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防范干预模式

2013-09-16谢阳熙

学理论·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

谢阳熙

摘 要:随着当下中国社会转型进度的加快,社会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焦虑、幸福感低下,甚至自杀等危机事件对人们来说早已不陌生。目前,心理学的许多领域都在尝试从各种角度对人们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危机进行研究和防范干预,而作为心理学应用方向一个重要分支的临床心理学很适合处理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心理危机;防范干预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69-02

一、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竞争压力急剧增加,再加之一些如失业、离婚、人际冲突等针对个体的负性事件,人们时刻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威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痛苦、焦虑、抑郁以及无助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自杀、报复社会等极端行为。由社会和个人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可能引发的心理危机令人担忧。目前已有许多心理学领域正试图通过从心理层面的多种角度来进行防范和干预。在临床心理学理论框架下,心理学家认为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都是由负性事件或应激状态引发的病态心理导致的,病态心理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所以临床心理学更加适合对社会心理危机和社会恶性事件防范和干预。因此本文考虑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借助该学科的专业优势,试图对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模式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二、临床心理学及其作用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通过心理测定、分析、观察等方法对个体的行为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明确的理解,并且将从个体身心诊断和生活史所了解到的情况与对个体生活状况进行的观察、分析综合起来,并对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临床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矫正那些导致心理问题病态心理,它不仅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发生了什么问题,更关注这些心理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要了解当事人的成长环境、行为特点、心理状态、人格特质以及社会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注重对心理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测评和矫正,从而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人调整心态、改善人格和适应行为,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在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防范与干预模式过程中,要注意采用评估与干预相结合的思路,从人格特质、心理状态以及自尊等多方面去评估被干预者在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被干预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如何进行防范和干预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构建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机制就要注意评估和干预的结合。心理评估是按照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人的心理特质、心理状态和水平做出评价和估量,确定其正常或异常的原因、性质和程度,从而为临床心理诊断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它是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如果说心理评估的任务是发现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那么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则是就问题原因本身而进行的干预,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咨询与测量,结合当事人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人格特点及成长经历等信息帮助当事人发现和认识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并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方式,从而改善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当今人们面临着如此巨大的社会压力以及承受着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即使是健康人群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当他们在面临升学、就业、家庭、养老等方面的问题时,各种心理问题也是会出现的,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及社会的极端行为。因此,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把这些人纳入到心理咨询的对象中,运用临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其进行干预,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更好的生活。

要从临床心理学的框架里来建立上述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应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事前的社会心理问题信息收集网络

由于许多社会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突然性,如果当诱导事件已经发生再进行心理干预的话其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因此,建立能够识别潜在预兆信息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运用临床心理学的心理测量和评估手段,在收集社会心理问题信息时具有以下特点,即收集心理问题信息的渠道广泛,收集心理问题信息具有时效性以及收集心理问题信息的准确性。这样,可以根据问题前提,在诱导事件发生前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将这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信息结合社会大背景、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从而及早发现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人群并进行帮助,降低人们对负面情绪的主观感受,尽可能地将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建立事后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

临床心理学对人们心理问题的干预最好能在心理问题预警阶段进行事前辅导和干预,从而避免一些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事前预警机制以及辅导干预机制的建立还不完善,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事件,我们往往难以预测和掌控,也就无法将其会带来的心理危机消灭在摇篮中。因此,由诱发性事件导致的人们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继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和冲突等不良事件频繁发生在人们身上,并且对人们所带来的冲击力还十分巨大,这又将进一步导致人们心理出现更大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从临床心理学角度考虑,需要加强人们在应激事件后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干预,建立事后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尽可能地保护当事人在应激事件过后的心理伤口,帮助他们愈合心理创伤。在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的同时,也应该本着“预防”的思想提前建立心理应激预案,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处于心理混乱状态的人突然地爆发出应激性行为,尽可能地减少破坏性。

3.建立提高当事人自我调适能力机制

自我调适能力是指个体在面临不良事件带来的影响时能够对自己的认知、行为、情感等心理因素进行合适的调整,以防止自己出现心理混乱或心理应激。如果说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是被动参与,那么自我调适则是当事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管理。然而,通常人们面对压力或不良事件时,自我调适机能往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对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缺乏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技术(例如改变认知策略技术)帮助自己进行自我调适;其二是在压力较大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一种消极反应(例如逃避、攻击)。因此,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应该考虑通过普及心理学基本常识以及心理咨询来帮助被试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用这种能力武装自己的心理,避免在出现不良或应激事件时手足无措或者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

4.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对当事人恢复的助力

人的生长与生活都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人的心理必然受着环境的左右,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可谓影响巨大。社会支持系统就是,当人们在需要帮助时可以从人际关系中获得的相应资源。临床心理学应该考虑通过为人们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来帮助人们应对不良事件。首先,当事人会有一套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那么临床心理学就应该运用心理学手段建议或传授当事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社会支持关系网络;其次,临床心理学还应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建立一套面向全民的公共社会支持系统,这个社会支持系统应该比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规模更大而且更加稳固,也将会对人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安全感。

5.临床心理学学科建设和专门从业人员培训

临床心理学作为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进行防范和干预的应答性学科,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构建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机制和社会上已有的慈善组织与爱心帮助有着质的区别,其具有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复杂属性,如果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门训练的技能,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因此有必要从学科体系的层面出发,加强临床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注意突出侧重理论科研训练和侧重临床训练。

四、困难和展望

要在临床心理学框架下构建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的防范干预模式,我们面临着这样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临床心理学服务管理方面,由于宣传和监督力度不够,缺乏有力手段,使得从业人员资格和职业道德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违规操作时有发生。第二,缺乏对被干预者未来生活的关注和追踪反馈。因为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都有着长期的影响,因此,在干预时不能只关注当前问题的解决更应该关注对当事人未来的长远影响。第三,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防范干预绝对不是临床心理学一门单独学科的任务,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调运作,以及政府对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关系的管理和调整。总而言之,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构一套建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防范干预模式的对国家和公众的意义是重大的。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临床心理学已经有了巨大发展,但与国际水平比较和从社会需要来看还有一定差距,若要构建一套完善的临床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模式还有待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道明.当代社会心理危机及其干预[J].学术交流,2010,(4).

[2]萨库索.临床心理学[M].黄蘅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3]张理义,严进.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4]秦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5]龚耀先.临床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1).

[6]姚树桥,朱熊兆.21世纪临床心理学的臆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

[7]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4).

[8]许晓珺,陈青萍.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的设想—从临床心理学视角[J].理论导刊,2011,(4).

[9]龚耀先,李庆珠.我国临床心理学工作现状调查与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1).

[10]王静会,李静华.浅谈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6,(4).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调查
构建普通高中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探究
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学生的问题分析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浅析中小学教师心理危机的形成机制
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时出现的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