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问政现状、不足及其改进

2013-09-16刘颋

学理论·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公民参与

刘颋

摘 要:电视问政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舆论监督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电视问政既是打造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对公民参与政治权利的保障,补充了我国的现行监督制度,同时电视问政符合政治传播学的规律。当下,电视问政存在一些问题,相应改进渠道及制度化建议:探索长效化制度化的问责机制;要深化服务意识;要善于利用新的传播工具,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关键词:电视问政;公民参与;媒体监督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20-02

“问政”,即咨询、讨论为政之道。问政过程体现官民之间的互动性。电视问政,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对政府的执政情况进行监督、质询及评议。电视问政的主体即所有公民,在聚光灯下反映问题,再通过电视传播的放大效应,使相关官员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从而进行回应并解决相关问题。

一、电视问政的发展脉络

早在2005年6月,兰州电视台就开播了《一把手上电视》节目,时任市委书记陈宝生于第一期节目上镜,首开国内电视问政之先河。近些年来,备受舆论关注的电视问政应当属湖北武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1+1》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武汉台的电视问政始于2007年,至今已开播六年,每年两次,年初政府涉及民生的部门向电视观众做出本年度的工作许诺,年末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再一次集中接受百姓对本年度工作的评议。武汉最近一期的电视问政在2012年12月17日到21日举行,分别以“让服务更到位”“让管理更规范”“让交通更顺畅”“让发展更惠民”“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对年初承诺的“十大突出问题整改”进行回应。有些问题在见光的第二天就得到了有效解决,当然一些长期的制度性问题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解决之道,但通过电视这种媒介,电视问政彰显了政府与民协商对话的诚意,因此就像现场一位观众说的那样,“即使说这是一场秀,那么这样的秀希望越多越好”。

二、电视问政的意义

电视问政究竟是不是一场秀?如果是,那政府为何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在黄金时段“逢场作戏”?如果不是,那么电视问政在当今语境下的产生又有什么意义呢?有鉴于此,我们需要从理论本身对电视问政进一步梳理。

首先,电视问政是打造责任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构建责任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所谓责任型政府就是一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与归宿点,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为目标,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为约束,以相关履行职能并合理承担其相应责任的体制机制安排为有力保障的“勇于负责、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责任政府形态[1]。

其次,电视问政也是我们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意。首先服务型政府是多元治理结构合作治理体系的一部分,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全面管理型政府已经不能有效化解各类复杂的社会矛盾,一些基本的民生问题应该也必须让渡给社会治理[2];其次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便是其开放性,这是因为,服务型政府是合作治理体系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对于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来说,协作者即使是相对封闭的,但在能够满足协作需求的时候,也能够取得良好的协作效果。公民作为合作治理的主体,通过电视问政这一直接渠道与官员直接对话,恰是服务型政府开放性的基本要求。

再次,电视问政体现了政府对公民参与政治权利的保障。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结社集会及参与合法政治生活的权利。电视问政有效地突出了“公民性”,提高公民意识,促使“群众”向“媒介公民”身份转换[3];保障有序政治参与,把民主政治落到实处,同时有效的公民参与也顺应了全球政府治理“小政府、大社会”的变革趋势。

同时,电视问政彰显了舆论监督在我国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现行监督系统包括公民监督、社会监督(包括舆论监督、社团监督等)、国家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察等)[4]。

最后,从政府层面来看,电视问政符合政治传播学的规律,有助于凝聚社会互信。政治传播学上有个叫“铺垫效果”的概念,即指当媒体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方面时,人们对政务评价的标准就会跟随信息焦点而变化。在官民缺乏互信的媒介环境下,“电视问政”能助官员一臂之力,通过官员谦卑姿态的反复传播,让其务实清新的品格深入人心[5]。

三、电视问政的流行原因

为什么最近几年各地电视问政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频繁出现且展现出勃勃生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现行的质询制度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人大代表的质询权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质询的条款过于疏漏,要式性强;代表中,“干部代表”、“二线代表”、“业绩代表”、“身份代表”居多[6],并不能做到真正为公民“代言”。公民尤其是底层公民话语权严重缺失。电视问政为人民开了一扇小窗,有了直达“上意”的机会,因此日益受到高层重视。

其次,公众参与渠道不足。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组织结社言论自由等多项政治权利。可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是非常狭窄的。“公民性”或公民精神并不是天然生成的,公民不仅要有参与政治的机会与责任,也需要具备参与的资源[7]。电视问政给了公民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更关键的是它是一种可以得到相关部门的反馈机制)。

