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
2013-09-11付业勤杨文森郑向敏
○付业勤 杨文森 郑向敏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福建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
○付业勤 杨文森 郑向敏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运用加权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区位熵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研究1996-2011年间福建省各地级市入境旅游绝对差异、相对差异以及空间聚集的演化规律。结果发现:(1)福建省各地市在入境旅游收入总量上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呈先平稳增长再快速增长的演化轨迹。(2)加权变异系数反映的入境旅游相对差异波动变化总体下降,但相对差异显著。入境旅游相对发展速度差异较大,发展速度差距逐渐缩小,必将减小各地市入境旅游绝对差距。各地市入境旅游产业地位的相对差异显著,但不断缩小,相较国内先进地区,多数地市入境旅游占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3)福建省各地市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聚集呈波动下降趋势,垄断聚集程度仍然较高,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集中在厦门、福州、泉州,全省入境旅游主要依靠其带动,缺乏广泛的竞争。(4)政策环境、地区知名度和区位交通,是造成福建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福建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差异程度;聚集程度;时空演化
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是我国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2003年以来,旅游外汇收入一直稳居全国前六,是我国最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之一。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厦门、福州、泉州的入境旅游远远领先省内其他地市,福建省入境旅游的区域非均衡性十分显著,严重影响了福建省入境旅游产业在协调区域发展关系、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提升福建省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等一系列重要功能的实现。福建省入境旅游差异的问题近些年已开始为学术界所重视,如陈莉、张虹鸥、薛国勇等[17]103-110,徐熙侠、颜醒华[18]49-54,游小丽、黄安民[19]84-85,以及林水富、陈秋华[20]30-37的研究。
然而,目前对福建省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方面,在研究方法和区域差异衡量维度的选择上,一些研究者采用锡尔系数研究福建省入境旅游的地带性差异问题,[17]103-110[20]30-37然而根据笔者对该方法的演绎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与该方法使用较多的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相比,福建省地级市数量较少,并不适合进行地带性分解,且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不大,故选择了更适合福建省实际的绝对程度、相对程度与聚集程度3个维度,对福建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进行全面衡量。一些研究者在计算入境旅游相对差异时,选用的是标准差和变异系数,[17]103-110[18]49-54却没有考虑人口规模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对这些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总体来讲,福建省入境旅游差异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区域差异比较的视角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能够科学、全面的对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进行深入揭示。另一方面,在福建省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方面,多数研究找到的影响因素较为单一,多数 从 旅 游 资 源 禀 赋、[17]103-110[18]49-54[20]30-37旅 游 基 础 设 施[17]103-110[18]49-54[20]30-37和 经 济 发 展 水平[17]103-110[18]49-54[19]84-85等方面加以论述,未能考虑政策环境、地区知名度等因素对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也没有权衡各影响因素对研究地影响程度的大小。本研究希冀在以上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和进展。
基于对研究方法的改进创新和福建省入境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本研究以福建省9个地级市为单元,根据1996-2011年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和外汇收入数据,运用加权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区位熵以及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福建省各地级市入境旅游在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空间聚集上的演化特征,识别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缩小各地市间的入境旅游差距,促进福建入境旅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 研究方法
探索福建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采用加权标准差测算入境旅游的绝对差异,以加权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和区位熵测算入境旅游的相对差异,最后使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衡量入境旅游聚集程度。
1.加权标准差
标准差从平均概况来衡量样本数据与算术平均值离散程度,其值越大,表明区域间入境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越大;[13]128-132与标准差相比,加权标准差考虑了地区人口规模的影响,更具准确性和稳定性,[21]1566-1572其表达式为:
