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态动词连用主观化探析

2013-09-17张建荣

关键词:助动词道义主观性

张建荣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36)

一、研究背景

情态动词连用是汉语的独特现象,某些情态动词的连用还较为普遍,以“可能会”为例,在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简称CCL,下同)[1]现代汉语语料库里就有6020个词条。

汉语情态动词连用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1.现象的提出阶段。丁勉哉[2]较早地探讨了情态动词的连用。之后,赵元任[3]等也分析了若干例子。这些研究引起了人们对情态动词连用现象的关注,但对背后的原因分析不足。如,赵元任[3]认为只要意思说得通,助动词就有连用的可能,但对何为“意思说得通”没有具体分析。

2.系统深入的研究阶段。马庆株[4]把能愿动词分为六个小类,并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这六小类词连用的情况,找出了有关间隔连用的一些规律。齐沪扬认为“助动词连用主要起语气的叠加作用”[5],并区分了断续叠加和连续叠加。彭利贞[6]主要借助于EDD规则(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对情态动词的同现作了详细的分析。徐晶凝[7]对情态动词连用从主观性这个新颖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没有研究情态动词连用的历时性。王振来[8]从信息量原则和语义接近的角度分析了能愿动词的连用。

综上所述,对情态动词连用的研究目前已相当丰富,但还有不够深入之处,例如,对情态动词连用主观化的历时性研究较为缺乏,对情态动词连用主观化的功能研究不够系统。因此本文将进一步探析情态动词连用的功能并对情态动词连用主观化进行了历时分析,为情态动词连用主观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情态动词连用主观化的功能及其实现

(一)主观化理论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Lyons较为经典地指出语言的“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自然语言结构和其常规手段表达自我及说话人态度、信念的方式”[9]。在 Traugott看来,主观化则是意义越来越植根于说话者的信念和态度的“语义化的历时的过程”[10]。

目前,国外对于主观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以Langacker和Traugott所代表的两大分支,分别以共时和历时研究为核心。

(二)情态动词连用主观化的功能

1.增强主观评议性

齐沪扬认为“助动词(在齐沪扬该书里系指情态动词——笔者注)往往具有评议的语义功能,大多数都能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助动词的连用能使这种主观评议的语气得到加强”[5]。而这种“主观评议的语气”其实就是话语主观性的体现。

无独有偶,王振来认为通过能愿动词连用能反映“说话者对事物可能性或对所说之事物发表自己的判断和态度”[8]。

2.对某些句式限制的消解

情态动词和人称代词的搭配有时会受到制约。“例如在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中”,情态动词“对人称的选择很宽泛,但‘愿/愿意’‘想’‘要’这几个表示陈述语气时对第二人称是排斥的”,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表示主观意愿”的意思[8]。但这几个词前面加上“会”后便可用于第二人称的陈述语气。试比较:

a.*你愿意/想/要再到北京。

b.你会愿意/想/要再到北京的。

b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加上评注性成分“会”以后,整个句子表达的是说话人的判断,体现评议的功能,具有主观性。这里的“你”是句子主语(“syntactic subject”/“sujet d''enonc'e”),而不是言者主语(“speaking subject”/“sujet d''enonciation”)[11]。这也与彭利贞[7]所指出的情态动词同现 EDD规则(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相一致。根据EDD规则,认识情态“会”在表达说话者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的同时,也修饰了道义情态“愿/愿意”“想”“要”等,使其义务约束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情态动词连用主观性的实现

1.主要是通过最左边的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连用的主观性主要是通过最左边的情态动词而得到增强的。齐沪扬指出“从连用的助动词表示的叠加语气来说,……最左边的助动词表示的语气最强”[5]。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气的强弱与助动词的辖域有关。一般来说,助动词后面的成分在语义上都受到前面助动词的管辖,最左边的自然管辖的范围也最大”[5]。

以CCL[1]现代汉语语料库里的“可能会”为例,试比较:

a.领导者的头脑发热了的,用冷水洗洗,会清醒些。

a'.领导者的头脑发热了的,用冷水洗洗,可能会清醒些。

b.有些事实,特别是批评性、揭露性和外事方面的,当时报道会产生不良影响,就不要抢着发表,要选择适当时机。

b'.有些事实,特别是批评性、揭露性和外事方面的,当时报道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就不要抢着发表,要选择适当时机。

在以上的政论例句中,在“a”和“b”的“会”前添加了“可能”后,“a'”和“b'”的主观评议性分别强于“a”和“b”。由于“会”表示的是盖然性,因此a和b过于武断,而a'和b'则通过认识性情态动词“可能”管辖包括“会”在内的谓语,把说话人的主观印记带到语句中,表明了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的各种态度,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主观性。

2.主要通过认识性情态动词

就标记词而言,认识性情态动词是典型的言者标记,主观性强于其他类的情态动词,因此是汉语主观性表达的主要手段。

三、情态动词连用主观化的历时考察

情态动词的连用分为两种情况:(1)连用不成词;(2)连用成词。朱冠明指出,“汉语有些情态动词长期异类连用而未成词,如‘必欲’‘必能’‘必当’‘能得’等。连用成词的有‘会须’‘会当’等。”[12]本文将对“当会”“必欲”“会须”和“会当”这四组词的连用进行分析,因为它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表1 情态动词连用语料库收录对比表

下文将对从语料库在线(http://www.cncorpus.org/)中搜索出的例句进行个案分析。

(一)情态动词连用不成词的主观化

1.当会

a.“会”作动作义,“当会”最早见于魏晋六朝,沿用至民初,意为“应当聚会/应当聚集”。

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三国志》(魏晋六朝)

