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译研究
——翻译学的新分支

2013-09-11○陈

关键词:译员联络口译

○陈 刚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翻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导译研究
——翻译学的新分支

○陈 刚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翻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有关导译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导译研究”或“导译学”。顾名思义,导译包含两大层面的意思——“导”和“译”,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与单纯意义的“导 (游)”和 “(口)译”不能相提并论。导译研究的重要性早已摆在学术界和行业领域面前,对专业导译人员的培养也早已成为旅游行业的重中之重。

导译研究;旅游翻译学;应用翻译学;口译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与回顾

在21世纪第11个年头提出“导译研究”这个专业/学术问题,实则迟矣。笔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过,只不过当时不在学术单位,算是口头建议,也难以被采纳。

也许唯一有案可查的、与导译研究关系最为密切的“术语”——guide-interpreter(导译/导译员;或导游翻译/翻译导游/导游口译)—— 可追溯至1987年[1]。其实笔者早于该年就提出过“导译 (员)”这个名词概念。换言之,在旅游行业或导游行业,从业人员早就在普遍使用这个名词乃至动词、动名词等:guide-interpret、guide-interpreting及guide-interpretation。在全球化语境下,就当代国际旅游而言,导译工作/活动实际发生的年份要算是1978年,即中国着手改革开放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那时起,大量的海外旅游者开始大规模来中国观光访问。自1981年至1985年,境外来中国大陆访问的人数增加得很快,可谓高潮迭起。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显著提高。旅游业要大发展,一定要实施人才强旅计划。旅游人才队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就是导游员,包括导译员。

2010年11月国家旅游局在浙江搞试点,恢复中断了16年的高级导游 (含外语导游)考试。同年12月国家旅游局在西安举行了久违了的全国导游大赛,力图重振导游雄风,从根本上促进旅游业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旅行社的 (一线)人才培养。为何罕有学者谈及导译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隔行如隔山

由于导译员 (或外语导游)主要在外事旅游部门工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前几年涌现,他们主要毕业于大学的外语系,而当时的大学刚恢复招生不久,前三届分别毕业于82年春 (即“77级”)、82年夏和83年夏,因此大学这类教学单位或学术界对旅游行业知之甚少,更缺乏长期的直接经验,学者们很难就导译工作展开研究,连担任专业/职业培训师都未必合格。也有干过大致一年导游工作的大学老师,已经感到很“满足”了,算是相当有经验了,然而写出来的书,内行人看来,还是显得“格格不入”。

(二)学者常说外行话

改革开放30多年了,跟旅游关联度较大的大专院校逐步开始各项导游研究工作,甚至还有很多旅游院校培养专门的导游人才。虽然不能绝对说我们的学者对导游/译工作的了解是隔行如隔山,但说外行话的还大有人在。即使外语界、翻译界在著作中谈起导译,那已是21世纪第十个年头了。

例如,有学者指出:“无论是哪种情况,如果导译在旅游景点用外语向外宾直接介绍湖光山色、风土人情,这种行为无关口译,只有在替普通导游或游客实际进行口头翻译时才可以称为导游口译。”[2]8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一种片面观点。再如,另有学者把联络口译的范围扩大到除会议同传以外的几乎所有形式/类型的口译,其中包括导游口译。[3]1-4殊不知,不是联络口译,而是导译这个工作实际上更能并且已经概括了几乎所有的口译种类,包括联络口译和同传。更有甚者,有人轻视导译/联络-陪同口译,因为有时连小孩、中学生都能“胜任”。既然如此,为何这类口译被列为五大紧缺口译呢?其译员还被称为“紧缺人才”呢?[4]64

(三)导译缺乏前期研究

尽管导译的面更宽,包括几乎所有形式的口译,这是由它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真实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然而,从专业和学术角度探讨“导中有译、译中有导、导前已译、边导边译、导后补译、导译难分、导译结合”这种独特的、兼具“导、(口)译、(笔)译”的翻译导游或导游翻译/口译活动,几乎很少见到,也许是隔行如隔山。当然,研究 (汉语/外语)导游的文章还是不少的。