式中,SW为加权标准差;n为地市个数;xi为i地市入境旅游收入;为福建省当年各地市
2.加权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衡量各观测值变异程度,反映区域相对差异。[21]1566-1572未加权的变异系数忽略了人口规模对区域差异程度影响,引起结果偏差,[22]98-102其表达式为:
式中,CVW为加权变异系数,n为地市个数,xi为i地市入境旅游收入,¯为福建省当年各地市入境旅游收入的算术平均值,Pi为i地市人口数,P为福建省总人口数,Pi/P为i地市人口占福建省总人口数比重,即权系数。CVW越大,区域间入境旅游收入差异越大;反之,差异越小。
3.相对发展率
相对发展率测度各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全区域的发展速度,是衡量地区经济或产业增长能力的指标,可用于比较不同时段各地市入境旅游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比率的变化情况,反映各比较单元相对增长量的差异,[23]84-89其表达式为:
式中,N为相对发展率,x2i和x1i分别表示i地市在时点2和时点1的入境旅游收入,x2和x1分别表示福建省在时点2和时点1入境旅游收入的平均值。N值大于1,说明该地市在某时段入境旅游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反之,小于1,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2004年为截点,将福建省入境旅游收入增量分为1996-2004年和2004-2011年两个阶段。
4.区位熵
区位熵测定某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和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排除经济总量、人口、幅员等区域规模差异因素的影响,可反映区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发展强度,[24]148-154其表达式为:
式中,LQ为区位熵,eij为j地市入境旅游i的收入,ej为j地市包括入境旅游在内的第三产业收入,ei为福建省入境旅游i的总收入,e为福建省包括入境旅游在内的第三产业总收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当年的年平均中间价为准。LQ大于1,入境旅游为该地市相对优势部门,熵值越大,入境旅游职能越强;反之,相对优势较小。
5.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测算行业集中和产业集聚程度,反映市场力量的分化或垄断。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测算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次的聚集程度,[21]1566-1572其表达式为:
式中,Hn为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n为地市个数,xi表示i地市入境旅游的收入或人次,x表示福建省入境旅游总收入或总人次。Hn越大,入境旅游的聚集程度越高;反之,聚集程度越低。
三 数据分析与探讨
1.绝对差异
福建省各地市入境旅游收入绝对差异不断扩大,见图1,加权标准差从1996年的6536.30上升到2011年的44789.76,增长5.85倍,年增长36.56%,各地市入境旅游绝对差距逐年拉大。1996年,入境旅游收入最高的厦门市22160万美元是收入最低的三明市106万美元的209倍;2011年,收入最高的厦门市129900万美元是最低的宁德市500万美元的近260倍。排除2003年“非典”疫情影响,福建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时间演化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6年区域差异平稳扩大,加权标准差增加值在2000以内,1998年较1997年增长630.17为16年来最低;第二阶段2006-2011年区域差异急剧扩大,2011年比2010年增长7422.5为16年最高,主要受2005年以来两岸关系好转,特别是2008年两岸包机直航影响,厦门、福州、泉州、武夷山等重点旅游城市入境台胞数量大幅增长。福建省入境旅游区域间的绝对差异,呈先稳定增长再快速增长的演化轨迹。
图1 加权标准差与加权变异系数的时间演化
2.相对差异
(1)加权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反映的福建省入境旅游相对差异呈波浪状变化,见图1,1996年加权变异系数为1.0928,到1998年升至1.2146,之后降到2002年的1.1682,2003年达16年最高点1.3102,2007年下降到16年最低点1.0784,再上升到2009年的1.2007,然后下降到2011年的1.1093,经历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过程。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福建部分地市如福州、莆田、宁德等地入境旅游收入有所减少,而厦门、泉州、漳州、南平等城市依然保持一定增长,造成加权变异系数小幅上升;然而在2001年受两岸“小三通”、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好消息和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双重影响下,福建各地市入境旅游差异呈缩小态势;2003年“非典”疫情对各地市冲击普遍较大,除厦门、福州、泉州保持强势外,其他地市均大幅度萎缩,造成各地入境旅游相对差异达16年来最大值;2004-2007年各地市入境旅游相对差异逐渐变小,主要受两岸“三通”、2004年莆田市举办湄洲岛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2005年三明泰宁地质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2006年泉州闽台缘博物馆落成、2007年漳州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等正面因素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对福建省入境旅游造成冲击,漳州、南平等地市入境旅游下滑,拉大了各地市的相对差异;2010年后世界经济的好转和各地市对入境旅游的日益重视,都导致入境旅游相对差异的减小。虽然2011年比1996年加权变异系数略有上升,总体以下降趋势为主,但加权变异系数均大于1,相对差异显著,福建省入境旅游区域发展仍不均衡。
(2)相对发展率。表1可见,福建省入境旅游相对发展速度差异较大。入境旅游相对发展速度大于福建省平均水平 (即N>1)的地市,两阶段仅厦门、福州和泉州。三城市发展速度在第二阶段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而其他六地市发展速度除南平下降0.3023外,均大幅上升,其中莆田增长最快,达0.8790。总体来看,福建省入境旅游发达和落后地市发展速度差距逐渐缩小,必将缩小福建省各地市入境旅游的绝对差距。
表1 两阶段的相对发展率比较
图2 区位熵的时空演化
