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调查
2013-09-13杜文华何林林
杜文华,何林林,李 毅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自2010年3月—2011年12月我院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能按照医嘱完成康复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共50例,中途退出患者为对照组共50例。脑卒中诊断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100例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肌力0~2级27例,3级~5级73例。进食呛咳患者31例,进食正常患者69例;言语不清患者24例,言语清楚患者76例。
1.2 入组标准 确诊为急性脑卒中;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无明显语言障碍(无感觉性失语);生命体征平稳。
1.3 排除标准 脑卒中后病情严重或伴有意识障碍;伴有明显失语、失用;严重认知障碍不配合检查者;有精神障碍者;伴有心、肺、肾等其他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
1.4 研究方法 脑卒中患者在入院24h~48h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进行功能训练。包括:脑循环治疗、吞咽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肢体一对一康复、理疗、体循环治疗、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在患者康复治疗结束时进行康复依从性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一般资料: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费用报销情况;既往疾病诊疗情况:对既往疾病规律治疗、间断治疗及未治疗三类;康复治疗的了解:康复的概念理解(4分);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哪些方面(6分)、康复的必要性(6分)、治疗最佳时间(5分)、康复中不良反应认识(4分)、康复信息来源(3分)、康复知识的自我评价(7分),共35分;脑卒中患者认为康复最重要的治疗方法:针灸按摩、药物、功能训练,只能选择其中一项。
1.5 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设计方案选择调查样本,调查员按照统一要求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有专人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遇到不合格的问卷,重新调查填写。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 接受调查者脑卒中患者100例。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62.3±8.6)岁;高中以上学历29例,初中以下学历21例;报销者45例,自费者5例。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62.3±8.5)岁;高中以上学历15例,初中以下学历35例;报销者32例,自费者1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学历及费用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例(%)
2.2 既往疾病诊疗情况 治疗组既往疾病规律治疗者28例,间断治疗15例,未治疗7例。对照组既往疾病规律治疗12例,间断治疗14例,未治疗24例。治疗组对既往疾病明显了解并能积极诊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康复治疗得分及影响因素 治疗组对康复治疗了解得分最低8分,最高33分,平均28分;对照组对康复治疗了解得分最低2分,最高26分,平均15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康复知识得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治疗方法调查结果 治疗组选择针灸按摩患者15例,选择药物8例,选择功能训练27例。对照组选择针灸按摩26例,药物20例,功能训练4例。两组对功能康复训练的选择有明显差异。
3 讨 论
据全国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慢性病死亡已占总死亡原因的85%,其中以因脑血管病死亡者居首位,我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倍~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2]。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每年在以9%的速度上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150万,70%~80%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3]。因神经功能缺失而致残者约占患者的41%~56%,平均为50%。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发现,脑卒中住院患者将近50%拒绝康复治疗。无论是危险因素的了解还是既往疾病诊治情况、康复的了解情况均明显落后,选择功能训练的患者仅占本实验的31%,导致了脑卒中发生率、致残率都明显升高。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文化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与康复治疗依从性呈正线性相关。患者对自身健康重视程度不够:两组患者在既往疾病治疗方面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60%患者对自身的身体状况不了解,也不进行规律治疗,使病情反复。患者对康复知识理解的误区,患者认为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营养好,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就是针灸和按摩。对康复时出现的不良反应不理解。康复时出现肌肉和关节疼痛等不适,认为训练坏了,病情反复。患者自身因素:比较懒惰,不愿活动,担心摔倒而拒绝康复。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抑郁情绪可影响治疗效果,阻碍康复。医师的观念和诊疗技术有限: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和治疗师的经验和治疗技术的熟练程度,社区医务工作者对脑卒中康复治疗认识和宣传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开展社区康复已有20年,已经进入制度化、体制化建设的发展新阶段。社会化康复体系不断完善,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工作得到积极推进,社区康复已成为我国康复未来发展主流[4]。贫困残疾人康复也已引起社会关注,一直以来各级政府、残联、卫生主管部门、社工组织给予高度重视,多种政策扶持[5]与政府惠民工程,为贫困残疾人同样享有康复服务搭建平台。远郊区县社区患者康复主动性并未得到明显提高,这和康复治疗知识的普及及传播不够、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信心不足、康复医师医疗技术局限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些因素,也增加了远郊区县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为使广大患者能接受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减少残障发生率,康复医学知识的普及、康复科普教育普及及加强医师脑卒中规范化治疗的培训至关重要。它们可使患者在卒中后最佳恢复时间内得到充分的持续康复,将患者的功能障碍降至最低水平,应该加强对远郊区县医师医疗知识学习及社区居民康复知识的宣传教育,积极推动脑卒中的早期康复,以促进患者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帮助患者及时地回归社会。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4.
[3]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
[4]魏步良,戴佳慧,陈刚,等.闸北区残疾人社区康复队伍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5):769.
[5]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等.关于进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6):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