不过,都说联络口译比会议口译容易得多,这也许包括导译。导译难不难,仅举一例,答案不言自明。

1986年11月10-14日,本人作为浙江省的一名普通代表参加了中国译协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首届外事口译工作经验交流会。各语种的著名口笔译专家浦寿昌、李越然、唐建文、唐笙、齐宗华等出席。法国巴黎第三大学高等翻译学院院长、著名口译家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应邀在会上作学术报告。作为大会日程的压轴戏,各位著名翻译给与会代表在西安的名胜古迹做现场导游翻译示范,并由西安代表协助导译。其实这是一次很好的展示机会,一次受教育的机会,但结果令人遗憾。尽管当地译协及会议代表热情邀请这些著名口笔译专家,他们还是婉言谢绝,说无法事先准备。

这些事实说明,当时乃至21世纪的今天,翻译界仍然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过导译这项工作,也很少有翻译学者或翻译家曾经是一名职业导译员。的确有个别学者从旅游翻译这个比较宏观的层面讨论导游翻译,但总出错,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的错误观点毫无察觉,甚至还对自己几乎没有导译实践经验的所谓理论“沾沾自喜”,这正是所谓“敝帚自珍”。

还是西方学者实事求是。芒迪 (Jeremy Munday)指出:“我要为自己不懂中文而致歉。时间和机会总是有限的,但我殷切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学习足够的中文,可以在我的研究中纳入相关的、极有见地的中文翻译实例。”[5]2

可见,学界缺乏真正有关导译方面的实践及研究,乃不争的事实。在传统翻译界,这方面的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

迄今,关于导译研究的出版物仍然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是《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6],其英文书名是Tourism Translation and Guide-Interpreting Studies。有关导译主题的、也许是唯一的一篇英文论文,见于国内某重点外国语大学举办的国际口译大会会议论文集,题目是On Different Norms of Escort Interpretation(陈刚/Chen,2006:366-38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论文原名是On Different Norms of Guide-Interpretation。这是由于论文集的主编对“导译”不够了解,以为应该用国际上常用的术语escort interpreting(陪同口译),所以给有关术语名称做了更改。直到2010年,我们才见到国内第一本有关导译的翻译专业教材出版,书名是《旅游英语导译教程》[7]。

综上所述,对导译持“糊涂”观点的学者,均来自国内翻译学科有代表性的大学。这更说明翻译界对导译学知之甚少。翻译界很多人以为:导译 =联络口译 /陪同口译;导译 =口译的一种;导译中的“导”≠口译。

二 导译研究分类与定义

导译研究分为广义导译研究和狭义导译研究。前者主要从职业等视角考虑,后者则从导译专业本身,即导译本体考虑。以下就导译研究的分类 (包括其归属关系)与定义做一阐述。

(一)广义导译研究

广义导译研究指对职业导译员专业工作的系统研究。这个广义导译研究涉及对导译工作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研究,其中包括导译本体研究 (如双语导译)、工作程序研究 (如旅游业的迎来送往等程序性工作、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工作等,这方面与导游程序基本重叠)、职业素质研究(如营销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建设以及职称待遇和社会地位)等一系列有关职业/专业/行业/工种等全方位的研究。从职业视角出发,广义导译研究所包含的内容可图解如下:

图1 导译研究分类简图 (职业视角)

(二)狭义导译研究

狭义导译研究指对导译本体或专业进行的研究。

这主要是从导译本身的性质及其需要的专业技能来确定的,因为导译涉及用一种以上外语(主要是英汉双语等)进行导游/译讲解,用双语 (主要是英汉双语等)进行多种类型和多种主题的口译,用双语 (较多的更重要的是外语)进行事先和/或事后的相关旅游材料及其他主题材料的笔译。从专业/本体视角出发,狭义导译研究所包含的内容可图解如下:

图2 狭义导译研究分类简图 (专业/本体视角)

(三)导译研究所属关系

导译研究属于翻译学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但视角不同,其所属关系就完全不一样。该如何厘清导译研究的所属关系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三种所属关系:

1.属于旅游翻译研究。如下图所示:

图3 导译研究所属关系之一 (职业视角)

