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的影响
2013-09-11肖满意郭颖卓何书喜
陈 蛟,肖满意,王 华,郭颖卓,何书喜
(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湖南长沙,410011;2.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湖南长沙,410005)
角膜塑形镜(overnight orthokeratology lens,)是角膜屈光治疗的手段之一,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角膜塑形镜能快速有效的降低近视度数,具有安全、可逆等特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大量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原理是经过个体化设计的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其反几何设计的光学区压迫角膜,使中央角膜扁平、曲率降低,厚度减少,从而达到暂时提高裸眼视力降低度数的效果。
角膜塑形镜是否使全角膜变平及对前房深度的影响尚不明确。Orbscan-Ⅱ是博士伦公司最新一代的角膜地形图,可以测量角膜前后表面高度、曲率、曲率半径以及前房深度等参数。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数据,探讨角膜塑形镜前后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的变化。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中低度患者17例31 眼,男5例9 眼,女12例22 眼,年龄8~15 岁,平均(11.64±1.87)岁。配戴前裸眼视力0.06~0.25,平均(0.16±0..06)。等效屈光度-1.25~-4.50D,平均(-2.79±0.95)D。矫正视力1.0~1.5,平均(1.21±0.18)。所有患者散光度均低于1.00D。
1.2 验配方法
配戴前检查患者的裸眼视力、阿托品散瞳后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中央角膜K 值、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等)、眼轴、裂隙灯眼前后节检查、眼底检查等。排除散光度高于1.00D,K 值低于40.0D、圆锥角膜及其他相关眼部疾患。根据相关参数选择试戴片试戴,依照试戴结果订制南鹏亨泰角膜塑形镜,由专人指导配戴,患者每晚坚持配戴8~10 小时并定期复查。
1.3 统计方法
记录配戴前及配戴3 个月相关数据,用SPSS10.0 进行T 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裸眼视力和屈光度
3 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0.8~1.2,平均(1.05±0.15),与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相比均有提高(P<0.001)。屈光度+0.75~-0.50D,平均(+0.31±0.46)D,与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明显下降。见表1。
表1 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裸眼视力和屈光度对比
2.2 前表面角膜曲率半径
配戴前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7.77±0.18mm,配戴3个月后8.28±0.16mm,配对T 检验P<0.001,有显著差异。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明显变平,角膜向下凹陷。见表2。
表2 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对比
2.3 后表面角膜曲率半径
配戴前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6.32±0.08mm,配戴3个月后6.29±0.24mm,配对T 检验P>0.05,无显著差异。配戴3 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基本稳定。见表3。
表3 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对比
2.4 前房深度
配戴前前房深度为2.98±0.20mm,配戴3 个月后前房深度为2.94±0.18mm。配戴前后前房深度无显著性差别(P>0.05)。配戴3 个月前房深度稳定。见表4。
表4 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前房深度对比
2.5 并发症
部分患者角膜上皮点状脱落、角膜气泡压迹等,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 讨论
中国是近视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国内的近视有发病年龄早、发展速度快、近视度数高的特点。近年来,通过手术或非手术的方法治疗控制近视的方法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屈光手术随着手术方式改进、手术设备更新以及医师手术技巧不断进步,治疗近视的范围逐渐增大,手术安全性也逐步提高,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常用的屈光手术有RK、准分子激光手术、ICL 等。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 手术并发症多、预测性差在90年代后逐渐淘汰[1]。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厚度永久性的减少,存在多种术中、术后的并发症的风险,如游离角膜瓣、术后眩光、欠矫过矫和角膜HAZE 等[2]。屈光手术因其创伤性、年龄限制,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用于近视治疗,具有视觉质量好、清晰度高的特点,但取镜后不能获得好的裸眼视力[3]。角膜塑形镜是治疗近视非手术方法之一,能有效地降低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4]。