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段木银耳不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

2013-09-19黄忠乾赵树海甘炳成刘如县王国英周清平唐利民

中国食用菌 2013年3期
关键词:单产银耳栽培

黄忠乾,赵树海,甘炳成,刘如县,王国英,周清平,唐利民,唐 杰

(1.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四川 成都 610066;2.通江县银耳科研所,四川 通江 636700)

目前,在段木银耳主产区一直沿袭传统的长段木 (100 cm)堂内斜架式排列出耳模式[1],该模式的缺陷在于单段段木平均重量在5 kg以上,在架晒、发菌、排堂、采耳调头等环节劳动强度大;采用斜架式排列,其排列角度在70°~80°,段木顶端距地表高度90 cm以上,容易遭受高温伏旱影响,造成段木上下部位温度和湿度差别大,生产管理技术难度相应增加。面对日益复杂的气候变化以及当前农村留守劳动力老弱结构变化,传统的长段木栽培模式技术缺陷不断凸显,致使段木银耳主产区在生产规模、种植水平、单位产量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态势,制约了银耳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1年,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通江县银耳科研所等为了探索高效轻简化银耳新型栽培模式,在段木银耳主产区通江县联合开展了段木银耳创新栽培试验,对不同栽培模式进行了比较,为指导段木银耳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菌株及来源

参试品种为CA3,由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微生物室保存,原种由土肥所微生物室生产,栽培种由通江县银耳科研所生产。

1.2 原材料及试验设施

栽培试验所需段木,选用通江境内细皮青杠树种,直径13 cm~18 cm,2011年3月初采伐 (树芽含苞待放时),伐后截为长100 cm的段木,共330余段、约2 000 kg。

试验出耳在单彩钢大棚内进行。大棚长7.5 m,宽10 m,棚顶及前后面用单层彩钢板,棚两侧覆盖双层95%全新料遮阳网,棚顶采用错层方式留置“天窗”通风道,棚顶中部高4.5 m,另一侧高4.3 m,错层高差20 cm,边高4 m。棚顶外侧铺设喷淋管道。正面、背面设置2 m×2 m对开式塑料推拉门。

1.3 栽培模式设计

段木银耳栽培试验共设计3种模式,其中2种模式为创新栽培模式,1种模式为传统栽培模式,作为对照 (CK)。

模式1:25 cm短段木立地式栽培;模式2:50 cm中段木覆瓦式栽培;模式3:传统100 cm长段木斜架式栽培。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段间距10 cm。

1.4 试验生产管理

1.4.1 段木银耳栽培试验流程

段木准备 (长100 cm)→架晒失水→打孔接种→堆码发菌→分类截段 (中段长50 cm、短段长25 cm)→按试验设计排堂→出耳管理→采收干制→统计分析。

1.4.2 试验生产管理

试验原材料青杠树采伐后截为长100 cm的段木,断面用生石灰水消毒后架晒。待段木架晒至截面呈放射状小裂纹时 (段木含水量34%左右),电钻打孔接种,接种后室内堆码发菌,在发菌期间,采用覆盖增温发菌,翻棒喷施发菌水。发菌结束 (约40 d),分类截段 (对照CK不截段),根据试验设计排堂,并布置温度、湿度和病虫防控监测点。排堂后,根据段木银耳管理要求,进行出耳管理及采收加工。

排堂时,模式1采用25 cm短段木立式排列,模式2采用50 cm中段木覆瓦式排列,模式3(CK)采用传统的100 cm长段木斜架式排列,见图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的影响

当银耳子实体长至八分成熟,耳片完全展开时进行分批采收。每次采鲜耳以小区为单位称重,然后将各小区鲜耳混合烘晒,称干品重量,再将干品重量按干鲜比折算到各小区,得到小区干品产量。以平均单位产量每50千克耳棒产干耳的单位产量为基准,进行产量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栽培模式对银耳产量的影响

表1结果显示,模式1单产 (干耳)达到354.6 g(50 kg耳棒),模式2单产达到345.1 g,模式3(CK)单产仅144.5 g。分析表明,2种段木创新栽培模式均比传统栽培模式增产,且单产增幅较大 (均达到200 g以上),其中模式1单产增幅达到145.4%,模式2单产增幅达到138.8%。而模式1和模式2单产差距不大。单产排位,模式1位列第1,模式3产量最低。不同栽培模式之间方差分析见表2。

表2 不同栽培模式之间方差分析 (单位产量)

表2结果分析表明,模式1、模式2与模式3(CK)在产量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模式1和模式2之间无显著差异。

2.2 不同栽培模式出耳管理温度、湿度差异

段木银耳不同栽培模式出耳试验在单彩钢板棚内进行,棚内布置温度、湿度观测点,在堂前、堂后、堂左、堂右、堂中5处设点,每处分地表、距地表0.5 m、1.5 m三个观测点,每天上午8点、中午3点、下午6点各记载1次,从5月下旬开始记录,到9月下旬记录结束,出耳记录时间为4个月,结果见表3。