2.属于应用翻译学/研究。如下图所示:

图4 导译研究所属关系之二 (专业视角)

3.属于口译研究。如下图所示:

图5 导译研究所属关系之三 (本体视角)

上述分法的理由是:

分法1:导译职业本身属于 (国际/涉外)旅游业,所以把导译研究纳入旅游翻译研究是很自然的。

分法2:不必当面面对受众的旅游笔译通常为更为广泛的译界人士所涉及,而必须面对受众的导译一般仅限于专业从业人员和少量的兼职人员,这两种迥然不同的专业翻译实践活动最好是分开研讨。因此,从专业视角将导译研究与旅游笔译研究并列,也完全是合乎学科、专业规律的。这是“内行中的内行”之视角,这样归属对导译这个特殊职业中“导+译”专业的研究则会更加专门化、科学化。

分法3:由于导译中的“译”与口译学/研究密切相关,如果仅仅把导译理解为单一的导游(过程中的)口译 (不含笔译,即不是导游翻译),那导 (游口)译学完全可以成为口译学的一个特殊分支,与“会议口译”、“法律/庭口译”等其他专业口译并列。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分法都不无道理,但本人认同第二种分法,即 (狭义)导译学隶属于应用翻译学。这主要是从导译专业本身的性质及其需要的技能等来确定的。根据目前我国的具体国情,导译研究主要涉及 (汉英、汉法、汉德等)双语,所以狭义的双语导译研究可图示如下:

图6 狭义导译研究分类简图 (双语视角)

当然,这样分类完全不排斥导译人员向旅游笔译和口译学/研究等领域学习、借鉴,这些领域之间永远是积极互动、密切关联、相互学习的。

三 导译简述

导译简述包括导译的概念、由来、人员分类、服务标准、语言标准、与陪同口译的异同点以及新要求等七项。本节内容参考了《旅游英语导译教程》[7]中的相关内容。

(一)导译概念

从专业角度出发,导译 (guide-interpreting)是与来自海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有思想、有目的、有动机的、说本族语的人进行面对面、情对情、正式或非正式、目的性明确、并且当场见效的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情感的国际 (民间)交流和人际交流。导译是一门艺术,一门专业和专项技能。导游与口译密不可分,导中有译,译中有导。由于中国的社会、历史、教育等因素,导译这个名称的内涵要用国际上通行的10种表达法才能涵盖:1.联络口译;2.陪同口译;3.社区口译;4.交替口译;5.视译;6.同声传译;7.耳语口译;8.医务口译;9.法庭口译;10. 商务口译。[6]12-13[8]131

(二)导译由来

导译算是十几年前的创新词;guide-interpreter这项工作起码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但当时业内称guide-translator,其对应汉语是“导游翻译”或“翻译导游”。之所以没有采用“导游口译”,理由有三:一是当时习惯上称外语导游/译为“翻译官”,而不是“口译官”;二是说“导游翻译”或“翻译导游”比较顺口,而且习惯将翻译默认为口译;三是当时新一代的外语导游需做大量的笔译和口译工作,而只有“翻译”才可以包括“笔译”和“口译”。

“导译”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名词术语,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其实,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guide-interpreter甚至guide-interpreter协会或同业工会,近的国家有日本和前苏联,远的国家有法国和美国。在日本,1949年就通过了 Guide-Interpreter Business Law,导游翻译被描绘成“私人外交官”或“民间外交官”(private diplomat),没有执照而从事这项工作的,将可能处以不超过3万日元的罚款。在法国,“guide”(导游/向导/指南)是一个极易混淆的词,有多种用法和多种联想,即使该词是用来指作为旅游团的向导,通常这种向导并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driver-guide”(司机兼导游)通常开面包车或出租车,会讲外语,边开车边导游,而只有guide-interpreter(导游翻译)才是获得资格证书的,至少会讲一种、甚至几种外语的导游,既带“普通团”(general tour),又带“专业团”(thematic tour)。

(三)导译人员分类

按职业性质划分,导译人员可分为旅行社全职/专职导译 (full-time guide-interpreter)、旅行社兼职导译 (part-time guide-interpreter)、自由职业导译 (freelance guide-interpreter),还有义务导译 (volunteer guide-interpreter)。

