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时出现的心理危机
2016-03-08滕祥臣
滕祥臣
[摘 要]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实现基本社会化的最后阶段,很多大学生会不适应角色的转变。尤其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他们会无所适从,导致出现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出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总结。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具体指导,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其出现就业时的心理危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067-02
当前大学生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了更好地使大学生关爱自我身心发展,每年的5月25日被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意在唤起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比如学习压力、感情危机或者经济压力都可能使得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论述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压力面前产生的心理危机,以及高校辅导员应该如何采取科学举措,积极应对。
就业作为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但目前,大学生就业很难实现自我预期。由各种媒体的报道可知,近几年因为就业问题而造成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或者伤人事件等屡见不鲜,这也说明解决高校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面临的心理危机问题迫在眉睫。
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时产生心理危机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累积导致的压力超出大学生的心理负荷,没有得到有效舒缓。深入剖析原因,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及时、高效地干预和引导大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其从心理上克服“就业难”的阴影,从而实现就业。
一、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危机的原因
(一)社会形势
80后、90后的大学生总体来讲是独生子女居多,所生活的家庭结构都呈现出“四二一”的形态分布,这也就使得这些孩子在家里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这种家庭环境下培养教育出来的孩子,一般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抗挫能力差,经受不住风霜雨雪的洗礼,遇到困难更是受不得半点委屈。
竞争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市场正步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人才市场引进打破了“靠关系、走后门”和包分配的格局。只有高素质、懂技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够在就业大军中拔得头筹。《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指出:“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从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来看,2015年新增高校毕业生749万,加上往年没有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
(二)教育模式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教育内容落后,教育形式单一等现象造成了大学校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或者满足市场需求。普文普理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大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不足的“理论型人才”。也正是因为“理工分割,文理分家”的学科结构,导致了学校教育培养缺乏市场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为了减少培训费用,企业在招收员工的时候更加倾向于具有工作经验或者技术类的人才。这就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技术性失业或者待业”,往往使得这些大学生感觉社会不公平,怨天尤人。
(三)自身思想松散
求学时,学艺不精。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有些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所在并不了解,只是单纯地学习课本知识,而没有根据相应的职业规划去准备和发展自己,导致毕业择业的时候无所适从。另外,许多大学生的简历可谓是一张白纸,除却个人基本情况介绍,根本体现不出自身所具备的优势。
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很多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时候随大流,简历千篇一律,抱着“广撒网,总会有鱼”的侥幸心理,但结果往往是“石沉大海”。还有很多学生“唯学历是从”,认为自己的工作需要和自身学历相匹配,殊不知自己拿着研究生或者本科学历,却仍然不具备企业所需的能力,求职就业的时候也是四处碰壁,导致自身心理失衡,甚至自怨自艾。
(四)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
首先,社会上近些年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消极观念。这种负面观念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消极影响,造成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不积极主动或者产生恐惧心理。当看到其他大学生能够如愿找到工作的时候,未能就业的大学生会心理负担加重甚至出现危机。
其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高校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繁杂生活的门槛,容易被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所诱惑,容易被现实生活的残酷所击垮,更容易迷失在原点,找不到自己奋斗的方向。
最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然禁锢着部分人的思想,公务员考试热、事业单位考试热等逐年升温,“铁饭碗”仍然是求之难得。这也会使得部分毕业生因为屡考不中而出现厌世或者仇世的心态,总以为自己比别人优秀而落榜的原因是自己没有关系。很多人希望借这些考试走向大城市或者改变自身命运。相反,很多民营中小企业或者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但是由于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很难吸引人才的进入。
二、高校辅导员科学举措应对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危机
(一)尊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因势利导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引导人们的发展方向,大学生时代是实现基本社会化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要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三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将个人理想和伟大中国梦融合起来。
高校辅导员需要尊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结合大学生有追求但易迷失、有理想但缺实践等特点,做到因势利导。积极引导高校的毕业生们参与到生产一线的实习和基层的建设中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通过基层工作,让他们接接地气,转变观念,通过社会和劳动的再教育使得他们长长知识。
(二)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总结
《通知》中强调,“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帮助毕业生合理确立职业目标,及时疏导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焦虑、依赖等心理问题,增强其应对竞争及挫折的抗压能力”。所以,为辅导员要积极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融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高校辅导员要积极组织往届优秀毕业生(校友),对即将跨出校门的大学生谈体会,说经验,可以有效帮助毕业生树立就业创业的信心。
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对学生的就业进行跟踪统计,定期了解就业情况,分享和解读就业信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以及学生干部的作用,形成师生联动机制。对于出现心理疑难问题的学生,应及时予以帮助,在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友好氛围。首先,了解其就业情况,帮助其分析内外因素,发现自身优势;其次,积极调整就业预期,科学制定职业规划;最后,对于所积累的经验要及时总结归纳。
(三)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就业本领
《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辅导员在讲授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树立“就业指导员”的角色定位。通过理论讲授,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就业优势和挖掘自我潜力;对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到课堂上,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就业形势的严峻;让学生们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去发展自身的技能。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激励学生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倾向性政策,是解决就业的重要举措。辅导员要及时将国家政策提供给学生,争取保证每一个学生都知晓和用好国家政策,对于学生的创业方案予以一定的指导,积极协助学生办理相关的创业手续。
三、结论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保证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有强大的心理,最关键的还是其自身要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有适应目标职业的本领,有愈挫愈勇的承受能力。高校辅导员在关怀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共同建立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