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多媒体技术在大学通识课程中的应用综述

2013-09-11凯,李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通识多媒体技术课程

彭 凯,李 智

(广东工业大学 通识教育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这一来自于西方的教育理念已经在国内高等教育中逐渐普及开来。区别于传统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更注重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传授,强调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作为现代教学重要手段的网络多媒体技术也被通识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笔者旨在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入手对当前网络多媒体技术在大学通识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与探讨。

一、通识教育的目的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效能

1.通识教育的目的

通识教育也被称作“博雅教育”、“自由教育”,20世纪90年代起,在我国高校中迅速兴起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是通识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识教育旨在促使学生获得具有广博性和多元性的知识,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都能得到培养和锻炼[1]。学者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明显区别不在科目上,而在方法和态度上[2]。而麻省理工大学则将通识教育的目的明确为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基础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历史视野、认知风格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创造知识、自我更新、适应社会多种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个人的最高价值。尽管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和目标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分歧,但大多学者都认同通识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教育方法和内容,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德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3]。总体而言,通识教育通常包含这样几个重点内容:一是增长科学知识,传授更为广泛的科学方法;二是弘扬人文精神,传播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三是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四是培养优秀的人格,使学生养成讲究行为规范的习惯[4]。可见通识教育完整地覆盖了认知、情感、态度、科学和人文等不同方面的教育内容。

2.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通识课程中的教学效能

然而,通识教育中涵盖的这些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教学目标,单纯依赖传统的课堂讲授途径是难以实现的。首先,教师很难获得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广博”的认识,而且即使拥有这些资源,教师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展示给学生;其次,认知、情感、技能等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很难在课堂中全面落实,灌输式教学或许能解决认知的问题,但是对于技能和情感的培养却收效甚微;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全人”的最基本技能——自主学习和沟通技能无法在孤立的课堂中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

网络多媒体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的技术,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种信息科学领域的技术成果,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和最富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之一。网络多媒体技术对通识课程的资源共享、课程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认知方式转变等各个方面带来了众多积极影响[5]。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积累更多、更新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得以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归纳起来,在通识课程教学中网络多媒体技术对于学习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效能:第一,使学习者的学习空间更加开放;第二,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更为个性化;第三,使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协作性提高;第四,使学习者学习的自主灵活性更加突出;第五,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得到了加强[6]。

二、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通识课程中的应用途径

为了更充分地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在当前通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笔者使用了中国知识资源网的学术期刊总库对2003—2012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检索中先以“通识”为篇名,同时分别以“多媒体”“信息技术”“网络”为关键词共搜索到期刊论文31篇,其中核心论文5篇;再以“通识”作为关键词,同时分别以“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篇名共搜索到论文17篇,其中核心论文3篇。除去重复论文8篇,两次检索一共获得相关论文40篇,其中核心论文6篇。通过对这些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笔者发现,学者们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通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通识课程中的主要功能

白学海等人研究了网络多媒体技术——Blackboard教学平台在通识课程“音乐欣赏”中的作用,认为其能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质量,便于互动教学[7]。还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基于网络技术设置的“英美戏剧”通识课程不仅可以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8]。同时,还有学者对计算机类通识课程的在线考试系统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考试系统的灵活性和易用性、深度和广度及评价效率等[9]。总体而言,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构建的虚拟教学平台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教学功能:资源库、交流和协作、辅助评价、教学管理。

首先,借助资源库,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资料,如课程信息、课程文档、学习资源及课程作业等。资源库是由图片、音频、视频、电子幻灯片、文档、电子书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资源构成,主要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访问。网络资源库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可通过超文本技术和辑录提要方法为通识教育中的古代经典导读设计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以克服古代经典原著阅读难以开展的问题[10];再如,网络公开课程、百度百科等外部教学资源库扩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对通识课程的教学能起到积极作用[11];另外,在复旦大学,学生还可以通过虚拟校园平台免费分享部分非本专业的课程资源[12]。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和扩展不仅弥补了传统课堂案例呈现不足的局限,还节省了大量的教务组织时间。

其次,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协作提供了便利。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存在着“2+2”的两地办学的现象,一所高校分布在两个不同区域客观上导致了学生缺少教师的指导,进而制约了校园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影响了不同校区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13]。而讨论板和虚拟课堂等网络多媒体手段更便于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开展各种同步和异步、单独和群体的交流。这些交流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极大地支持。如复旦大学就利用跨校区视频交互教学系统来开展通识课程教学,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再次,网络多媒体技术还具有能为通识课程提供教学评价的功能。如何让每个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得个别化的学习反馈是传统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难。然而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中,一方面,学生在虚拟教学平台上的资源学习、协作活动、问题探讨等各种学习行为都能被记录到数据库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学生行为数据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将个人和团队的作业上传到教学平台上以供教师批阅,而教师批阅后的反馈信息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工具(如通过内部邮件系统或电子公告等)即时传递给学生。贾玉红等学者就针对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计算机网络考试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从计算机网络考试的组成和功能特点等方面阐述了计算机考试的安全性、公正性、科学性与实用性[14]。可见,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评价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将进一步促进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

最后,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构建的教学平台还能够提供教学管理的功能支持,如发布开课信息、设定课程班级和主讲教师、供学生进行网络选课、教师录入和登出学生成绩等。例如,广州大学就设计并运行了本校通识类公共选修课教务管理系统,将开课的申请与审批、新课预报、选课及排课等多种教学管理活动都置于网络上进行操作[15]。

