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向”“小目标”在励志教育中的运用
2017-02-05张丽艳
张丽艳
[摘要]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用活动代替说教,用感悟替代灌输,将学生成长的体验权还给学生,使学生不断收获成长和进步。在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大方向”“小目标”管理策略,能够实现学生成长体悟权的回归,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更体现了教育者的教育理性和教育智慧。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从大方向着手,先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然后引导学生将远大理想阶段化、具体化,并将其量化、细化成小目标,并且引导学生努力实现这些小目标。
[关键词]大方向;小目标;励志教育
班主任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你想告诉学生的道理,其实他们都懂,可他们就是不做,知行脱节。所讲的道理学生为什么不接受呢?教师应意识到:“告诉式”德育只是浅层的信息传递,它使学生的品德形成只停留在知识构建的层面,而缺乏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因而妨碍了从道德知识到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构建。在感慨学生越来越难教的时候,教师应该反思:或许换一种方式就能海阔天空?
一、大方向着手
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从大方向着手,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意愿和憧憬,也是个人或社会对美好事物的希望和合理想象。真正的理想,不是人生中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个人生命的灵魂,是人生的路标,是前进的风帆。拥有坚定的理想,并真正理解理想的意义的人,才能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才能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神。所以,教师应先从理想教育开始。
该如何进行理想教育呢?其实,理想教育是有讲究的,最大的讲究就是理想教育不是“打鸡血”而是“挂点滴”。因为人的心理结构有表层心理和内在心理,表层心理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被调节,教师对学生进行一次教育就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调节,可无论这一次的教育内容有多好,都很难影响到孩子内在的心理结构,也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何况内在心理结构具有很强的反调节能力,这一次的教育效果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深层心理结构的反调节作用所消解,除非是持续不断地对心理表层朝同一个方向上进行调节。可惜的是,我们的理想教育往往是一次性的“鸡血”,而不是拉长时间的“挂点滴”。
这个“点滴”怎么挂呢?主要是抓住班会这一主阵地,并借助各种活动课进行理想教育。以下结合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曾经有一位教师组织了一次主题为“阳光少年所思”的班会。他先制作了一个课件,在《二泉映月》的音乐声中,播放反映日常生活中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父母劳作情景的照片,如“风雨中拉车的父亲”“雪中叫卖的父亲”“抱孩子推磨的母亲”“‘豆豆的妈妈”“拾荒的奶奶”等。一开始当这位教师看到有个别学生在轻声地笑时,他便低声提示:请认真看照片中人物的眼睛。接下来,随着照片一张张地播放,笑声没有了,开始有了抽泣声。在《重返心灵花园》的音乐声里,教师又播放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照片,并结合“安徽刘小环背砖挣钱上学”的照片给学生讲述:刘小环每次背16块砖,重40公斤,走140米,得3分3厘工钱。我们部分学生吃一次麦当劳如果花33元,刘小环要赚这些钱,就要背着80斤重的砖坯走1000趟,负重走140公里。可她只是11岁的孩子啊……这位教师并没有去批评或指责班里的任何一位学生,但是班上有许多学生低下了头。课后,教师让大家写周记,绝大部分学生在周记中写到了要学会感恩,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第二次主题班会刚好是在9月18日,这位教师制作了“毋忘国耻”的课件,先是在二人转的音乐声里播放东北美好山川与丰富特产的照片,接着在《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声里播放大量反映日本侵华时期暴行的照片,最后在国歌声里播放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领取奖牌的照片。同样,教师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学生课后写周记。很多学生在周记里写到自己要认真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等内容。
通过这两节班会课,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形成或巩固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教师趁热打铁,及时将一些励志性的语句打印出来张贴到教室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收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二、小目标分解
有理想是好事,可是理想往往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而理想过于远大又有可能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将远大理想阶段化、具体化,并将其量化、细化成小目标,然后再引导学生努力实现这些小目标。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符合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必须以儿童(学生)一定的成熟为基础,但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创造最近发展区。这也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我们的教育应根据未成年人的成长特点,从内容和方法方面积极探寻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自我建构。
教师可以在班会上讲述下面两个事例:1.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在一次演讲时拿出许多卷五颜六色的皱纹纸带,分发给每一位听讲者,要求他们每人裁下一段30厘米的纸带,只能用目测,不能用量具测量。然后,又要求每一位听讲者裁150厘米和500厘米的纸带各一段。大家裁完后,企业家掏出卷尺,仔细测量一条条纸带并公布结果:30厘米一组,平均误差不足5%;150厘米一组,平均误差升为11%;500厘米一组,平均误差高达19%,个别的相差100多厘米。2.特级教师钱梦龙是这样进行作文教学的:第一次作文,他只要求学生把字写在方格里,书写较认真的,就可以得90分以上;第二次作文,只要不一逗(号)到底、一段到底,就可以得90分以上;第三次作文,只要无错别字,就可以得90分以上……如此循序渐进地训练,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讲述完这两个事例,可以马上让学生讨论,并归纳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有部分学生讨论时提到:之所以第二个事例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就在于它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远目标变成近目标,把模糊的目标变成具体的目标,使人产生看得见、追得着的感觉,然后具体一步步地照着去做就成功了。有的学生说,这两个案例都揭示了同样的道理:目标越小、越集中,越容易接近最终目标;目标越大、越宽泛,越容易偏离最终目标。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示:我们如果想要在人生道路上实现自己的理想,该怎么办?有学生马上说:要提高人生成功的概率,每次成功一小段就可以了;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分解成若干部分,逐个完成每一部分,最终远大理想也就实现了。教师可以这样表扬学生:“你说得真好,而日本的山田本一做得更好。他这样做了,而且成功了。”然后介绍一下山田本一:矮个子山田本一是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马拉松选手,分别在1984年日本东京和1986年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夺冠,令人大惑不解。10年后,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他都乘车把比赛路线细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栋高楼,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这样一直画到终点。比赛时他以百米跑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奋力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千米的路程就这样被他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而且轻松地跑完全程。由此总结:人生好比马拉松比赛,认定最终目标、学会分解目标的人,将会更容易到达光辉的终点。同理,我们也可以把自己为实现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发展、民族和国家的振兴而树立的理想分成段,并将近期要做的事制成详细而科学的计划,在此基础上付诸坚实的努力,相信最终一定能够实现理想。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教师在不断前行的时候,要注意适时休整,把握节奏。正如给庄稼施肥一样,不同时期需要施加不同剂量的化肥,庄稼才能按照我们预期的目标茁壮成长。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育学、心理学,掌握励志教育的艺术,唯有如此,我们的励志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梅洪建.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钟杰.治班有道——班主任智慧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万玮.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