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夷山2005-2009年旅游生态足迹的动态分析

2013-09-11李洪波韦妮妮

关键词:武夷山足迹餐饮

○李洪波 韦妮妮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武夷山2005-2009年旅游生态足迹的动态分析

○李洪波 韦妮妮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四大世界双遗产地之一,其旅游生态环境质量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和区域旅游生态环境的状态。在全面获取该地区丰富旅游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基于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武夷山5年 (2005-2009)的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追踪对比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结论:(1)武夷山旅游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旅游生态赤字逐年增加,武夷山的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平均存在111830.4515hm2的旅游生态赤字;(2)影响武夷山旅游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子是旅游交通,其中航空和铁路交通是旅游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且5年来变化很小;(3)2000-2009年间旅游生态赤字不断增大,2005-2009年年均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承载力的比值扩大到2.82,而其中只有餐饮足迹中的部分足迹可以转移,考验武夷山领导班子的生态管理效率。

武夷山;旅游生态足迹;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 综述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教授在1992年提出并于1996年由其博士生Mathis Wackernagel完善的一种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和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由于生态足迹方法的概念新颖,计算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且适用范围广,许多学者已在不同尺度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案例研究[1-12]。旅游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结合旅游行业特征在旅游可持续发展测度中的应用。Colin Hunter首次正式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在其论文中提出了净旅游生态足迹和总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3-14];Peeters P等[15]使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阿姆斯特丹的来访者和游客入境旅游的交通足迹进行分析,将当地的交通和运输对阿姆斯特丹的影响都纳入研究范围;Patterson等[16]对意大利农村的旅游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发现游客和居民之间的生态足迹水平存在差距。

国内旅游生态足迹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章锦河、张捷[17]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等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并以黄山市为例,计算分析了2002年黄山市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及其效率。甄翌[18]构建新模型将旅游生态足迹分为可转移生态足迹与不可转移生态足迹两类,并计算2006年张家界市旅游生态足迹;董超、冯永军等[19]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结合遥感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方法,将模型进行改进,以克服生态足迹静态性的缺点,计算出泰安市2001—2007年的旅游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缺陷之一就是它是一种基于静态指标的分析方法,它假定人口、技术、物质消费水平都是不变的,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只是瞬时性的,无法反映未来趋势。学者们意识到这点转而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着手,试图通过计算各指标的时间序列值来追踪各个时点的可持续程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静态研究的不足。而国内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更多侧重于理论和方法的改进,并以某个时间节点来进行分析,总体上处于探索和应用实践阶段,结合区域旅游生态足迹时间动态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生态足迹自引入我国已有10多年的历史,生态足迹方法也在不断完善改进,例如张芳怡,濮励杰等[20]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该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比较计算得到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王建源,陈艳春等[21]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并比较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从而衡量山东省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而本文作为对2000-2004年武夷山生态足迹动态研究的后续研究[22],文章关注的重点不在于生态足迹方法的改进,可能与国内前沿生态足迹方法有些差异,但为方便与上篇文章作比较,故继续沿用传统的生态足迹研究方法。

二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以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研究区域。5年来研究区域面积并未发生重大改变,作为对上一篇武夷山生态足迹动态研究[22]的后续,在此便不再作累赘说明。

三 武夷山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1.数据来源及计算说明

旅游生态足迹涉及各类旅游餐饮、住宿、交通、娱乐、游览、购物等设施的面积,游客消费构成、平均旅行距离、交通工具选择以及平均旅游天数等。主要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方式获取数据,调查对象包括游客与当地各旅游企事业单位。在旅游生态足迹计算过程中,以2005-2009年为一个区间作为研究时间尺度,从连续的时间序列对武夷山旅游生态足迹做纵向比较分析,研究方法、数据的构成和计算方式都沿用上一篇格式,在此不作特别调整,故生态足迹模型在此不作重复介绍。

2.旅游餐饮生态足迹

根据武夷山5年来旅游人次数、旅游者平均逗留天数和游客人均日消费量计算得出武夷山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动态曲线,如下图1、图2。