再次,监督体制需要完善,上文已经提及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的意义以及公民监督、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但是现阶段,政府的监督机制更多地是以内部监督,事后监督为主。这种监督在民生领域,明显显得灵活性不足。因此相关领导主推的电视问政,架设了一条官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在体制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前提下,对现行监督机制进行了有效补充。

最后,问政节目本身是电视的社会属性回归,淡化政治宣传性和娱乐化取向,更贴近民众需求。现场直播这种形式,在观众面前,展现了官员真实的执政能力[8]。电视问政的权威性以及背后的政府公信力使得市民能深入地关心身边问题,增强自身责任意识。这对政府,对公民,对城市发展本身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四、电视问政存在的问题及制度化改进

尽管受到了大部分百姓与主流媒体的普遍赞誉,但由于电视问政产生时间不长,还存在着不少为人指责之处。其一电视问政还不是一种制度化的监督,不能做到及时对公民利益的保障。任何细微的事,只要上了电视,第二天便可解决,我们不禁要问相关部门日常行政是否存在不作为或是乱作为的情况。再次电视问政本质上来说还是政府自上向下推动的一场政治行为,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更高层权力的支持,电视台自身能否把这种政治真人秀进行下去。如果上层领导更换了,电视问政还能否坚持下去?

尽管电视问政存在着一些难以令人满意的问题,但总体而言,在我国当下,各地出现的电视问政节目,还是政治日益文明进步的表现。我们应以扬弃的观点看待电视问政,在保持现有优点的基础上改进问题,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索长效化制度化的问责机制,把电视问政的事后问责功能改为事前问计问需。众所周知,事后问责虽然在后期处理了涉事官员,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警示作用,但是毕竟事情已经发生,造成的影响已经无法挽回。与其如此,不如在行政行为开始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采纳社情民意,了解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诉求,在年初的电视问政环节与群众更融洽地互动,把承诺落到实处。

其次,参与电视问政的官员要深化服务意识,从被动上节目到主动请缨。我们的政府官员要正确认识新闻媒体。中央多次提出,要让政府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就是要做到公开、透明,让人们监督。而新闻媒体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工具和渠道。既然如此,各级领导干部就要学会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当本部门工作出现问题和差错时,树立正确的媒体观。现在有些官员对于媒体的监督职能不理解,不知道新闻记者为什么对本单位的好人好事不感兴趣,而对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监督报道很上心。官员这种错误媒体观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错误权力观的问题。电视问政的精髓,正是让一些官员改变为官观念:人民是主人,不是群众敬畏政府,而是官员要敬畏群众。既然是这样,在电视问政的现场,就应该少一些舞台上的豪言壮语,而是直面问题,反思责任。“电视问政”是一档电视节目,更是新形势下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个工作平台。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治庸问责,奖优罚劣,提高干部素质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9]。

再次,要善于利用新的传播工具,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电视在我国的普及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而我国最早的电视问政节目的诞生已经是2005年。近二十年的时间没有制度创新,除了技术原因之外,我想更深层次在于执政者思想没有解放,带着制度的镣铐跳舞。当下的社会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员,如果政府不进行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它只会在利益纠葛以及突发事件的面前显得越来越脆弱。

最后,在改革进行到攻坚阶段的今天,我们要直面尖锐问题。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官员总会选择回避,长此以往,这种合谋性的沉默会压抑大众的活力气息,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想必也是所有关心这个国家的人所不希望看到的。笔者坚信没有我们跨越不了的障碍与困难,从而真正让公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让人民生活得更加有尊严。

参考文献:

[1]欧成雄,吕朝辉.浅析责任型政府[J].理论纵横,2010,(2).

[2]张康之,张皓.在后工业化背景下思考服务型政府[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王蕾,刘敏智.城市电视台节目创新“电视问政”促进公民政治参与[J].新闻知识,2010,(10).

[4]张晓霞.构建以公民监督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式监督系统——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朱永祥.电视问政,静水深流[N].南方周末,2012-07-21.

[6]李继力.激活质询权:从离位走向到位[J].理论与改革,2010,(6).

[7]连水兴.从“乌合之众”到“媒介公民”——受众研究的“公民”视角[J].现代传播,2010,(12).

[8]吕值友.电视问政下的武汉实践[J].新闻前哨,2010,(9).

[9]赵振宇.电视问政考验官员权力观[N].湖北日报,2013-01-08.

猜你喜欢

公民参与
网络社会背景下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和解决策略
唐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对策研究
北京市丰台区社区治安防控中公民参与情况研究
公共治理:针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应对
丰台区治安防控参与度与居民安全感间的关系研究
我国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探析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公民参与度测评研究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研究
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