(3)区位熵。区位熵从产业地位的角度,考察福建省各地市入境旅游的相对差异。在入境旅游产业地位方面,各地市差异也十分显著,见图2。总体来讲,厦门、泉州、福州的入境旅游相对优势较大。时间演化方面,1996年福建省各地市入境旅游区位熵大于1的城市从高到低依序为厦门、莆田和泉州,龙岩、宁德区位熵最低,福州、三明、漳州、南平和龙岩的入境旅游区位熵呈上升趋势。其中,福州上升趋势最大,自2007年起区位熵值一直大于1,此外漳州和三明的上升幅度也较大。而厦门、莆田、泉州和宁德区位熵则不断减小,厦门降幅最大达1.1581,其次为莆田1.1471,泉州0.1985和宁德0.0229。进一步考察发现,对于厦门和泉州这样的入境旅游和服务经济均发达的地区,入境旅游区位熵下降主要由于其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入境旅游发展速度;而对于莆田和宁德这样的入境旅游和经济发展弱势地区,则是其入境旅游发展速度的滑坡。空间演化方面,1996年厦门、莆田、泉州是入境旅游绝对的强势地区,区位熵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入境旅游在其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具有一定优势;经过15年发展,福州迎头赶上,一举超越泉州、莆田位居福建省第二位,莆田滑落到第四,厦门和泉州仍居第一和第三位,三明、漳州、南平和龙岩入境旅游地位均有所提高。各地市在区位熵上的相对差异在逐渐缩小,然而相较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福建省各地市入境旅游在第三产业的地位仍然偏低。
3.空间聚集
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向旅游发达地区和热点地区聚集,造成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测算福建省入境旅游空间聚集的空间指向和演化趋势。图3可看出,入境旅游人次聚集程度的曲线呈波动状下降趋势,与加权变异系数所反映的相对差异类似,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由1996年的0.2824降至2011年0.2614,其间在2003-2005年有较大回升,2007年降到最低点0.2503。入境旅游收入与人次的空间聚集程度具有较强的耦合性,见图3,入境旅游收入聚集程度曲线从1996年的0.2746下降到2011年的0.2596。尽管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的空间聚集程度都在波动中减小,但相较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入境旅游发达省份,指数值仍然偏高,说明福建省入境旅游垄断聚集程度较高,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都集中在厦门、福州、泉州等少数热点城市。
图3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时间演化
四 差异的影响因素
1.政策环境。旅游业发展总在一定的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进行。我国入境旅游快速发展得益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入境旅游更依赖高度的区域开放程度和活跃的对外经贸往来。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入境旅游发展主要受开放政策和对台政策影响。在开放政策方面,1980年厦门成为国内首批经济特区,也是福建省首个开放城市;1988年闽南三角洲地区被纳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之后我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将福建全省逐步纳入经济开放范围,但福建省地市间的开放程度和水平仍有较大差异。在对台政策上,由于与台湾地区的“五缘”联系,福建省历来是台胞入境人次最多的地区之一。2001年厦门与台湾金门马祖“小三通”,2008年大陆与台湾“大三通”后,厦门、福州位列大陆27个对台航空直航点城市,福州、宁德、泉州、漳州和厦门成为大陆48个对台海运开放港口,2009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出台,以及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这些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福建省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造成了厦门、福州、泉州等城市在入境旅游方面的领先地位。福建省对台关系的日益密切,也推动了各地市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的提高。这里,使用经济全球化指数 (进出口总额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衡量对外开放程度,[25]1255-1264分析政策环境主要是开放政策与入境旅游差异的相关性,见表2。结果显示,2011年厦门的经济全球化指数最高,其入境旅游在福建省独占鳌头;福州指数值第二,但与厦门差距较大,基本与其入境旅游的位置相符;而入境旅游第三的泉州,经济全球化指数仅居第五,并不是泉州的开放程度较低,而是泉州企业进出口贸易主要在厦门进行,且泉州的地区生产总值更高;排名较高的漳州和莆田也与其入境旅游位次吻合;而指数排名靠后的三明入境旅游位次也较低。福建省各地市地区开放程度与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次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入境旅游发达地区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入境旅游落后地区的开放程度也较滞后。
表2 2011年福建省各地市的经济全球化指数
2.地区知名度。旅游动机一定程度上由环境差异引起,因此游客力图通过旅游获得最大信息量,以减少环境差异,使人们倾向选择最有名的旅游目的地,[26]32-37境外游客来中国旅游往往选择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的旅游地,包括国家与地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沿海开放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地区、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地区、与海外有深厚渊源地区,以及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的地区等。使用网络知名度 (检索对象在网络搜索引擎上的检索结果数目)[27]134-138衡量福建各地市知名度,分析地区知名度与入境旅游差异的相关性,笔者于2012年4月30日16时分别以谷歌英文、谷歌中文和百度中文搜索引擎对福建省9地市城市名进行检索。福州、厦门、泉州分列检索结果总数前三,与其在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次排名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福州以630万优势领先厦门,这与福州的省会地位不无关系。然而在谷歌英文中,厦门检索结果数是福州两倍以上,显示了厦门在海外尤其是英语世界的高知名度。相较福建入境旅游三大热点城市数以亿计的检索结果,其他地市网络知名度差距较大,均在千万级水平,只有排名第四的莆田接近1亿;接下来分别是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和宁德,6座城市网络知名度与其入境旅游排名大致相符。唯一落差较大的是网络知名度第八的南平,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次分别排名第六和第五,主要原因是南平市辖的武夷山网络知名度远远高于南平市,造成南平网络知名度与入境旅游排名的差距。因此,福建省各地市知名度基本与其入境旅游表现一致,且城市知名度反作用入境旅游,使厦门、福州、泉州这些高知名度城市能吸引到更多的境外客源,而龙岩、南平、三明等城市旅游资源虽然在省内甚至国内有一定影响力,但由于城市本身知名度不高,旅游目的地营销不到位,造成其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的落后。