图1 武夷山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变化曲线

图2 武夷山旅游餐饮人均生态足迹变化曲线

由图1、图2可以看出:(1)5年来武夷山旅游餐饮生态足迹表现为上升趋势,其直接原因是游客人数的大量增加导致餐饮消费量的上升。2005年武夷山全年接待游客总量为375.13万人次,而2009年则达到了495.02万人次 (武夷山市统计年鉴)。旅游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息息相关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旅游人次呈快速增长态势,5年来武夷山旅游人次的快速增加,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个有力的见证和缩影。2007年停滞不前则是由于受全球经济形势,武夷山入境旅游人次下降所致。从人均生态足迹曲线图上看,虽然2006-2007年游客人数都有增加,但人均生态足迹均有小幅下降。受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游客的旅游饮食消费观念和方式发生改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自驾游、自助游等个性旅游方式得到了充分发展,传统的团队旅游方式受到冲击。(2)为适应武夷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夷山的旅游餐饮业也有所转变,在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六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中,耕地类一直占有绝对比例,且逐年增长,反映了武夷山当地耕地单位生产力在不断提高。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水域类也占有一定的份量,仅次于草地类比重。而餐饮生态足迹是可以转移的,在某种意义上也给武夷山减轻生态压力提供了道路,详细见图3。

图3 武夷山旅游餐饮生态足迹中六种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比例汇总

概括地说,旅游客流的规模 (旅游人次数,逗留天数)是影响旅游餐饮生态足迹的直接因素;但游客餐饮消费模式的影响权重在不断增大,正成为约束旅游餐饮足迹另一个关键因素。

3.旅游交通生态足迹

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账户包括建成地、能源两个账户。由于武夷山主要公共交通设施不在研究区域内,且在游览观光生态足迹的计算中已包含景区内的交通设施的建成地,故仅计算能源消耗部分的生态足迹,结果如下表4。

表4 2005年-2009年旅游交通生态足迹中能源部分帐户汇总

根据实地调查,武夷山游客进入武夷山的主要旅游交通工具为飞机、火车、巴士以及自驾车,其比例分配如下图4。

图4 武夷山游客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

从表4、图4可看出,在武夷山2005-2009年旅游交通生态足迹中,人均交通生态足迹总体呈向上增长趋势,尤其以自驾车的急剧上升最为明显。在不同交通方式所占交通生态足迹比例中,航空,铁路所占比例最高,而且5年内较为一致,以2005年计算数据为例,国内短途航空所占比例为44.545%,火车为18.505%,自驾车为10.708%,说明:(1)主要客源市场是以武夷山为核心扩展的500-1000公里的范围内国内客源市场为主,尤其以省内客源居多,如图5所示。(2)火车出行的游客数量超过了以乘飞机为交通工具的游客数量,但因航空运输的能源消耗远大于铁路运输能源消耗,故旅游航空交通生态足迹所占比例高于铁路交通生态足迹。此外,随着自驾车出行游客增多,自驾车在旅游交通生态足迹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未来有望成为与航空、铁路并驾齐驱的一种旅游交通工具。

图5 国内客源市场分布情况

4.旅游住宿生态足迹

旅游住宿生态足迹主要包括两部分:各种类型旅游住宿设施的建筑面积以及各种旅游住宿中产生的能源消耗所转化的化石能源地。武夷山2005-2009年旅游住宿生态足迹见表5。

表5 2005-2009年旅游住宿生态足迹中建筑用地部分帐户

续表 2005-2009年旅游住宿生态足迹中能源部分帐户

2005-2009年,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旅游住宿生态足迹也在不断增长,如图6。

图6 武夷山旅游住宿生态足迹中建筑用地部分和能源消耗部分变化曲线

5年 (2005-2009)来武夷山建成地类型的生态足迹增长幅度变化不大,但能源消耗却有较大涨幅,增长速度超过了建筑用地类。主要是因为受益于全国旅游整体环境向好趋势的影响,国内旅游市场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自2005年始,武夷山大批四、五星级高端酒店相继投入建设使用,住宿设施增加的同时也增大了能源资源消耗。

