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可行性研究①——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
2013-09-19符传铭赵倩倩
符传铭 赵倩倩
(海口经济学院体育系 海南海口 571127)
民办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可行性研究①
——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
符传铭 赵倩倩
(海口经济学院体育系 海南海口 57112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出发,调查了海口经济学院现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现状,结果认为:民办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是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体系的需要;是满足大学生健身的需要;是满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民办高校传承的需要。
民办高校 民族传统体育 课程教学 新课标
1989年体育史第一次提出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概念;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名列其中。从这时开始,“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称谓,作为国家认定学科被正式确定下来。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提出到现在已经历了20多个年头了,传承发展到现在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健身、娱乐、教育功能。
2002年8月6日,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提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设置与优秀民族体育项目相关的教学内容”[1]。
由此可见,国家正逐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然而在高校体育中处于弱势的民办高校,正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体育发展道路。普及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对民族传统体育最好的传承,也是一种特色与亮点。本文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研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对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在民办高校的传承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海口经济学院下属10个二级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系、传媒学院),500名学生(每个学院随机抽取50人)为研究对象。对民办高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的情况进行研究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内容、目的广泛地查阅了大量有关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文献资料。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图书馆资料室、百度百科、中国期刊网等,查找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民办高校课程设置相关的资料。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认真地归纳和分析。
表1 是否接受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课程教学(n=50 0)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对海口经济学院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的可行性进行调查。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海口经济学院课程设置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行性》调查问卷统计的有效数据,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用Excel 2003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海口经济学院目前所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修课,选取了竹竿舞、木球、抢花炮、毽球、板鞋竞速、蹴球、高脚马、押加(大象拔河)等八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选取的10个二级学院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表明,在是否接受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课程教学的调查中显示认为“接受”的占到了总比重的97%,不接受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课程教学的为零,认为“无所谓”的只有15人占3%。说明了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对以后更好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见表1)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功能价值一栏中显示,认为娱乐趣味性、健身竞技性强的项目有:竹竿舞、木球、抢花炮、毽球、板鞋竞速、蹴球、高脚马、押加(大象拔河),所占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只有押加(大象拔河)的健身竞技性不高才达到40.2%,因为项目的特殊性导致了它的健身效果不被认可,押加(大象拔河)项目就是趴在地上比力气的运动,从体育健身效果来说是不佳的。再从项目的团队协作性看,出了高脚马和押加(大象拔河)项目偏向于单人竞技外,其它的项目都是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在有无价值一栏中只有押加(大象拔河)8人选择,占0.16%,这也是唯一一个有不利开展因素的项目。(见表2)
表2 参与或者观看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功能价值(n=5 00)
表3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修课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有何作用(n=5 0 0)
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修课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有何作用一栏中据调查可知:有418名学生选择了积极作用占96.2%,选消极作用的没有、说不清楚的只有3.8%。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的开展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研究出的成果之一,已并不新鲜;如今,在民办高校能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并且很好的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是我们积极努力探索的一条道路。(见表3)
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纯朴的风格、极强的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娱乐性,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课堂上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是其它体育课无法比拟的,从以往的不喜欢体育课到喜欢体育课再到爱上这些传统又不失趣味、健身的民族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是学生们从大多数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的一个转变。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顺利地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 民办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可行性
3.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需要
我国最新颁布的《标准》确立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其设计思路: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建立了三个层次的递进目标,分别是:新的课程标准设置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的具体目标、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实施建议,确定以目标的实现来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具体的教学内容、课时比重、成绩评定、项目和标准等都加以限制,各地、各校的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教学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去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2]。在课程的灵活性与自由度上能够给民办院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择上留有较大余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内容选择上,可以选择包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新兴体育项目、现代科学的健身方法。从主观上为“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增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条件,客观上说明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需要。
我们可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普及性在民办院校推广,利用民办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一般不受场地与器材等条件限制,在学校街头巷尾、林间草地、室内室外均可以开展,从而弥补民办院校在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劣势。选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内容互补,可以更好地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3.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体系需要
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艺术性对增进学生健康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对民办高校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心理人才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3]。目前,海口经济学院在体育中开展较普遍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竹竿舞、木球、抢花炮、毽球、板鞋竞速、蹴球、高脚马、押加(大象拔河)等。在海口经济学院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的游戏活动类项目,如室内游戏、庭院活动游戏、助兴游戏等走进体育课堂。
为在海口经济学院建立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要依据学生“标准”的水平目标来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的能力与需要。在筛选、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主体性与实效性原则、可受性与选择性原则、趣味性与教育性原则,以保证民办高校学生能在愉快、欢快的气氛中得到身心锻炼,从而达到“标准”所提倡的学习目标。在满足以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上述选取原则的基础上,发挥出民族传统体育其应有的课程价值,使其教学效果最大化。使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民办高校中课程浓墨重彩的一笔资源。
3.3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满足大学生健身的需要
2011年2月15日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第三大点工作措施里面第4条和第10条说道:“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体育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设置与优秀民族体育项目相关的教学内容。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乡,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不受时间、场地与器材限制,运动量可大可小,完全由参与者自己控制。参与者不分年龄、职业、性别和种族,都可享受项目带来的快乐,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民间,在民间发展、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基础,现在90后的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对身心发展有着强烈需要,在民办高校普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最合适的载体。因此在海口经济学院开展普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完全有可能的,对于力求发展、提升质量的海口经济学院更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民办高校传承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加深了对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我们当代人的职责和使命。科学的保护、合理的开发、积极的宣传是保持民族文化遗产长久生命力的必要途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不仅具有文化性、历史性等共性,同样也具有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等特性,将其引入海口经济学院校园,不仅能丰富学生业余娱乐文化生活,也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承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让民办高校担负更多的传承使命,使其在校园中推广和发展。民办高校也是新思想的热土,让民办高校承担传承使命并不是简单的将体育文化复制,而是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运动通过民办高校校园的侵润使其在拥有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新思想、新理念,形成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Z].国发[2011]5号,20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4-32.
[3]李鸿江.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4]花家涛.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审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297-300.
G807.4
A
2095-2813(2013)11(c)-0134-02
符传铭(1978—),男,汉族,海南省文昌市人,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