即辛丑岁朔,以彼法推,当会於亥正,而今在戌正,差至六刻,其他牴牾,更难枚举。《清史稿下》(民初)

b.“当会”中的“会”作认识情态,最早见于宋朝。

铭曰:夫人乐氏,为大貌足,生死相催兮河太促,洎从者无生,当会如烟离尘俗。《墓志铭》(宋)

2.必欲

a.在汉朝以前,“必欲”里的“欲”既作情态动词,也作谓词。

所以者,此人但知贪宠有身,必欲好衣美食,广宫室,高台榭,积珍宝,则有为。《老子想尔注》(春秋战国)

由于情态动词是后加谓词性成分的非自主动词,因此“欲好衣美食”是述宾结构,只有“必”(一定)是情态动词。

b.“必欲”作为情态动词连用,在汉朝逐渐固定化,并沿用至今。

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汉书》(汉)

三十多年前的水花生,是人们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恶性杂草,真可谓声名狼藉。(现代汉语)

(二)情态动词连用成词的主观化

1.会须

a.适逢需要。“会”义为“恰好”“适逢”。《彖》曰:“需,须也。”《周易》(周)

b.应当。对曰:“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北史》(魏晋六朝)

c.“一定要”。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全集》(隋唐五代)

2.会当

a.作“恰巧”义。会当病死,莽以其庶女陆逮任妻后安公奢,所以尊宠之甚厚,终为欲出兵立之者。《汉书》(汉)

b.作“应该”“应当”义。人生在世,会当有业。《颜氏家训·勉学》(南北朝)

c.作“必然”“一定要”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工部集·望岳》(唐)

作“恰巧”(副词)和“应该”“应当”(义务类情态动词)义解时,“会当”表达的是命题义,而作“必然”“一定要”(认识类情态动词)义解时,“会当”表达的是评价意义。

(三)重新分析和类推

1.重新分析

当今主观化研究两大代表分别为Langacker和Traugott,他们对重新分析的定义有所不同。Langacker认为“重新分析是一个表达结构的变化,不会立刻改变表层形式,常导致成分之间边界的创立、迁移或消失”[13]。以“当会”为例,在宋朝以前,“当会”后接宾语或状语。古汉语语法的特点决定了宾语有时候在“当会”之前,如上文的“天下其当会也”。“当会”的句法环境为:

[当(modality)+VP(会 +NP/AdP)]

从宋朝开始,“当会”出现了新的句法环境:

{[当](deontic modality)+[会](epistemic modality)}+VP

“当”和“会”之间的边界消失,组合在一起修饰VP。

Hopper&Traugott指出“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重新分析是两个成分之间的融合。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是复合词化(compounding),通常为两个或多个成分融合成一个单位,结果会带来语义、形态和音韵方面的变化”[14]。

以“会须”和“会当”为例。

会须/会当:实词→道义情态动词→具有复合意义(认识类情态动词义+意愿类情态动词义)的情态动词

“会须”和“会当”一方面连用成为一个词,另一方面则实现了从实词义到命题义再到评价义的虚化过程,同时也具备了Traugott所提出的主观化特征:“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由非句子主语变为句子主语;由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由自由形式变为粘着形式”[15]。

2.类推

Hopper& Traugott[14]认为“类推是句法组织的范式化,会引起表层搭配的变化”。就情态动词连用的主观化而言,类推主要体现为“道义类情态动词+认识类情态动词”、“认识类情态动词+意愿类情态动词”和“认识类情态动词+认识类情态动词”搭配的固化。

以“当会”和“必欲”的历时体现为例:

当会:道义情态动词+实词→道义类情态动词+认识类情态动词(“会”作为认识情态表达说话者的判断,体现主观性。“当”作为道义情态修饰“会”和整个句子,表明说话者的判断是基于道义情态的。)

必欲:认识类情态动词+实词→认识类情态动词+意愿类情态动词(“必”作为认识情态表达说话者的判断,体现主观性,同时修饰、约束和调节意愿情态“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析了情态动词连用主观化增强主观评议、消解句式限制的功能并对情态动词连用主观化进行了历时分析,为情态动词连用主观化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OL].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2009 -07 -21.

[2]丁勉哉.谈助动词的联用[J].语文教学,1956(12):24-29.

[3]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A].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赵元任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609.

[4]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J].语言研究,1988(1):18-28.

[5]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46-259.

[6]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5-225.

[7]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269-275.

[8]王振来.语义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6-113.

[9]Lyons,John.Deixis and subjectivity:Loquor,ergo sum?[A].Robert J.Jarvella and Wolfgang Klein.Speech,Place,and Action:Studies in Deixis and Related Topics[C].New York:Wiley,1982:101 -124.

[10]Traugott,Elizabeth C.(Inter)subjectivity and(inter)subjectification:A reassessment[A].Kristin Davidse,Lieven Vandelanotte,Hubert Cuyckens.Subjectification,Intersubjectific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C].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10:29 -74.

[11]Benveniste,Emile.Subjectivity in language[A].Mary Elizabeth Meek,Coral Gables.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C].FL: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1:223 -230.

[12]朱冠明.《摩诃僧祗律》情态动词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133.

[13]Langacker,Ronald W.Syntactic reanalysis[A].Charles N.Li.Mechanisms of Syntactic Change[C].Austin/Londo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7:57 -139.

[14]Hopper,Paul J.& Traugott,Elizabeth C.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52-61.

[15]Traugott,E.C.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ticalization[A].Stein & Wright.Subjectivitiy and Subjectifica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1254.

猜你喜欢

助动词道义主观性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助动词的用法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语法学堂 助动词怎么"助"?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情文兼具的道义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