表3 试验出耳棚内旬平均温度、湿度统计

表3统计分析表明,耳堂内不同空间高度温度、湿度差异相对较大,段木银耳出耳期平均地表温23.5℃,比0.5 m空间高度平均温度24.9℃低1.4℃,比1.5 m空间高度平均温度25.9℃低2.4℃;而在出耳期地表平均湿度69.3%,比0.5 m空间高度平均湿度60.8%高9%左右,比1.5 m空间高度湿度54.9%高15%左右。即距地表越近温度越低、湿度越大,相反,距地表越高温度越高,而湿度越小 (图2、图3)。

模式1与模式2排列的耳棒顶部距地表近,耳棒上部、下部的温度、湿度差异较小,其耳棒所处空间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高,适合银耳子实体生长发育,能确保银耳出耳期安全度过高温伏旱季,表现为银耳单产较高。而模式3(CK)耳棒顶端距地表较高,耳棒上部、下部之间温度和湿度差异较大,特别是耳棒上部所处空间温度较高而相对湿度却较低,容易遭受出耳期高温伏旱影响,不适合银耳生长或生长受阻,表现为单产较低。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劳动强度的影响

在排堂时,对各个小区的排列耳棒段数和重量进行了分别计量和汇总,结果见表4。

表4 排堂耳棒段数及重量统计

表4表明,模式1中25 cm短段木平均每段重量1.73 kg,模式2中50 cm中段木平均每段重量3.04 kg,模式3(CK)中100 cm长段木平均每段重量6.0 kg,短段木∶中段木∶长段木重量之比为 1∶1.8∶3.5。

耳棒单段重量不同,其劳动强度不同,段木越短劳动强度越小,即传统长段木是短段木劳动强度的3.5倍,中段木是短段木劳动强度的1.8倍,长段木是中段木劳动强度的近2倍。

3 小结与讨论

3.1 段木银耳栽培向短段方向转变能显著提高银耳生产效益

本试验结果表明,段木银耳2种创新栽培模式 (25 cm短段木立地式栽培、50 cm中段木覆瓦式栽培)均比传统栽培模式 (100 cm长段木斜架式栽培)增产,且单产增幅较大,达到极显著差异,单产增长均达到200 g以上,增幅达到14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段木银耳向短段栽培方向转变的创新栽培模式能显著提高银耳单产,若按试验地段木银耳主产区通江当年的段木银耳平均销售单价300元·kg-1进行计算,2种创新栽培方式每1千克耳棒可创造2元以上的产值,而传统栽培方式每1千克耳棒仅能创造0.87元的产值,即2种创新栽培模式每1千克耳棒比传统栽培增值达1.2元左右,每50千克耳棒比传统栽培模式增加收益60元以上,生产效益提高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3.2 段木银耳栽培向短段方向转变能显著降低劳动强度

本试验中,25 cm短段木︰50 cm中段木︰传统100 cm长段木的平均单段重量之比为1∶1.8∶3.5,由此可以看出,段木银耳栽培向短段方向转变能显著降低劳动强度,管理搬运省力,是一项轻型技术,能适应目前段木银耳主产区留守劳动力以老弱妇为主、青壮年劳力少的劳动力结构变化现状。

3.3 段木银耳栽培向短段方向转变能有效规避出耳高温伏旱影响

本试验中,2种创新栽培模式均降低了段木的空间位置,位置越低温度越低而相对湿度越高,适宜银耳子实体正常生长,从而规避出耳期高温伏旱影响,促使银耳生长安全度夏。而传统长段木耳棒上部、中部所处空间温度较高而相对湿度却较低,容易遭受出耳期高温伏旱影响,不适合银耳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或生长受阻。段木银耳栽培向短段方向转变能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气候变化。

3.4 段木银耳栽培向短段方向转变能有效降低出耳管理难度

由于段木银耳传统栽培采用100 cm长段木斜架式排列,耳堂内需搭建固定支架,在出耳期的采耳、翻棒调头等环节操作不便,且其段木上部保湿性较差,需人为增加喷水次数和喷水量,生产管理难度相应增大。而段木银耳栽培向短段方向转变的创新栽培模式在耳堂内无需搭建固定支架,在采耳、翻棒调头等环节操作方便,生产管理难度相应变小,具有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开发潜力。

总之,段木银耳传统长段栽培模式单产低、劳动强度大、易遭受高温伏旱影响、出耳管理难度大,属于淘汰技术。而段木银耳栽培向短段方向转变的2种创新栽培模式 (25 cm短段木立地式栽培、50 cm中段木覆瓦式栽培)具有单产高、劳动强度低、能规避高温伏旱影响、生产管理难度相应变小等优点,适应段木银耳主产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结构变化和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变化,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段木银耳向短段方向发展是段木银耳生产的有效途径和必然方向。

本次试验在段木处理时是先统一截为长100 cm的长段木,统一接种发菌后再根据要求截为短段木和中段木排堂,在排堂时大部分耳棒已现耳芽,排堂前的二次截段易造成部分耳芽受损,特别是截为短段木时,部分接种孔正处于截段处,对银耳产量有一定影响,可以考虑通过先截为不同规格的段木后,再进行接种发菌和排堂处理,可能效果更好。

同时,短段排堂同样重量的段木占用的空间相应增大,土地利用效率相应降低。因此,还需探索更短规格、更轻简化的段木银耳新型栽培模式,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产,增加段木银耳栽培的比较效益。

[1]王立泽.食用菌栽培[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单产银耳栽培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热水泡银耳丢营养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春夏滋补靠银耳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