按工作区域 (或业务范围)划分,导译人员可分为地方导译 (local guide-interpreter)、全程导译 (national guide-interpreter)等,也可另加景点景区导游/导译或定点导游/导译 (spot guide/guide-interpreter)和国际/海外陪同口译或国际/海外领队。

按照翻译手段划分,旅游翻译中的口译部分,常见的有导译、陪同口译、视译、交传、同传、耳语口译,等等。

从中国导译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看,他们的口译实践涉及24种之多。

(四)导译服务标准

导译服务标准 (guide-interpreting service norms)是用来评判导译所提供的整体服务质量的标准。由于它具有鲜明的专/职业、经济、旅游服务、社会、政治、意识形态、(跨)文化和民间外交等属性,故与其他口笔译标准不同。本文笔者曾提出十几个公式,评判导译的整体质量,并反映了导译工作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元性。导译标准除了具有学术性,还能创造出无穷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资本。最重要的是,导译标准最能显示出导译员的主体性,且具测试性。

导译是否成功及其 (预期)成功率可用公式来说明:

(1)ASR=(f1·V1+f2·V2)·100%

公式中,ASR指预期成功率;V1,即变量1,指旅游的“五要素”(行、住、食、购、娱);V2,即变量2,指旅游的“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中最为关键的第二要素“游”。“五要素”和“游”分别由V1和V2控制。

导译标准并不完全是传统上甚至中外翻译界所讨论的那种“标准”了,它已涉及对人评价的标准,从而转过来成为影响判断导译标准的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如陪同口译或涉外旅游接待,导译员必须把整个接待过程视为一个“交际单位”,或“一个完整单位的交际”。这一交际/单位的构成成分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六要素”。假设在其他五个要素没有出原则问题的前提下,“完整单位交际”是否成功,就完全看在旅游者“游”(第二个要素)的过程中导译员是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

从公式 (1)可以派生出其他10几个公式,用来评判导译 (服务)标准。[9]366-381

(五)导译语言标准

导译服务标准不仅是一个宏观的,同时也是一个微观的标准及社会行为规范,其中包含导译本身的标准,后者即为导译语言标准 (guide-interpreting standard/criteria),是微观的或狭义的翻译标准,属于导译本体研究范围 (虽然导译也要/必须关注各类语境,如社会、文化、情景语境等)。简而言之,它包括以下六种翻译取向:以旅游者为取向 (tourist-oriented);以译出语文化为取向 (SL culture-oriented);以译出语为取向 (SL-oriented);以译入语文化为取向 (TL culture-oriented);以译入语为取向 (TL-oriented);以美学为取向 (esthetically-oriented/esthetic-oriented/esthetics-oriented)。

(六)导译与联络/陪同口译的异同点

导译与联络/陪同口译存在诸多的异同点,换言之,导译≠联络/陪同口译。但在国内有将两者合二为一的错误观念。以下是两者概念的几个异同点:

1.联络/陪同口译可以是导译 (即联络/陪同口译 ≈导译)。按照比较粗线条的国际分类,联络/陪同口译 (liaison/escort interpretation)属于口译中的三大类型之一 (其他两种为会议口译和商务口译)。它通常指为两个及以上人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的非正式交谈所做的口译,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替口译形式。在陪同口译期间,译员陪同个人或团体旅游/行、访问、购物、看病、参会、会晤等。而在中国大陆旅游界,业内人士更熟悉并且喜欢使用“导游翻译”/“翻译导游”或者“导游口译”/“导译”。

2.联络/陪同口译与导译有区别 (即联络/陪同口译≠导译)。适合中国“联络/陪同口译”之定义与国际上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陪同口译员所承担的陪同任务有一些质的方面之不同。这些不同基本体现在:

