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联合心舒宝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

2013-09-13刘雪娜张冬荣蔡少杭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胸痹血瘀心绞痛

刘雪娜,张冬荣,陈 晖,蔡少杭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强调胸痹的病因病机乃是“阳微阴弦”,其病位在心脉,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虚血瘀为临床中常见的症候,属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的范畴。心舒宝片由丹参、刺五加、白芍、山楂及郁金等组方而成,具有活血化瘀、益气止痛的功效。阿托伐他汀及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心舒宝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010年5月—2012年4月,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心舒宝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6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0例病例均为我院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年龄43岁~65岁(63.64岁±0.82岁);女性30例,男性30例;病程73.01月±4.21月,平均73.01月。对照组60例,年龄42岁~65岁(63.50岁±0.52岁);女性30例,男性30例;病程74.02月±4.34月,平均74.02月。两组在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尚要求至少符合以下一条:①在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出现新的或有动态变化的ST-T改变;②超声心动图新发现的室壁运动异常;③肌钙蛋白未超过正常上限2倍。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1],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型: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倦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在证候诊断时,具有胸痛、胸闷主症之一,其他症状具有2项及舌脉支持者,即可诊断。中医证型至少两名中级职称以上中医师认定。

1.3 纳入标准 符合UAP诊断标准和胸痹中医辨证标准的42岁~65岁患者,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脏疾病、甲亢、胃及食管反流等所致胸痛者;肝、肾、肺、甲状腺和造血等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各种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近期手术或创伤的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或近半年内血栓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有精神系统疾病,无法与医生进行正常交流的患者;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无法判断证型及资料不全者、依从性不良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及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阿司匹林(拜耳公司每次0.1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辉瑞公司)10mg,每日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鲁南制药公司)每次20m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心舒宝(漳州市片仔癀制药公司)每次两片,每日2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周,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食品。

1.6 观察指标 全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检查心电图、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

1.7 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判定临床疗效。显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至正常心电图或达到大致正常。有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减轻或达到有效标准,心电图改善达到有效标准。无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无改善,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心绞痛等主要症状与心电图较治疗前加重。

心电图判定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的降低,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IMT、LDL-C、TG比较 两组IMT、LDL-C、TG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治疗后IMT、TG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IMT、LDL-C、TG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IMT、LDL-C、TG比较(±s)

组别 n IMT(mm)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LDL-C(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T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治疗组 60 1.21±0.02 0.84±0.011) 0.37±0.022) 4.91±0.07 3.09±0.161) 1.82±0.17 1.98±0.03 1.52±0.011) 0.45±0.032)对照组 60 1.21±0.04 0.92±0.021) 0.28±0.05 4.89±0.13 3.11±0.141) 1.78±0.16 1.97±0.05 1.69±0.021) 0.28±0.06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3 讨 论

胸痹属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范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病理基础相同[2],同属于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相关性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窗口。近年来多项冠心病一级或二级预防试验都明确指出,强化调脂治疗可以预防冠心病临床事件的发生。在冠心病的众多危险因素中,将高LDL-C放在致病作用的中心位置[3],在冠心病防治方案中,已把降低LDL-C水平作为重点治疗目标[4]。Grundy[5]将sLDL增多、TG 增高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三者同时存在称为“血脂三联症”,更确切地反映“致动脉粥样硬化(AS)性脂蛋白谱”[6],这是冠心病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TG增高代表富含TG的脂蛋白增多,其中包括强致病性的中间密度脂蛋白及残余颗粒增多。高TG亦是冠心病危险性增高的一种标志。本研究选取心电图、IMT、LDL-C及TG作为观察指标,两组心电图疗效相当;临床疗效上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考虑可能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症状的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有关。两组治疗后IMT、LDL-C及TG水平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治疗后IMT及TG差值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心舒宝可能具有抗动脉硬化、抗血栓形成、调脂、改善内膜功能的作用,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降低IMT、LDL-C及TG。

胸痹病位在心脉,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以脏气亏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气虚血瘀为临床中常见的证候,心主血脉,其性主动,以气为用,心气充足,心阳旺盛,气血才得以周流全身;若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则心脉瘀阻,以致不通则痛。因而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是临床及实验研究的主要方向。心舒宝是国家基本中药保护品种,主要组成为:丹参、刺五加、山楂、白芍及郁金等,诸药合用活血益气,祛瘀止痛,以通心脉,标本兼治,通补并进,故取效甚佳,对于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IMT、LDL-C及TG水平均具良效。丹参性微寒,味苦,主要功效为祛瘀止痛,活血调经,除烦安神。功善通行血脉,祛瘀止痛故选为君药,内可化脏腑之瘀滞,外可通经而宣导气机。现代药理研究证实[7]:丹参可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促进心肌缺血或损伤的恢复,缩小心肌梗死范围;能提高耐缺氧能力,对缺氧心肌有保护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保护红细胞膜,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激活纤溶,对抗血栓形成;能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调节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刺五加性温,味甘,微苦,功可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为臣药。与丹参相配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有助诸药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7]:刺五加含多种糖苷,具有明显的抗疲劳、抗辐射、抗应激、耐缺氧,降低缺血心肌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等。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功能行气散瘀之效,具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7],山楂所含脂肪酸能促进脂肪消化,通过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胆固醇及其亚组分浓度,增加胆固醇的排泄而降低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其提取物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保护心肌缺血缺氧;还能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柔肝止痛,养血敛阴之功。郁金,性寒,味辛、苦,可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白芍与郁金相须为用,疏肝行气,解肝之郁气,既促祛瘀止痛,又调畅情志,治其标可达事半功倍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7],芍药中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白芍对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郁金水煎剂能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醇提取物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含量,还有一定的止痛作用。诸药合用的心舒宝可能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抗血栓形成、调脂、改善心肌缺血从而缓解心绞痛的作用。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2.

[2]Guilland JC,Favier A,Potierde CG,etal.Hyperhomecysteinemia: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r a simple marker of vascular disease[J].Pathol Biol,2003,51(2):101-1101.

[3]Sinderman AD,Pedersen T,Kjekshus J.Putting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at center stage in atherogennesis[J].Am J Cardiol,1997,79:64-67.

[4]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69-195.

[5]Grundy SM.Hypertriglyceridemia,atherogenic dyslipidemia and metabolic syndrome[J].Am J Cardiol,1998,81:81B-25B.

[6]李建斋.“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谱”与冠心病[J].中国实验诊断学,1997,1:11-12.

[7]高学敏.中药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71;315;322;435;464.

猜你喜欢

胸痹血瘀心绞痛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辨证施护胸痹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