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速安徽省城市化进程

2013-09-17朱芬华

关键词:进程安徽城镇

朱芬华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政法教学部,芜湖 241002)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所谓新型城镇化,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追求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环境友好和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过程[1]。传统城镇化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为寻找新的城镇化推动力,调整经济结构已经迫在眉睫,向新型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以中心城市发展辐射周边区域,着力发展中小城市群,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安徽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安徽城镇化发展现状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规律性现象,是一个国家内部人口、资源等要素以城市为主导进行配置的过程,同时伴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城市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生产函数向更高层次变革的过程。城镇化进程具体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传统农村社会形态向新的城乡融合社会形态转化等。城镇化推进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其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改善和提高。

表1 城镇化率和生产总值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城镇化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安徽省城镇化水平由 2002年的 30.7%提高到 2011年的44.8%,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见表1),2011年全国城镇化水平为51.3%,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虽然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水平,但由于经济水平落后,导致目前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仍然落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认识到城镇化在加快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二三产业转移;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城镇化还使城乡相互融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等。近些年来,尽管安徽城镇化进程迅速,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二、安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

将城镇合理布局,做好城镇建设规划,能保障城镇在建成后较长时期内不会落后。相反,如果城镇布局不合理,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会给城镇建设带来诸多问题,会出现城镇规划因领导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这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从而减缓城镇化进程。受以往发展思路制约,安徽城镇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从而存在很多隐患。

(二)城市主要经济指标较落后

截至2011年底,安徽省生产总值15300.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5659.31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6元,农村人均纯收入6232.2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还较大。这表明,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数据对比,安徽省在经济总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第三产业比重低

根据产业转移理论,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2011年,第三产业与生产总值的比值为32.52%,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与全国水平43.1%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同时安徽面临新型服务业匮乏的问题,如安徽省餐饮业大都是农家乐形式,规模小、档次低,特色不鲜明;输出的劳动力多半是体力工,技术工所占比例很少。

(四)城镇规模小,辐射拉动能力弱

2011年末,安徽市级区划数16个,县级区划数105个,乡镇区划数1522个。安徽大城市数量相对较少,高等级的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对经济的拉动能力较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也不强。此外,资金、信息等要素无法有效积聚和合理流动,一些城镇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独特的风格,难以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供排水、交通运输和通讯等系统组成。2011年安徽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9平方米,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10.6台,城市平均每人居住面积32.09平方米,燃气普及率93.35%,排水管道长度16380公里,污水排放量127134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7%,公共厕所3087座。以上数据一定程度上说明安徽城镇道路通行能力一般,排污能力和城镇用气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

城镇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镇本身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道路,城镇化能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安徽城镇化水平为自变量,以安徽生产总值为因变量,将二者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安徽省生产总值和城镇化水平的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高度相关,我们将分析结果书写成以下报告形式:

上式意味着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安徽生产总值就要增加760.65亿元。因此,要想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就必须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城镇化进程。另外,结合图1我们观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联系。

图1 安徽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

在上图中,城镇化水平一直保持平稳的增长趋势,而经济增长速度则是起伏式增长,总体也是呈增长的趋势。从2002到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到2005年经济出现负增长,之后一直到2007年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而到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略微下降,到2009年下降趋势较明显。2010年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到2011年增长速度又趋于缓慢。城镇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安徽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十年来安徽城镇化发展动力表现为资本推动、优惠政策促动、城市基础设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影响推动等,为顺应城镇化发展机制的转变,应立足省情,准确定位,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安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速安徽城镇化进程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城镇化有内在的成长机制和调节机制起作用,其过程漫长。政府要摒弃过分看重城镇建设面貌的做法,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防止人为控制或拔高,在遵循城镇化规律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2]。政府应倡导集约、低碳、绿色等先进发展模式,保障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性,促进资源节约;推广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力度,促进知识和技术经济快速发展,以实现成本下降、综合效益改善、效率提高的城镇化进程。

(二)以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

目前,安徽省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进一步凸显。壮大支柱产业,形成城镇产业特色,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相互融合。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建设,使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促进“经济强省”建设。

(三)做强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城市群

推动合肥市建设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省会城市,并促进周边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建设以芜湖市为中心的滨江城市群,推动滨江城市带的崛起;加快沿淮城市群建设速度,支持皖北地区发展[3]。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支持具有较强实力的县城按照城市的标准,改造提升老城区,科学规划新城区,使其建设成为中等城市。根据《安徽省新型城镇化“11221”工程实施方案》,安徽要建设6个城镇人口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20个以上县级中等城市,培育200个左右中心镇。

(四)城镇人居环境逐步优化

《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确定了生态强省建设目标:到2020年,力争全省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比2010年翻一番,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努力将安徽建成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家园舒适的生态强省。因此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加强生态强省建设研究,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政府设立专项财政资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同时,加强重点领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专项立法,为推进生态强省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

(五)打造“徽文化”特色城镇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明标志,是一项需要多层次、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一个好城市不仅需要硬件设施,还需要和谐的城市文化这种软实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是提升城市内涵的重要依托,更是彰显城市个性和魅力的源泉。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安徽城镇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注重文化创新,塑造安徽地方特色的城镇风貌,打造徽风皖韵魅力城镇群。

[1]康桂芬,刘娟.河北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2(3):32.

[2]沈利平,王东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快推进伊犁新型城镇化建设[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2(3):28.

[3]李明.走具有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J].江淮,2012(6):20.

猜你喜欢

进程安徽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