综上,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构建的虚拟教学平台通过提供教学管理、资源库、交流和协作、辅助评价等功能,不仅简化了教学过程、弥补了原有通识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还形成了很多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教学形式。

2.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通识课程教学活动模式

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具有众多的教学效能,因而也催生出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针对网络多媒体技术情境下的通识课程教学,有学者提出了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协作性合作学习、探索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研究性学习模式、网络系统中的博客辅助学习、师生交互式学习等五种学习活动模式[16];有学者设计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17];还有学者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与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探讨了混合式(Blend-learning)教学模式[18];另外,也有学者研究了互动教学方法在网络信息素质课程中的应用[19]。在实践中,个别化自主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模式因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教学效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见表1)。

表1 三种学习模式对比

3.网络多媒体技术情境下通识课程的师生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

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通识课程教学中的普及不仅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对教师及学生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教学形式的突出特点。

在传统的通识课程中,教师是知识的提供者、呈现者,教师主控着整个学习进程,学生则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然而伴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课程教师需要担任起新的角色——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支持者,教师的教学将更着重于帮助学生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而不再是单纯地提供知识内容。相应地,学生自身则需要承担起更多的学习管理职责,例如学习计划的设计和实施。

同时,由于教学过程是在网络多媒体情境下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即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教学媒体和功能的选择能力、媒体的整合能力等。还有学者提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当具备“会做、会学、会创、会教”四种通识能力[20]。

三、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通识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伴随理论研究的深入,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通识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下文将围绕国内高校的具体案例作进一步的介绍和分析。

2008年秋季,山东大学与美国的东卡罗来纳大学、捷克的西波希米亚大学、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大学、俄罗斯的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摩洛哥的语言与交流研究学院、秘鲁的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印度的查谟大学、英国的兰开夏郡中部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联手,共同推出了一门国际交互视频课程——“了解世界”[21]。该课程的特点是通过视频会议、网络平台等技术,为学生建构一个虚拟教室,实现了不出国门就能与其他国家的学生同时学习和讨论。

在此基础上,山东大学又于2010年春季学期推出了一门新的国际交互通识教育课程——“全球气候变化”。该课程由山东大学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印度查谟大学、巴西雅瓜里乌那大学四国高校合作,关注当前国际热点气候问题,由美国国务院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开办专家讲座,举行四国专家圆桌式讨论,组织学生网上视频会议,讨论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人类所面临的政策选择及相关政治社会因素等,鼓励学生立足国情寻求改善全球气候的可行性方案。

在这些国际交互通识教育课程中,山东大学综合应用了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手段:第一,课程博客(http://gcc.aos.ecu.edu)成为课程信息分享的重要途径,它促进了学生及其他公众对课程(议题)的关注和了解;第二,基于H.323的网络视频会议技术使得跨国界的圆桌讨论得以实现;第三,视频数据流传播技术使学生能够实时地收看外国大学教授的现场讲座画面并参与讨论;第四,Centra视频会议系统技术被应用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有效、高质量和多渠道的交流方式;第五,Wiki维基网站(http://raven.aos.ecu.edu/)设有教师及分组学生的学习专区,为课程成员提供相关的资源,同时方便学生合作完成课程任务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成为学生协作学习的园地。

通过这些国际交互通识课程的开展,学生的沟通能力特别是跨文化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在对热点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国际的前沿知识、传播了中国文化,为培育具有“道德性、思想性、创新性、特色性”的通识人才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语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自由社会中正确地、更好地生活。在通识课程中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各种教学功能,针对性地采用各种新的教学形式,明晰相对应的师生角色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并深化通识教育目标。一些学者的调查和数据分析也证实,多媒体网络化的通识课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22,23]。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网络多媒体技术还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同时,与网络多媒体情境相匹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能力也亟需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

[2]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

[3]张慧洁,孙中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4]朱燕飞.从MIT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策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

[5]杜睿哲,左宇思.信息技术对大学法学教育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1,(6).

[6][16]张小虎,相金妮,卢卓元.BB网络教学系统环境下通识教育的学习模式[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2,(1).

[7]白学海.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 “音乐欣赏”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

[8]舒笑梅.开设“英美戏剧”网络赏析课提高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7,(2).

[9]王茜.计算机通识课程中计算机考试系统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10]袁熙临,常娥.通识教育中古代经典导读的数字化解决方案[J].学术论坛,2010,(5).

[11]范慧茜.基于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外语通识教育设计[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12]邓峰,等.信息化校园与网络文明建设——兼谈复旦大学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1).

[13]林韩辉,等.高校素质教育专题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1).

[14]贾玉红.网络信息平台下大型通识类基础课程考试系统改革及应用[J].中国教育装备,2011,(7).

[15]戴星,等.全校通识类公共选修课教务管理的实施与探索[J].中国商界,2010,(6).

[17]肖凌猛,黄洪玲.“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论新时期人才培养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6).

[18]郑珠.基于Blend Learning教学思想的学习活动设计——以《现代教育技术》通识课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1,(11).

[19]周露,汪海波.网络信息素质课程的互动教学探索——以武汉大学通识课《网络信息资源处理》的教学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5).

[20]何建刚.谈信息时代职业技术院校教师的通识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1,(3).

[21]陈雅莉,等.山东大学基于网络的国际交互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2010,(6).

[22]张小虎,等.BB网络系统在“名家名著导读与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6).

[23]王哲,夏纪梅.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可持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J].外语电化教学,2011,(5).

猜你喜欢

通识多媒体技术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