后7天症状缓解率88.8%,术后5天激素水平明显好转442例(87.0%)。开颅手术术后7天症状缓解率84.8%,术后5天激素水平明显好转27例(81.8%)。术后出现并发症145例次,其中经蝶窦入路133例次,开颅手术12例次。总体上来分析,2种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异(P=0.162)(表1)。

表1 垂体腺瘤术后并发症情况

2.2 激素类型与性别的关系 进一步我们分析了垂体腺瘤激素类型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表2)。我们发现泌乳素腺瘤男女性别存在明显差异,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是男性的3.52倍。其他各激素类型未见明显性别差异。

表2 垂体腺瘤激素类型与性别的关系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推进、国民健康意识的显著提高和神经影像学的长足发展,垂体腺瘤的发病率数据呈上升趋势。我科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开展垂体腺瘤手术145例、156例和207例,约占我科同期颅内肿瘤手术的19.4%、19.7%和24.2%。本组除催乳素腺瘤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外,其余各型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高峰在31~60岁,占70.5%,以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及无内分泌功能腺瘤居多。其中93.5%的手术为经蝶窦入路。目前,经蝶窦入路手术已取代开颅手术成为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最常用方法[4]。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由北京协和医院率先开展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5]。我科从1982年起在国内较早地开展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手术,历经大部分切除垂体腺瘤、全切除垂体腺瘤、肿瘤全切且功能保护三个阶段。目前我科已初步形成以功能导向为核心的垂体腺瘤手术理念:即在保留正常垂体及靶腺功能的前提下,微腺瘤和大腺瘤尽可能一次全切,部分巨大腺瘤可行分次手术切除。

经蝶窦入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即经鼻中隔中段-蝶窦入路,经鼻小柱-鼻中隔-蝶窦入路、经蝶窦直接入路和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以上几种入路方式各有优缺点[6]。目前我科主要采用经鼻中隔中段-蝶窦入路。与开颅手术相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具有以下特点:避免了开颅手术对脑组织、神经、血管的牵拉,肿瘤切除彻底、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7]。本组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手术全切率85.2%,术后7天症状缓解率88.8%,术后5天激素水平明显好转率87.0%。总结近几年垂体腺瘤手术治疗,我们认为术中应仔细辨别蝶窦开口,尽可能大的切开鞍底硬膜,检查下塌的包膜褶皱,注意保护正常垂体组织。

分次手术切除的理念也逐渐被多数神经外科医师所接受[8-9]。对于巨大垂体腺瘤,手术不强求一次性全切,可采取分次切除,以缓解症状、减少术中和术后严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为治疗的主要目的。如图2所示巨大垂体腺瘤,向上生长达侧脑室。入院后患者突发急性脑积水,急诊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行经额下入路部分垂体瘤切除术。术后4个月,患者一般情况恢复良好,再次入院,行经侧脑室部分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可,出院。目前患者还处于随访观察阶段。

图2 巨大垂体腺瘤分次手术案例

垂体腺瘤综合治疗涉及多个学科(神经外科学、内分泌学、影像学、放射治疗学、病理学等)[10]。2012年4月28日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成立,由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妇科、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病理科、基础学科的全国知名专家具体参与。旨在规范垂体腺瘤诊治行为,普及垂体腺瘤相关知识,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提高垂体腺瘤的诊治水平,更好的为垂体腺瘤患者服务。因此,须建立多学科垂体腺瘤诊疗团队,开展垂体腺瘤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制定垂体腺瘤综合治疗规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Karavitaki N.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pituitary adenomas[J].Ann Endocrinol(Paris),2012,73(2):79-80.

[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23.

[3] Knosp E,Steiner E,Kits K,et al.Pituitary adenomas with invasion of the cavernous sinus space: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lassification compared with surgical findings[J].Neurosurgery,1993,33(4):610-618.

[4] Swearingen B.Update on pituitary surger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2,97(4):1073-1081.

[5] 王任直,马祖渊,苏成保,等.经口鼻蝶窦手术入路治疗垂体腺瘤30年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12(24):881-882.

[6] 张熠丹,王任直.国际垂体腺瘤手术百年简史与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213-215.

[7] 杨军,任铭,于春江,等.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11):805-807.

[8] 李士其,王镛斐,赵曜,等.侵袭型垂体腺瘤的分期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3(1):39-41.

[9] 骆纯,卢亦成,孙克华,等.分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28(4):450-451.

[10] Winder MJ,Mayberg MR.Recent advances in pituitary tumor management[J].Curr Opin Endocrinol Diabetes Obes,2011,18(4):278-288.

猜你喜欢

垂体开颅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误诊为垂体腺瘤1例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成人垂体柄重复畸形合并拉特克裂囊肿1例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MR检查方法及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