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机理与传导机制研究
2013-09-21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财经金融系河南郑州451008)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9月颁布了《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明确提出采用公允价值的方式来计量金融资产,从而使公允价值会计被视为最理想的资产计量方式而备受青睐。然而,自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成为金融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甚至一度受到广泛的批评与指责,因此,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机理与传导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在金融危机中负面作用的分析,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呈现方式与产生原因
(一)顺周期效应的呈现方式
一般来说,公允价值会计中的顺周期效应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呈现出来:一是在市场衰退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市场逐渐失去对产品的定价功能,而金融机构则按照市场价格对资产进行过份减计,从而降低资产充足率,迫使金融机构加大对资产的抛售幅度,导致整个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再次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
另一种则是在市场繁荣的情况下,随着交易价格的不断上涨,从而大大高估相关产品的价值。这时的金融机构存在大量的盈余,增强购买金融资产的力度,由此造成市场过热,加剧市场泡沫的出现。
(二)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产生的原因
当前,公允价值三个层次的输入参数中,两个来自于市场,一个来自于估值模型。每一个层次都与实际的市场变化紧密相连,市场的周期变化会引起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公允价值的变动反过来也会造成市场周期的变动。双方在互动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公允价值中的顺周期效应。
首先,公允价值的市场计价要求其必须根据市场价格来调整自身的计价水平,使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与市场的整体变化保持紧密联系,从而真实反映市场周期的变化情况。在此情况下,第一、第二层级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顺周期效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负债与资产的计量应用对称会对价格变动产生一定的抵消效应,但现实的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项明显少于资产项目,从而导致双方无法抵消价格的波动效果。当受影响的企业越多,市场危机也就越严重,甚至长时间内难以复苏。当前,金融行业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最为广泛,因此,面对恶性的市场状况,其受到的波及更大,从而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其次,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层级的要求,部分产品缺乏可观察的信息,无法进行市场报价,因此,也就无法满足第一、第二计量级次的要求,只能根据第三级次的估计模型来确认和计量其价格。然而,在现实的市场交易过程中,估计值主要是由特定的模型来决定的,模型所存在的缺陷直接影响估计值的准确性,尤其是部分模型无法将复杂金融产品所有相关的经济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从而导致任何一个被忽略因素的微小变化都会放大估计结果的风险性。除此之外,在估值模型之中,会计人员会根据当前经济状况的估值结果应用于下一个市场的预期根据之中,从而叠加经济周期的影响效能。当市场流动性缺失的时候,出于谨慎考虑,会计人员会低估机构资产真实的经济价值,在此情况下,极大地放大了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
二、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
笔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主要包括资本监管、报表传导、心理反应三个主要传导机制,并且每个传导机制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每一个部分的变化都有可能放大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从而对市场产生剧烈震荡。
(一)资本监管传导机制
Heaton,Lucas,andMcDonald(2008)曾提出:最低资本监管要求与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顺周期效应之间存在某种作用机制。我国的资本监管也明确提出,涉及到金融资产的监管资本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未实现损失等。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会造成资产价格的波动,尤其是数据上的鲜明变化,而会计人员主要是在报表会计数字上进行一定的剔除,由此确定监管资本,因此,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的资本充足率明显地充当了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传导引子,从而把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在数据报表上的波动传导至现实的市场之中。比如通过公允价值计算获取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当处于动荡性的市场环境中时,其变化的结果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纳入企业的财务报表之中。在此情况下,此时的监管资本也就相当于是会计处理规定之中的数据信息。其顺周期效应便会通过监管资本传达至资本充足率之中,当该数据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正常运行便会变卖风险资产来满足资本监管的相关需要。事实上,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市场的变化不仅仅会影响一家金融机构,被波及的金融机构越多,被变卖的风险资产也就越多,从而造成市场中金融资产的价格呈现出更大的变化,在恶性循环之中,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二)财务报表传导机制
当企业广泛使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时候,市场的波动与企业财务状况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尤其是市场中的众多变化都会在财务报表中鲜明地反映出来,进而引起资产、负债、损益、权益的变化等,增加了报表项目的波动性特征。
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企业所受影响最为严重,因此,可以将金融企业作为财务报表传导机制的分析模板。本文通过整理分析上市金融公司以及14家上市银行财务报表情况进行说明,如表1所示。
从总体上来说,保险业资产价值损失金额比公司的利润总额还高,资产损失尤为严重。但是只有三家保险公司上市,不能够说明保险业的整体状况。2008年,我国金融业资产减值损失总额大约为2 501.698亿元,其中银行业减值2 032.945亿元,占到81.26%;而2008年金融业的利润总额为5 096.834,银行占到95.44%,占据金融业利润总额的绝大比重,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银行业公允价值变动情况来说明金融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的变化。