3.区位交通。区位影响本地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可进入性。旅游市场实际占有率与资源、区位潜力相当,且区位因素的边际效率大于资源丰度。[11]459-464福建能成为中国大陆入境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主要得益于靠近台湾市场。[16]87-92入境旅游领先的厦门、福州和泉州都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厦门有经济特区和与台湾“小三通”优势、福州是福建省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泉州是中国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对于入境旅游来讲,除区位条件外,航空和高速公路交通条件也十分重要,[28]528-536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利的区位条件,扩大客源市场。选取2011年福建省各地市民航旅客发送量和高速公路密度两项指标分析区位交通与入境旅游差异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厦门、福州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独占福建省两座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密度也列前两位;入境旅游收入第三、人次第二的泉州民航旅客发送量和高速公路密度位居第三和第四。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次第四的漳州高速公路密度位居第三,且临近厦门和泉州机场。南平、龙岩等地拥有丰富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但由于高速公路密度较低、支线旅游机场运量有限,入境旅游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入境旅游发达程度与航空和高速交通具有高度相关性。
4.经济条件。由于关联性强、对经济依存度高,发达的国民经济可为旅游开发提供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和客源市场等方面的支撑。[28]528-536用反映区域经济总量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反映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的三次产业结构指标,分析区域经济条件与入境旅游差异的相关性。从地区生产总值看,入境旅游排名前三的厦门、福州和泉州,地区生产总值泉州居首、福州次席、厦门第三;地区生产总值第四的漳州,入境旅游也居第四;而莆田、三明和宁德入境旅游排名与其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也基本吻合,唯一错位的是龙岩和南平,地区生产总值第五的龙岩,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次分列第八和第七,地区生产总值第九的南平,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次居第六和第五。主要由于相较入境旅游发展缓慢的龙岩市,经济相对落后的南平市拥有成名已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武夷山,能吸引稳定的境外客源。福建省各地市入境旅游差异与地区生产总值差异有较高的吻合度,区域经济水平较高地区亦是入境旅游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入境旅游差异具有较大影响。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入境旅游居前两位的厦门和福州,三次产业结构优于其他地市,第三产业比重几乎与第二产业持平;然而入境旅游排名第三的泉州,由于工业经济发达,2011年第二产业比重仍在上升、第三产业处下滑趋势,但发达的工业经济带来的频繁对外往来,推动了泉州入境旅游发展;入境旅游排名第四之后的地市三次产业结构大致为第二产业强势、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例最低,唯一第三产业比重接近第二产业的城市是南平,原因同样是武夷山发达的旅游产业。发达的地区经济给入境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推力,良好的产业结构也有利于入境旅游优势的保持。总体来讲,福建省各地市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与其入境旅游的发展程度呈正相关,但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5.接待服务。旅游接待服务是游客在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的支撑条件,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与口碑,是影响区域内地市间旅游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29]345-350将星级酒店密度和旅行社密度[30]32-39作为衡量旅游地接待服务能力的指标,分析接待服务与入境旅游差异的相关性。其中,厦门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密度均遥遥领先其他地市,这与其在入境旅游的领先地位一致。泉州星级酒店密度高于福州,福州旅行社密度则略高于泉州,与两城市在入境旅游排名基本一致。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密度排名第四的莆田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次分列第五、第六,依序下来的南平、漳州在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次方面也属中流水平。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密度不高的龙岩、宁德、南平入境旅游发展也较落后。接待设施数量多、密度高的城市在入境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总体上,福建省各地市星级酒店和旅行社等服务设施密度与其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次高低基本一致,但未起到决定性影响。