5.旅游观光生态足迹

武夷山景区内的高星环景公路自1998年筹建以来均未有明显增加,考虑到游步道、观景空间等数据难以统计且所占空间很小,故在计算游览观光生态足迹时将其省略,仅将景区内的高星环景公路和部分保护区景区点的道路列入账户计算,计算结果如下表6。

表6 游览观光生态足迹中建成地部分帐户

2005-2009年武夷山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建成地类型生态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实际上是因为在总的生态足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武夷山游客数量和人均生态足迹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游客数量的大幅增加直接导致人均生态足迹的减少,反映了影响武夷山观光生态足迹主要是取决于旅游客流量的多寡。

6.旅游购物生态足迹

旅游购物生态足迹账户由购物设施的建筑用地面积和旅游商品消费量所转化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两类构成。根据实地调查发现,5年来武夷山游客消费方式未发生明显改变,也为方便与上一篇论文做比较,采用上一篇旅游购物生态足迹中游客消费帐户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下表7。

2005-2009年武夷山旅游购物总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均表现为上升趋势。一方面,武夷山旅游购物总生态足迹趋势充分说明了游客消费支出在不断增长,武夷山旅游购物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武夷山旅游购物人均生态足迹也呈现增长趋势反映了武夷山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不协调,农业生产还不能满足旅游者需求,茶叶单位面积生产力有待提高,如下图7,8所示。

表7 旅游购物生态足迹中游客消费部分帐户

图7 武夷山旅游购物生态足迹变化曲线

图8 武夷山旅游购物人均生态足迹变化曲线

四 旅游生态足迹动态综合分析

1.旅游生态足迹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5(2005-2009)年来武夷山旅游生态足迹的总趋势是逐年增长的,其中,旅游生态足迹绝大部分是由旅游交通和旅游餐饮生态足迹构成的,旅游住宿、观光和购物生态足迹只占很少比例,如下表8。

表8 2005-2009年武夷山旅游生态足迹中六大类所占比例汇总

游览观光生态足迹所占比例 0.022 0.019 0.019 0.018 0.012旅游购物生态足迹所占比例 1.638 1.668 1.696 2.07 1.552休闲娱乐生态足迹所占比例 0 0 0 0 0总计 (百分比)100 100 100 100 100

尽管本研究区域所属行政区域仅为县级市,但因为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所以武夷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不容忽视,很多长途旅客会选择乘飞机出行,而航空旅行属于大能源消耗,因此,交通生态足迹在旅游生态足迹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此外,武夷山大部分餐饮生态足迹属于可转移生态足迹,所以降低旅游活动对武夷山的生态影响,可以考虑转移餐饮因素,注重提高武夷山当地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2.武夷山旅游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

2005-2009年武夷山旅游生态承载力与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计算如下表9。

表9 2005-2009年武夷山旅游生态承载力与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汇总

总的来说,武夷山5年 (2005-2009)来总的生态承载力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游客在武夷山景区游览的区域是比较集中的,又因武夷山旅游活动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故其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幅度可忽略不计。值得指出的是,5年来武夷山游客数量在不断增长,武夷山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在不断下降,倍增的游客量对景区承载力来说是沉重的包袱。

3.武夷山旅游生态赤字或盈余综合分析

将武夷山旅游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汇总得出其旅游生态赤字或盈余情况如下表10、表11。

表10 2005-2009年武夷山旅游生态足迹状况汇总

表11 2005-2009年武夷山人均旅游生态足迹状况汇总

注:承载力中包括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占比例12%。

武夷山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区域内社区区民人口较少,主要以种植茶叶为主且没有形成规模,故上述两表中所表达的生态赤字情况基本上可以较真实地反映武夷山主要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根据前文有关数据整理计算出2005-2009年武夷山旅游生态足迹平均值为173115.0595hm2,旅游生态承载力平均值为61284.608hm2,平均存在111830.4515hm2的旅游生态赤字。5年间武夷山旅游生态赤字在不断拉大,年均旅游生态足迹为旅游生态承载力的2.82倍,已超出了武夷山生态系统的承受力。说明在武夷山旅游生态容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不改变现今旅游发展模式及提高武夷山综合管理水平,武夷山旅游可持续性将难以维持,必将引发不可预估的后果。