(1)中国的外语导游即导译须持证上岗,而“陪同口译”则无此要求。

(2)中国的联络/陪同口译通常指导游口译/翻译 (人员),而国际分类意义上的联络/陪同口译则仅仅指口译中的一类。

(3)从名词术语本身判断,liaison/escort-interpreting不包含“导”(guiding),尽管他/她总要导上两句,工作起来不可能如此泾渭分明,不过陪同译员对景点可以不了解,因为身边已配备了 (当地)导游,而guide-interpreting既“导”又“译”,导译结合,融为一体,加上导游工作职责,他/她一定还担任“陪”(escort)的角色。所以,业内对导游有“地陪”(local escort)、“全陪”(national escort)、“段陪”(regional escort)等不同的称谓。

(4)联络/陪同译员仅担任单一角色,其任务是陪同个人 (包括海外商人、VIPs等)或团体参加某些活动,其典型的工作场合是现场参观、访问、视察等;也可能是正式会场、工厂企业、晚宴等。

(5)在大陆,导游口译会担任多种角色,既做 (陪同)导游,又做口译,而且合而为一。其工作场合 (与陪同口译有重叠)是重要会议和会见 (如国家领导人之间)场所、社交场合、风景名胜、谈判会场、工厂农村、医院社区、残疾人福利院或老年人福利院、幼儿园或孤儿院、会晤考察等。

(6)联络/陪同口译与导游口译工作场合之不同,导致了口译方式之不同。国外的陪同口译方式主要是 (非正式的)交替/接续口译,而中国的导游口译则可能是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口译方式 (正式或非正式的)。有鉴于此,中国陪同口译可以用另一个更为确切、更为体现中国特色的名词术语——导译/导游口译/导游翻译——来描绘并替代。

导译包含导游与口译,导译结合,两者密不可分。导中有译,译中有导;导前已译,边导边译;导后补译,导译难分。这种独特的、兼具“导、(口)译、(笔)译”的翻译导游或导游翻译/口译活动,在译界的其他部门几乎很少见到。

(七)导译的新要求

由于目前国内外语导游和国际领队的实际外语应用能力偏弱,他们通常只 (能)做到外语中级导游 (相当于业界的中级职称),再上一个台阶在客观实际和自身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作为一个高级职称的导译员,仅仅会“导”而不会“译”或不太会“译”,都是存在重大缺陷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要申请外语高级导游 (即外语导游副高职称)者,最好同时具有国家人事部认可的“一级翻译”(即“副译审”)职称或相当的水平能力,这样的“外语高级导游”才是比较过硬的,才无愧于“高级导译”的称号。特级导游最好具备一级翻译和“资深翻译”(即“译审”)的职称,或者具备翻译系列副高及以上职称水平。

四结语

限于篇幅,以上仅对导译研究——翻译学的一个新的特殊分支 —— 做了一个粗线条的介绍。剩余内容还有待以后接着介绍。

[1] 陈 刚.旅游翻译中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J].中国翻译,1987,(3).

[2] 任 文.联络口译过程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詹 成.联络口译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 陈 刚.翻译学入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 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中文版序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 陈 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7] 陈 刚.旅游英语导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8] 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 [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9] 陈 刚.论导译的不同标准[M]∥柴明颎.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程彩霞】

Guide-Interpreting Studies:A New Branch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HEN Gang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Studies,SIS,Zhejiang Univ.,Hangzhou,310058,China)

Guide-interpreting got on its way to full development from 1978,the year marking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It has actually become a new(sub-)branch of Translation Studies,characterized by cross-specialty,cross-trade,and cross-discipline.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studies on guide-interpreting can be termed as Guide-Interpreting Studies or research.As the term indicates,guide-interpreting contains the two-fold meaning:“guide”plus“interpreting”,which are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In no case can it be equated with either“guide”or“interpreting”.Carrying out a study on guide-interpreting has remained essentially important to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ourism trade,while training professional guide-interpreters has already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in tourism.

guide-interpreting studies;tourism translation studies;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interpreting studies

F590.633、H059

A

1006-1398(2013)04-0133-08

2013-01-01

陈 刚 (1957-),男,浙江杭州人,教授,译审,国家特级导游 (英语),主要从事应用翻译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译员联络口译
让人大代表联络站不止于“联络”
近Hermite流形上联络的关系
口译中的“陷阱”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论联络口译中译员的角色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