6.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稟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旅游发展战略和水平,也是造成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28]528-536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精品旅游资源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31]31-38然而空间分布不均衡。选取截至2012年1月的福建省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5类精品旅游资源数量,分析旅游资源禀赋与入境旅游差异相关性。结果发现各地市精品旅游资源数量分布较为均衡,三明、厦门、福州、漳州、泉州都是精品旅游资源较多的地市;2011年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次排名前三的厦门、泉州和福州在精品旅游资源数量上以9个、9个和8个列第2、2和5位,无明显优势;拥有旅游资源数最多的三明10个,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仅列第8和第7。精品旅游资源数量对福建省各地市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次排名没有突出影响,旅游资源禀赋不是造成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五 结论与探讨
福建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化与各地市旅游业发展过程密切相关。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显著增强,各地市政府纷纷加大对旅游业特别是入境旅游支持力度,福建省各地市入境旅游发展的总体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受政策环境、地区知名度和区位交通等因素影响,厦门、福州、泉州等城市入境旅游实力不断增强,各地市入境旅游发展在总量上的绝对差异不断拉大,出现相对差异缩小、绝对差异扩大的局面。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有其存在上的必然性,但长期存在过大差异,尤其是边缘地区旅游发展长期滞后,不利于福建省区域旅游总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十二五”期间,缩小福建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优化入境旅游空间结构,促进各地市入境旅游全面快速发展,是福建省实现“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目标的必要途径。
[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2] Kadt E.Tourism Passport to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3] Tosun C,Timothy D J,Ozturk Y.Tourism growth,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Turkey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3,11(2).
[4] Connell J,Page S,Bentley T.Towards sustainable tourism planning in New Zealand:Monitoring local government planning under the Resource Management Act[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6).
[5] Priskin J.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nature-based tourism:the case of the Central Coast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 [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
[6] Hall C,Page S.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Environment,space and place [M].London:Routledge.1999.
[7] Huse M,Gustavsen T,Almedal S.Tourism impact comparisons among Norwegian tow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3).
[8] 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6).
[9] 刘法建,张 捷,陈冬冬.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 [J].地理学报,2010,65(8).
[10] 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12).
[11] 孙根年,冯茂娥.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4).
[12] 李德山,韩春鲜.西北五省区入境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 [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
[13] 史本林,张宏娜,孟德友,等.河南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格局研究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2).
[14] 邓晨晖,吴晋峰,辛亚平,等.中国西部地区旅游规模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9).
[15] 陈刚强,许学强.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变化及因素分析 [J].地理科学,2011,31(5).
[16] 向云波,彭秀芬,高元衡.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国际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分析[J].旅游论坛,2009,2(1).
[17] 陈 莉,张虹鸥,薛国勇,等.福建省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5).
[18] 徐熙侠,颜醒华.福建省入境旅游规模时空差异及灰色模型预测分析[J].旅游研究,2012,4(1).