五 结论与分析

1.生态足迹反映的是研究区域旅游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旅游生态赤字的出现则表明目前武夷山的旅游活动是不可持续的。在研究区域尺度上,武夷山生态赤字由2000-2004年的46636.0906hm2[22]至2005-2009年增加到111830.4515hm2,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生态赤字5年间扩大了两倍多。

2.从武夷山旅游生态足迹的消费结构看,交通和餐饮生态足迹占整个旅游生态足迹的90%以上,说明影响旅游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子是旅游交通,尤其是航空旅行方式以及餐饮,直接因素为游客人次数,旅游逗留天数及消费模式等,且10年来均一致,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在各类旅游消费类型中,武夷山旅游交通生态足迹产生的能源消耗生态赤字最大,约占总生态足迹的80%,与餐饮和住宿生态足迹比例悬殊。随着武夷山旅游的不断向外扩展,使得武夷山旅游客源市场的交通距离在不断拉长,游客更趋于选择乘飞机出行,毫无疑问将进一步加剧武夷山的旅游交通能源消耗。客观的说航空旅行是不值得提倡的,旅游地作为一个微观尺度而言,不具有改变外部交通的能力,但可以从控制游客数量、增加游客停留时间等方面着手,降低由于景区外部交通而发生的旅游生态足迹。

3.统计资料明确表明,10年来武夷山旅游人次数是逐年增加的,武夷山政府有关部门仅考虑旅游人次的增长,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忽视了武夷山旅游生态容量提升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可以预见,随着武夷山旅游人次数的大幅度增长,武夷山的生态赤字将越来越大,反过来会带来旅游质量、景区服务质量的下降等诸多负面问题,5年 (2005-2009)的年均旅游生态足迹是旅游生态承载力的2.82倍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将2000-2009年武夷山人均旅游生态足迹的均值 (0.03901285hm2)和总的旅游生态承载力均值 (61284.608hm2)建立函数关系,可得出武夷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年接待游客上限约为157万人次。这也说明迫切需要对武夷山生态系统进行生态能量输入或者生态足迹转移,以期减少武夷山旅游发展的生态压力。

4.2000年武夷山旅游生态赤字为27180.13416hm2,截至2009年则已经扩大到180698.6883hm2,而在整个旅游生态足迹中,只有餐饮生态足迹中的部分生态足迹是可转移生态足迹,因此,餐饮原材料的贸易补充扮演着转移武夷山生态压力的角色,但如果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出来考虑,武夷山第一产业的经济发展滞后于旅游发展,农副产品还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旅游带动作用还不够强烈,需要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武夷山主管部门要在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加强旅游者环保意识,引导旅游消费者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等方面加大力度;而就当地居民而言,可充分发挥其自然优势,以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为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单位面积生产力;旅游饭店可在提高设施、设备及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上大做文章。

5.从2000-2009年连续的时间序列看,武夷山旅游人均生态足迹在不断增长,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却在下降,除了个别年份有所回升,总体呈相反变化趋势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人次数和生态承载力的不平衡发展说明武夷山领导班子在生态管理工作上付出的成效并不大,严格控制旅游人次数,逐渐淘汰大众化的传统旅游,发展高端品质旅游迫在眉睫。

6.与2000-2004年相比,2005-2009年的平均游客逗留时间和购物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研究区域内除“印象大红袍”外,其他的旅游文化产品品质较差,整个旅游文化产业化程度低,景区经营还是以观光游览为主,度假游可以说处于半荒废状态,武夷山旅游发展模式没有发生彻底的质的变化,虽然旅游人数的急剧增加提高了旅游消费,但如果管理不当极易发生各种旅游纠纷。

针对武夷山旅游发展现实状况,综合各相关影响因素,武夷山领导班子需要从控制旅游规模、增加游客逗留时间、转变旅游发展模式等方面入手,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缓解生态压力,减少旅游生态赤字,努力维持武夷山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

[1] Wackernagel M,Rees W E.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0(1):3-24.

[2] 段 锦,康慕谊,江 源.基于淡水资源账户和污染账户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 [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6):953-963.

[3]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J].地理研究,2003,22(5):654-662.