笔者通过对财务报表中各项科目与公允价值会计变动敏感性进行深入分析,由此来了解金融机构内的财务报表是如何传递并且放大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一般来说,受公允价值影响最大的是银行的净利润和股东权益账户,包括可供销售公允价值变动权益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损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笔者选择投资性房地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数据来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对净利润的影响效能;用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来分析其对股东权益的影响。具体来说,假设X1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金额;X2为投资性房地产金额;X3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NP(Net Profit)为某个银行在特定年度的净利润;SE(Stockholders Equity)为股东的应有权益。当公允价值变动为a%的时候,那么△NP=(X1+X2)a%;银行的净利润变动率为:△NP/NP=(X1+X2)a%/NP;财务报表中各个净利润项目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程度为:b1=(X1+X2)/NP,△SE=(X1+X2+X3)a%; 银行股东权益对于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程度为:b2=(X1+X2+X3)/SE。通过该敏感公式所计算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变动对部分银行利润的影响十分明显,比如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敏感系数分别为3.150833和5.367626。这意味着银行利润对公允价值的波动非常敏感,其敏感系数越大,银行报表中净利润的波动幅度也就越大。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呈现出市值下跌迹象的时候,随着财务报表中数据的变动,银行的净利润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在此情况下,市场中的波动因子也就更容易传递到企业的报表之中,大大增加报表的波动性。一般来说,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所带来的银行净利润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月度、季度、年报等各种报表传递给数据使用者。很多人在分析银行的业绩时,首先浏览的便是报表中的利润金额,如果金额减少,与预期差别较大,或者是远远落后于其他银行的净利润额时,则会使人感觉该银行经营不善,从而另择投资的对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投资者抛售其投资,如果银行的净利润对公允价值的变动仍然十分敏感,而市场存在继续恶化趋势的时候,其财务报表会持续传达各种不利信息,随后又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报表之中显示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性的信息传递流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部分跟风者)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会大量抛售其持有的投资。这必然会促成该银行濒临破产的局面。通过对表2的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14家上市银行对公允价值波动的综合敏感系数为0.726426,充分说明整个银行业净利润对于公允价值都具有相当大的敏感性。
表1 2008年金融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 单位:亿元
表2 财务报表科目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程度分析表
除此之外,中信银行相对于净利润的敏感系数0.726426来说,股东权益对于公允价值波动的敏感系数为9.017526,从而导致综合敏感程度更是达到1.716337之高。这充分说明企业财务报表有可能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波动。这将直接影响到银行投资者的判断,进而影响到银行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上市的金融公司十分有限,因此,投资者通过对特定几个银行所发布报表的投资前景的判断有可能对整个行业造成严重的影响。结果不管是恶性或者是良性的,都会通过公允价值映射出来,从而形成报表发布与投资决策循环的现象。
(三)心理反应传导机制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对整个市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受到公众心理反应的推动作用。帕兰登等人曾提出:公允价值会计通过企业财务报表鲜明地反映了企业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实时价值,当价格变化比较大的时候,投资者会对企业或者是市场预期做出同步的心理反应,由此加大了价格的波动,导致市场的恐慌现象,引起证券、股票等资产的价格呈现出螺旋式的下降。这反过来又增大了公允价值变动的损益情况。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其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主要呈现出两种心理反映传导机制。
首先是竞争对手间的心理博弈较量。根据“囚徒困境”理论,在特定环境之内,如果面临相同的危险境地,单个个体的理性行为或者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则很容易演变成集体的非理性行为。当经济环境恶化时,公允价值会计及时地反映了资产价格的下降,确认了大量未实现并且未涉及资金流量的无形资产损失情况。在此情况下,这种损失不单单是会计账面数据的变化,而是会直接扭曲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当价格跌至一定水平的时候,部分对市场反应比较灵敏的金融机构会通过降低价格抛售金融资产的方式规避风险,由此实现短期损失的最小化。而其他的金融机构在博弈心理的作用下,也会同时选择降价策略,由此导致资产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当公允价值再次反映此种价格波动时,诸多企业间博弈的结果仍然是降价,在一轮一轮的降价竞争中,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越来越差。
其次是羊群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对未来市场趋势很难做出合理预期时,则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选择大众行为,从而导致人们的信息或者是行为方式大致相同,产生集体的非理性行为,造成市场的不稳定。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环境中,由于通过市场周期变化来及时计量,企业资产价格的变化大于历史成本下的变化。这更容易导致羊群效应,使部分企业面临的风险传导到了整个系统之中,从而造成市场的剧烈波动。
(四)传导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资本监管、报表传导、心理反应三个主要传导机制之间紧密联系,每一个部分的变化都有可能放大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从而对市场产生剧烈震荡。在资本监管与报表传导中都涉及到投资者心理因素,是心理反应机制在此传导机制中的表现。而报表波动和资本充足率所引起的消费变化又促使投资者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在分析资本充足率的过程中,我们知道监管资本数据是提取会计数据的结果,企业财务报表的变化必然会波及监管资本,而且为了满足政府机构对资本监管的要求,当一级与二级附属资本不够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出售风险资产。这种变动会体现在报表之中,从而加剧报表的波动。公允价值会计通过这些传导机制,放大了顺周期效应,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各个机制之间相互作用,更加放大了其顺周期效应,加剧市场的震荡。
总体来说,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本身并不会引起市场较大的波动,而是受到外在传导机制的影响,放大了其影响效力,在特殊的环境中加剧了市场的波动。然而,历史成本会计也无法解决金融危机的问题,其透明度不够甚至可能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尤其是市场复苏更加困难。经济虚拟化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真实的市场不可能存在一个完美的会计准则,因此,会计准则的设计者必须基于各方面利益的权衡考虑,在困境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