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角膜塑形镜开始用于近视眼的非手术治疗。早期的角膜塑形镜设计相对简单,采用PMMA 材料,镜片的基弧较角膜曲率平坦,通过机械压迫作用使角膜变平而降低近视度数。由于材料和设计的限制,早期的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速度慢、可预测性差以及角膜并发症较多[5]。在20 世纪90年代,计算机、角膜地形图、镜片材料和设计等技术的进步,现代的角膜塑形镜具有降低近视快、可预测性好以及角膜并发症少等优点。使角膜塑形镜成为矫正近视的重要手段。现代的角膜塑形镜为反向几何学设计,由4 个弧度组成:6mm的光学区基弧区、0.2mm的第二弧区、0.8~1.1mm 平行弧区、0.4mm 周边弧区。中央弧度比角膜前表面平,平的程度由预定矫正近视屈光度来决定。计算公式为:基弧屈光力=角膜前表面较平坦经线屈光力-预定矫正的近视度数+(+0.50D~+0.75D),后者为过矫的度数[6]。大量的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治疗中低度近视疗效确切,最高矫正度数达到-6.00D,可预测性好,绝大多数患者取镜后测裸眼视力达到1.0 或1.0 以上,视力能有效维持整个白天,屈光状态仅有轻度的变化(0.25-0.75D)[6]。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完全可逆。Bonanno[7]认为停戴角膜塑形镜1月后角膜形态完全恢复到配戴之前。戴祖优等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近视加深[8]。仅有很少部分角膜塑形镜患者出现角膜染色、角膜感染、眩光重影等不良反应[9]。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配戴角膜塑形镜3 个月后,17例31 眼裸眼视力基本提高至1.0 及以上、屈光度下降接近正视或有轻度远视,这与本研究的病人筛选有关。本研究选择中低度近视(不超过-4.50D)、散光度数低于1.00D 且依从性较好的患者,3 个月后检查屈光度和裸眼视力都达到预期效果。在本研究中,角膜前表面中央角膜曲率下降、曲率半径增大,而后表面及前房深度无明显改变,提示角膜塑形镜主要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压平角膜前表面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对角膜后表面与前房深度无明显影响。由于基弧区对角膜的压迫,使得中央角膜上皮及浅基质层变平,而非整个角膜的弯曲。Swarbrick HA 等的研究表明,在配戴角膜塑型镜后28天出现角膜中央变薄、旁中央2.5mm 区增厚现象,这可用角膜组织的重新分布来解释。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能造成角膜组织受压、层次排列紧密[10]。Munnerlyn K 等的通过测量角膜中央和周边厚度,设计光学模型并证实角膜塑形镜只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来降低近视度数[11],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角膜塑形镜是安全有效的矫正近视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选择配戴角膜塑形镜3 个月后一个时间点检查结果来分析。由于患者复诊以回访时间的限制,本研究尚无法收集足够更长时间的数据加以分析研究。因此,更长时间配戴角膜塑形镜是否会影响角膜全层以及前房深度还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1]胡霞.充分重视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并发症[J].中华眼科杂志,1995,31(3):170-171.
[2]王造文,庞国祥,郑蔚,等.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随诊结果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1995,31(3):172-174.
[3]郭颖卓,王华,何书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治成人高度及超高度屈光不正性弱视[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8(4):25-27.
[4]瞿小妹,褚仁远.角膜塑型术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眼视光学杂志,2004,6 (1) :6 -9.
[5]Coon LJ.Orthokeratology.Part II:Evaluating the Tabb method[J].Am Optom Assoc.1984 Jun;55(6):409-18.
[6]杨晓,龚向明,魏玲,等.过夜配戴角膜矫形镜(OK 镜) 后角膜曲率及厚度变化[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5):272-276.
[7]Soni PS,Nguyen TT,Bonanno JA.Overnight orthokeratology:refractive and corneal recovery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reverse-geometry lenses[J].Eye Contact Lens.2004 Oct;30(4):254-262;
[8]戴祖优,曾骏文,钟兴武,等.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观察[J].眼视光学杂志.2008,10(4):288-294.
[9]夏群,关航,刘向利,等.我国开展角膜塑形术的现状及问题[J].眼视光学杂志2001,3(2):126-128.
[10]Swarbrick HA,Wong G,O'Leary DJ.Corneal response to orthokeratology [J].Optom Vis Sci.1998 Nov;75 (11):791-799.
[11]Munnerlyn CR,Koons SJ,Marshall J.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a technique for laser refractive surgery[J].Cataract Refract Surg.1988 Jan;14(1):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