[4] 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75-390.

[5] Lenzen M,Murray S A.A mod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ustralia[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2):229-255.

[6] 杨桂华,李 鹏.2005.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 [J].生态学报,25(6):1475-1480.

[7] 周 静,管卫华.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 [J].生态学报,2012,32(20):6471-6480.

[8] 刘建兴,王 青,孙 鹏,等.中国1990-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效应的分解分析 [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1):61-68.

[9] 郭 华,蔡建明,杨振山.城市食物生态足迹的测算模型及实证分析 [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3):417-425.

[10] 石维富,李 东,李仲先.基于“低碳经济”理念和方法的生态旅游足迹评价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1:188-192.

[12] 章锦河,张 捷,梁玥琳,等.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 [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735-744.

[13] Colin Hunter.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J].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2,4(1):7-20.

[14] Colin Hunter,Jon Shaw.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a key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tourism [J].Tourism Manage-ment,28(2007)46-57.

[15] Peeters P,Schouten F.Reduc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inbound tourism and transport to Amsterdam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2):157-171.

[16] Patterson T M,Niccolucci V,Marchettini N.Adap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Province of Siena,Ital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6(2):407-418.

[17] 章锦河,张 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 [J].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18] 甄 翌.旅游生态足迹改进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张家界市为例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5):85-88.

[19] 董 超,冯永军,魏 敏,等.基于改进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对山东省泰安市旅游地评价及预测 [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27(4).

[20] 张芳怡,濮励杰,张 健.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及应用 [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6,21(4).

[21] 王建源,陈艳春,李曼华,等.基于能值分析的山东省生态足迹 [J].生态学杂志,2007,26(9):1505-1510.

[22] 李洪波,池进,孟繁斌,等.武夷山旅游生态足迹的动态分析 [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56-66.

【责任编辑 吴应望】

A Dynamic Analysis on the 2005-2009 Tourist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Mounts Wuyi

LI Hong-bo,WEI Ni-ni
(Tourism College,Huaqiao Univ.,Quanzhou,Fujian,362021,China)

The national scenic spots of Mounts Wuyi,one of China’s four major world double-heritage sites,represent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state of tourism eco-environment with its quality to some extent.After gaining the comprehensive tourism statistical data an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we have a dynamical study on the tourist ecotourism footprint of the spots between 2005 and 2009 and get the results that:(1)after 5 years of development,the tourism ecological deficit of Mounts Wuyi wa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the tourism of Mounts Wuyi is unsustainable with a total ecological deficit of 111830.4515hm2;(2)the ke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ecotourism footprint is tourist transportation,in which the air and rail traffic is a major part of the tourist traffic with little change in the past five years;(3)the tourism ecological deficit of Mounts Wuyi was increasing during the years of 2000-2009,the five year’s(2000-2004)average ecological footprint was 1.7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the ecological capacity,and reached to 2.82 times in 2005-2009,in which the only tourist food footprint can be transferred to test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the leadership in Mounts Wuyi.

Mounts Wuyi;ecotourism footprint;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592.7

A

1006-1398(2013)04-0038-11

引 言

量化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效应,评价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对确定旅游经济行为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研究方法,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成功的把生态足迹应用到全球、国家尺度以及城市以下更小的区域、行业部门、家庭甚至个人等各个微观层面。随着生态足迹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扩展,旅游生态足迹应运而生,且迅速的应用到旅游实践中。旅游生态足迹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旅游实践应用的需要,在改进的过程中与旅游禀性相结合,有其独特性。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自1999年12月成功了申报双世遗以来,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旅游效益。本文以武夷山成功申报双世遗大力发展旅游的10年为时间尺度,通过计算各个旅游生态足迹指标的时间序列值来追踪各个不同时间点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足迹的变化发展过程,以期揭示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武夷山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2012-09-08

李洪波 (1961-),男,安徽宣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休闲理论的研究。

猜你喜欢

武夷山足迹餐饮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可怕的餐饮外卖
制止餐饮浪费,从你我做起
大美武夷山
成长足迹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足迹
在餐饮外企挥洒精彩人生
送外卖送出的“餐饮淘宝”
春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