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反流1号方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30例
2013-09-11张宣义梁文丽郑伟伟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温州432000
张宣义 梁文丽 郑伟伟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 温州 43200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改善症状、抑制反流和促进受损食管黏膜修复等方面显示了较好的疗效。笔者应用抗反流1号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3月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GERD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9岁,平均46.40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1.08年。根据胃镜表现,食管炎Ⅰ级18例,Ⅱ级8例,Ⅲ级4例。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8~58岁,平均43.37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1.08年。食管炎Ⅰ级17例,Ⅱ级9例,Ⅲ级4例。两组资料经检验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10月三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1]中GERD的诊断制定,①有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且无幽门梗阻或消化道梗阻的证据,临床上可考虑为GERD。②PPI试验有效;③内镜下有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④食管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①+②可作出临床诊断;①+③、①+④或①+③+④可确诊。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面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的《中药新药治疗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实用中医消化病学》[3]中的有关标准制定。肝胃不和证:主症:①烧心,胸骨后或心窝疼痛;②反酸;③返食;④两胁疼痛,胸闷脘堵;⑤情志抑郁善太息。次症:①嗳气;②口干口苦;③食少,胃脘胀满;④大便不畅;⑤舌苔薄白或薄黄;⑥脉弦或弦数。以上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1.3 排除标准 ①消化性溃疡、消化系肿瘤、卓-艾综合征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②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疾病;③腹部手术、妊娠、哺乳期妇女以及精神病患者;④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⑤年龄<18岁或>60岁者;⑥联合用药,特别是合用对试验药物影响较大的药物,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中药抗反流1号方:柴胡15g,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枳壳、白及、当归各10g,玄胡15g,丁香5g,沉香6g,血竭10g,大黄(后下)8g,海螵蛸25g,甘草10g。1天1剂,水煎2次,每次加水500mL,沸后约15min滤出药液150mL密封包装,冷却至20℃~40℃,1天2次。疗程为6周。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肠溶片1次10mg,1天2次,餐前30min口服;莫沙必利1次5mg,1天3次,餐前15min口服。疗程为6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进低脂、高蛋白质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冷、过热饮食,尽量不食用巧克力,不吸烟,不饮用浓茶、咖啡、烈酒。避免身体过度肥胖,肥胖者应设法减轻体质量。保持大便通畅,衣着宜宽松,不穿紧身衣裤。进餐3h后睡眠,睡眠时将床头垫高15~20cm。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和减轻精神压力。
观察指标:胃镜评定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4]将食管炎症分为4级(0,I,II,Ⅲ),分别计分0分、1分、2分、3分,观察治疗前后食管炎症计分变化。中医证候及评分标准:根据症状的有无及轻重分别计分,无症状记0分。主症:按照轻、中、重分级标准,分别计为2、4、6分。次症:按照轻、中、重分级标准,分别计为1、2、3分。疗效指数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胃镜下食管黏膜改善评定:参照《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5]中的疗效分级制定,痊愈:内镜下积分为 0;显效:内镜下积分减少2分;有效:内镜下积分减少1分;无效:内镜下积分无变化或增加1分以上者。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 治疗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痊显率56.7%。对照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5例,痊显率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3 两组胃镜疗效 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4例,痊显率50.0%。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4例,痊显率43.3%。两组胃镜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组 别n/例 治疗前 治疗后30 30 25.27±4.73 24.43±4.90 7.03±4.23△*9.87±5.38*治疗组对照组
4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西医主要从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来认识胃食管反流病,并用强效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治疗为主,辅以黏膜保护剂及促胃动力药物治疗,并强调患者平日正确的生活方式及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首要地位。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位在食管,发病与脾、胃、肝、肺等脏腑关系密切,肝气犯胃、脾胃失和、肺失肃降,均可导致胃气上逆而形成胃食管反流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情志失调、肝气犯胃是其病理特点,痰阻血瘀、胃阴亏损为其最后的病理转归。临床治疗中注意治肝,顺应肝的条达之性,疏理肝之气滞。故多以辛开苦降、疏肝健脾、降逆和胃为主,而降逆制酸贯穿治疗始终。抗反流1号方以疏肝健脾,降逆和胃为治则,以制酸止痛,通导肠腑为特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而成。方中柴胡为君药,枳壳、陈皮、香附、川芎为臣药,佐以玄胡、白及、血竭、大黄、丁香、沉香、海螵蛸、白芍、当归,使药为炙甘草。柴胡疏肝解郁而升清,配以白芍、枳壳、川芎共奏疏肝解郁之功;枳壳理气降逆而泄浊,使清升浊降,气机条达;陈皮味辛能行滞气,芳香能健脾胃,以理气和中,健脾助运;香附芳香理气,有较好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效,可用于肝经气郁诸证,与柴胡、白芍同用,增加理气止痛作用;川芎活血行气,与柴胡、枳壳、香附同用,增加理气止痛作用;大黄通导肠府以顺气机,丁香、沉香降上逆之气,诸理气之药同用以顺畅一身上下之气,气顺则逆止,痛消;配以海螵蛸制酸止痛,白及、玄胡、血竭活血止痛、止血生肌,当归、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从多处着手以止痛顺气。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解郁,行气和胃,制酸止痛之功。
本组结果显示,抗反流1号方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能有效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疗效,镜下病理改善与西医治疗相似,症状改善明显。
[1]林三仁,许国铭,胡品津,等.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7,12(4):233-2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366.
[3]洪文旭.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107.
[4]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8;21(4)221-222.
[5]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