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芬太尼术后镇痛对大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3-09-20李明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6期
关键词:大肠癌亚群芬太尼

李明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肠癌发病呈上升趋势[1],手术治疗在该病治疗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仍有很多患者术后很快出现转移及复发[2],学者研究证实其主要原因是术后患者疼痛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所造成的[3],随着对研究的深入,术后疼痛可以导致大肠癌手术患者过度应激,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使根本就免疫功能低下的大肠癌患者免疫系统受到抑制造成微小癌灶的转移,因此围手术期的镇痛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4]。本研究应用瑞芬太尼进行镇痛,可以有效预防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提高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对防止复发转移方面给广大临床医生以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普外科大肠癌手术患者12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35~75岁,平均(51±2)岁。其中腺癌80例、粘液癌30例、未分化癌10例。按Dukes分期,A期30例、B期50例、C期30例、D期10例,所有患者均术前、术后病理诊断明确,所有患者均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术前评估分级为I-Ⅲ级,平均体重(71±1.0)kg、术前合并糖尿病16例,冠心病11例,高血压19例,所有患者无酒精依赖,无严重心肺功能异常、精神异常,术前未行任何治疗。均在全麻下接受手术,按照简单随机化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5例(未采用术后镇痛),观察组55例(采用瑞芬太尼术后镇痛)。两组年龄、性别、患病程度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瑞芬太尼为湖北宜昌人福药业生产的粉针剂,规格1 mg/支,批号:171260-200601,所有患者均术前12 h禁食,6 h禁水,术前30 min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肌注。入室后用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血氧,无异常后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全麻诱导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机,术中给予异氟醚吸入,异丙酚经静脉泵持续输注,维持麻醉采用维库溴铵间断给药。观察组应用瑞芬太尼0.02 mg/kg、恩丹司琼8 mg均经0.9%生理盐水稀释100 ml,拔管后给予首次量5 ml,之后经静脉泵连续给药2 ml/h,如单次给药则剂量为2 m1/次/15 min,48 h内进行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的监测,对照组则不应用镇痛治疗。两组分别于麻醉前、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lml,加入肝素抗凝管待测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的数据以均数士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前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比较,见表1。

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无明显变化,(t=2.34、2.11、2.16、1.77,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 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麻醉前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麻醉前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比较(±s)

注:两组患者麻醉前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

组别 n CD+3 CD+4 CD+8 CD+4/CD+8对照组65 57.29±2.14 32.15±2.11 24.6±1.1 1.39±1.1观察组55 56.21±1.11 31.11±2.34 23.1±1.2 1.30±1.0

表2 两组患者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 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 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比较(±s)

注:两组患者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 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变化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6.34、5.78、3.56、6.77,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n 时间(h) CD+3 CD+4 CD+8 CD+4/CD+8对照组 65 12 47.29±2.14 30.11±2.1 22.82±1.1 26.11±1.5 24 43.11±1.1 25.1±1.1 20.11±1.1 24.1±1.4 48 30.21±0.1 20.12±2.1 18.1±1.1 22.4±0.1观察组 55 12 46.21±1.11 29.89±2.1 21.1±1.1 25.11±2.1 24 30.10±1.1 22.1±0.7 17.1±0.1 20.2±1.1 48 23.11±1.1 18.2±0.1 15.1±0.1 18.1±0.1

3 讨论

大肠癌患者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系统始终处于功能低下状态,机体免疫细胞抗肿瘤能力持续下降[5],加之麻醉、手术、创伤疼痛等特殊情况都会造成应激反应,使患者免疫系统功能进一步发生改变,抗肿瘤功能进一步降低[6]。近年来学者证实此类情况可增加患者肿瘤微病灶的转移,对大肠癌患者治疗增加难度并难以保证手术治疗效果[7]。所以在疼痛治疗以及改善免疫功能方面成为免疫保护的研究热点[8]。本研究给予大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方案,有效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中应用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检测来监测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结果证实两组患者麻醉前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比较(t=2.34、2.11、2.16、1.77,P >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 T 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比较(t=6.34、5.78、3.56、6.77,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证实,瑞芬太尼的镇痛加上恩丹司琼镇吐作用可以有效抑制机体应激,减少炎症反应,同时瑞芬太尼还能避免了很多药物在镇痛的同时造成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9],因此应用此种方法对大肠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其他恶性肿瘤患者中是否同样具有此类效果及意义还待进一步研究[10]。

[1] 郭一闽.手术和术后镇痛对细胞因子的影响.临床医学,2008,28(4):104-106.

[2] 陈慰峰,金伯泉,等.医学免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3-225.

[3] 张静,崔苏扬.术后镇痛与免疫.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9):717-718.

[4] Vali6n J L,Hemando A N,Gasc6nA H,et al.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3 anesthetic techniques for simple abdominal hysterectomy.Rev EspAnestesiol Reanim,2007,54(9):523-528.

[5] Berlin B,Shavit Y,Trabekin E,et al.The effects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on immune response to surgery.Anesth Analg,2003,97(3):822-827.

[6] 彭章龙,于布为.外科术后镇痛.临床外科杂志,2006,14(9):592-594.

[7] 杨光,黄宇,李伟,林鹰.曲马多和吗啡术后镇痛对肿瘤病人免疫功能影响.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5):280-282.

[8] 周慧珍,王秋生,张志勇.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观察.现代实用医学,2006,18(3):56-57.

[9] 武霄,昂丹司琼对预防剖宫产术后镇痛恶心、呕吐疗效的影响.中国实用医刊,2012,8(39):89-90.

[10] 武新贵.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临床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中国实用医刊,2012,8(39):79-80.

猜你喜欢

大肠癌亚群芬太尼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血必净在用于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术后ICU脓毒症中的效果
大肠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对比观察
FAP与E-cadherinN-cadher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靶控输注枸橼酸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
壮尔颗粒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