[19] 游小丽,黄安民.福建省入境旅游地区差异分析 [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
[20] 林水富,陈秋华.福建省入境旅游接待区域差异研究 [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2).
[21] 赵 磊,王永刚,张 雷.江苏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 [J].经济地理,2011,31(9).
[22] 齐邦锋,江 冲,刘兆德.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5).
[23] 王 莹,苑景雪.浙江省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研究与启示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1).
[24] 靳 诚,陆玉麒,徐 菁.1995年来中国省际入境旅游相对优势演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J].人文地理,2010,(1).
[25] 申玉铭,邱 灵,任旺兵,等.中国大陆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异特征 [J].地理研究,2007,26(6).
[26]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 (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7] 谢朝武,李玉红.基于网络知名度分析的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口号设计研究 [J].人文地理,2010,(3).
[28] 汪德根,陈 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5).
[29] 周彩屏,戈冬梅.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 [J].经济地理,2010,30(2).
[30] 张广海,王 佳.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
[31] 钱 磊,汪宇明,吴文佳.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省区差异及变化[J].旅游学刊,2012,27(1).
【责任编辑 吴应望】
A study on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Discrepancy of Inbound Tourism in Fujian
FU Ye-qin,YANG Wen-sen,ZHENG Xiang-min
(Tourism College,Huaqiao Univ.,Quanzhou,Fujian,362021,China)
The study uses weighted standard deviation,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Nich,location quotient,and 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explores the evolution pattern of the absolute discrepancy,the relative discrepancy,and the spatial aggregation on the nine cities of Fujian Province’the Inbound Tourism during 1996-2011.The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The absolute discrepancy of inbound tourism revenue on the nine cities of Fujian Province continues to expand,and displays the evolutionary track of from steady growth to rapid growth.(2)The relative discrepancy of inbound tourism reflecting by 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periences some fluctuations,declines generally,but haves significant relative discrepancy.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speed difference of inbound tourism is larger,but is gradually reduced,that is bound to reduce the absolute discrepancy around the nine cities.The relative discrepancy of the inbound tourism’s industrial status is prominent,and continues to shrink.Compared to the domestic advanced regions,the proportion of inbound tourism in tertiary industry on many cities is still low.(3)The aggregation of inbound tourism arrivals and revenues around the nine cities were fluctuations in the downward trend,the degree of monopolizing aggregation is still high.Inbound tourism arrivals and revenues mainly concentrate in Xiamen,Fuzhou,and Quanzhou,the province’s inbound tourism inbound tourism mainly is mainly driven by the three cities.That is lack of extensive competition.(4)Policy environment,regional popularity,and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causing the regional discrepancy of inbound tourism in Fujian Province.
inbound tourism in Fujian;regional discrepancy;difference degree;agglomeration degree;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F592.99
A
1006-1398(2013)04-0049-10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入境旅游随着国家经济外向程度和国际事务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深入发展。目前,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增速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接待规模仅次于美国、西班牙和法国。[1]6-7然而入境旅游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一样,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区域间的发展差异也逐渐拉大。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在关注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贡献时,发现入境旅游发展存在区域差异,[2]175-178随着入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地区间和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3]133-161造成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原因,包括区域旅游发展政策体系的差异,[4]867-877旅游投资政策的偏向,[3]133-161区域旅游资源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的差异,[5]637-648区域间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6]25以及旅游供需分布不均[7]721-738等。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现象的突显相对较晚,相关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8]44-46主要从入境旅游的客流分布[9]1013-1024、收入与人次规模[10]1271-1280、资源赋存[11]459-464和竞争力[12]617-621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统计学方法,从空间差异和空间聚集等方面,对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13]128-132[14]1557-1562研究发现,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以及各省间的入境旅游差异明显,[15]613-619数量上的绝对差异在扩大、速度上的相对差异在缩小,[16]87-92聚集是入境旅游的历史特征,分散是主流变化趋势,但区域发展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入境旅游发达省区主要在东部沿海;[16]87-92省内各城市入境旅游差异逐渐缩小,[13]128-132这些研究结果都证明了入境旅游在改善区域发展差距状况方面的作用,但缩小我国地区间入境旅游的差距,仍然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如何描述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间和空间演化特征与规律,识别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是我国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2012-06-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0AZD028);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 (20113501110002);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2011R0071)
付业勤 (1984-),男,四川攀枝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和旅游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