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助困体系中精神层面建设研究
2013-09-16张立民李恩广李宏宇刘晓宇
张立民 李恩广 李宏宇 刘晓宇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从国家、社会再到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识也更加科学和理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式也逐步由解决生活困难转向到提升能力、激发自立自强、培育感恩回馈等精神层面上来,助困体系也逐渐从“经济帮扶”式向“精神层面建设”式转变。
关键词:新型助困体系;精神层面建设;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09-02
一、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现状及问题
目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大多属于“救济帮扶”式扶贫,即无偿性资助比例过高而有偿性资助比例太低,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国家和社会承受的压力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需资助金额与日俱增,因此,如果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仍靠无偿资助为主,国家和社会将承担很大的经济压力。
第二,重视经济层面扶助,缺少精神层面帮助,育人功能发挥不够。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上、心理上的帮扶过少,就业针对性指导较弱,育人功能发挥不够。
第三,资助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的自立自强。无偿资助方式使得部分学生到校之前就“备好”了各种贫困证明资料,促成了学生的“等、靠、要”思想,不利于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
二、新型助困体系中精神层面建设的必要性
在新型助困体系中,参与资助工作的政策制定者,具体实施者必须转变观念,将单纯的“助困”转变为“助学”与“育人”并进,在精神层面建设上探索新路径、试行新制度,把对做好家庭经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1.缺少精神引导,资助工作难以实现教育职能
资助工作既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更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改变学生的“等、靠、要”的心态,将“被动帮扶式”资助与“寻求改变式”倾斜转化,在这个过程要逐步引入同等条件的“激励机制”,不能让学生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应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资助的本身既是国家、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也是对同等条件下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励,这是高校实践育人的良好契机。
2.缺少自立自强,资助工作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资助工作的短期目标是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学生的未来发展问题,因此资助工作应该做到经济资助与能力开发资助相结合,通过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树立信心、自立自强,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3.缺少感恩回馈,资助工作难以长期持续发展,助困重在育人
国家的资助范围有限,资助工作长期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进来,因此感恩回馈教育,就是希望更多受资助者在未来成为资助他人者,带动更多的社会支持,实现资助工作、资助体系的良性持续发展。
三、新型助困体系中精神层面建设的具体措施
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应立足于经济困难生的发展、成才,高度重视起对经济困难生的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引导,以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和效果。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心理辅导,将心理疏导与励志教育相结合
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自卑、自闭、焦虑、孤僻、虚荣、嫉妒、多疑、敏感和愤世嫉俗等心理现象。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不仅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还应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高校可以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专职心理教师的作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力量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负责几门基础理论课的传授,对于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培养和人格、心理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并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将心理疏导与励志教育相结合,势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提升一个新的台阶。第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是学校与学生信息沟通的中介。通过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号召辅导员改变工作思路,由被动接受学生求助变为主动关怀,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增强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完善助困体制,将资助工作与学业激励相结合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制中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性文件。规定的内容主要是经济帮扶条款,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层面帮扶没有具体规定。如今,国家、社会和家庭越来越看重学生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学生思想健康的状况。这种助困体制既影响资助政策的整体效果,也影响社会对资助政策的信任。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支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层面建设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在助困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建立一个有效的助困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能够有法可依。
高校有效的使用国家、社会和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资助,在学生经济状况分级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贯彻和完善助困体制,引入“同经济困难级别相应的学业激励制度”,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资助工作与学生的成绩相挂钩,在困难级别相同的情况下,成绩高的得到资助的机会就会多,发挥家庭经济困难资助的激励作用。
3.鼓励创业自强,将资助育人与职业发展相结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困难生问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必须由‘输血式资助向‘开发式资助方式转变,实施经济困难生综合素质培育计划,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有所长,学有专长。第一,加强职业指导,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设计各种平台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并根据认知结果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创业方向。第二,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基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自强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在创业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展感恩教育,将受助与助人相结合
助困重在育人。资助工作者应该让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到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将感恩之心化为日常行动,使对经济困难生的教育走向“感恩?励志?奉献”的良性循环轨道;教育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懂得回馈和奉献,将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逐步引导经济困难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到企业实习等,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资助,培养学生对国家和学校的感恩;通过开展诚信与感恩等主题的讲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自立自强意识。通过这些方式提醒和督促受资助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保持良好表现,以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回馈社会。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层面帮扶创造良好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整体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营造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是也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第一,高校通过倡导勤俭节约的传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正视贫困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而优化校园环境;第二,高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学术和文化活动,开创科学、民主、团结、友爱的文明新风,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的真挚情感,满足他们的精神心理文化需求,使他们的精神和心理不再贫困,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外部经济救济和内在人文精神关怀兼备的高校济困助学资助体系;第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爱心,强化学生精神层面建设,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宽松、友爱、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承担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担,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上的差异和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容易引起学生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导致教育效果的打折,因此高校也非常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和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一项长期艰巨的课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必须将经济资助与育人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多层面的经济资助、多渠道的人文关怀、多平台的素质拓展来构建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作为高校主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部门,要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期彪,谭德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的模式构建——以南华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吴敏,高艳妮.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学理论,2010,(32).
[3]杜骞.资助与教育并重,助学与育人共举[J].中外企业家,2010,(14).
[4]陈皓琳,朱焕辉,岑桂芳.高校勤工助学途径和功能的有效拓展[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
[5]吴斌,姚兰英.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完善高职院校助困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
[6]王青逯,关于高等学校加强和改进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