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中国教育家成长擂鼓放歌——《未来教育家》对“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的理念贡献

2013-09-06本刊编辑部

未来教育家 2013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家办学教育

本刊编辑部

“这是一个需要教育家,也会产生教育家的时代。”

回顾中国历史,曾有两个时期涌现了大批的教育家。有人预言,21世纪可能会成为涌现教育家的第三个时期。

教育家具有哪些特质?教育家办学应该怎么办?教育家成长具有哪些规律?教育家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我们发现,这些“朦朦胧胧云遮月,隐隐约约雾里花”的问题总会羁绊前进者的脚步。一年多来,《未来教育家》以“为中国教育家成长擂鼓放歌”为办刊理念,呼唤教育家成长,推进教育家办学,分享教育家智慧。从栏目设计、文章选择、立体策划等多个角度对教育家成长的理念、人物、行动等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见微知著地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教育家的成长经历、教育实践、教育智慧,获取了众多来自一线的、鲜活而珍贵的资料和论述,对“教育家成长”、“教育家办学”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也越来越明晰,一些掷地有声的话语更是具备再三回味和思考的价值。正是由于汇聚了一大批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思考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说,《未来教育家》掌握了当今中国关于“教育家”问题的话语权。

认识——承担教育家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家就在我们身边

关于“教育家”这一概念,在学术和理论界尚未有一致的界定和判断标准。在我们的报道中,对于教育家基本素养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教育家是具有教育理想、教育眼光、教育理论、教育智慧、教育情怀、教育影响,深谙教育规律并遵循教育规律办教育的教育实践者。

“只要满足以下条件,就可以称为教育家。第一,乐意终身从事教育,这是前提条件;第二,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见解;第三,在思想见解之下,教育教学有成绩、有效果。”[1]“教育家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素养:高远的教育情怀、宏阔的教育视野、恒长的教育实践、广泛的教育影响。”[2]这些要求对许多教育工作者而言,似乎有些苛责,也更凸显了“教育家”这一光荣称谓的难以企及。然而,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教育家并不遥远,教育家就在我们身边!

陶西平先生在创刊号卷首语《向千万名教育家致敬》一文中指出,“无论是在一个地区还是在一所学校,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只要能够对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就可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教育家。”[3]敢峰先生也指出:“按时代和社会需要办教育,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教育,其中持之以恒、成效卓著、桃李满天下者,不谓教育家也是教育家。”[4]除此以外,在我们举办的“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的高端沙龙里,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任冯洪荣更明确地指出:“人们对教育工作者十分苛责,对在校园里每日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求全责备。其实,我以为,当下有很多教师、校长都是教育家。他们都有着坚定的教育理念并且终身从教,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他们为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做出贡献,支撑并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他们理应得到教育家式的尊重”。[5]

这些观点,不能不说是对传统的“教育家一定要盖棺定论”态度的一种极大冲击。拥有了这些观点,我们就能够“以宽容的眼光、认同的态度去发现、挖掘教育家”,就能够鼓励一大批教师怀揣着教育家的梦想成长,助推校长朝着教育家办学的方向前行。

此外,还有观点指出,“教育家的概念,不再指陶行知、叶圣陶式的教育家个体了,应该强调‘群体’二字。” [6]“教育家是一个群体。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的是一个时代的群体,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7]随着越来越多区域教育家的成长,这种观点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如何使办学者成为教育家

当今社会,教育家办学如何办?在《未来教育家》2012年10月号上,北京十一学校用整本的篇幅给予社会一个响亮的回答——“只有当一所学校的大批优秀教师,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教育艺术来推动学校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时候,这所学校才真正实现了‘教育家办学’。”[8]正如北京十一学校教师秦建云所说:“在这里,教育家实际上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我们无法指明‘谁是教育家’,但这些人凑在一起,做成了教育家该做的事情。”[9]

除了李希贵校长基于多年的办学实践和思考给出的回答外,众多教育专家也展开了这一话题的大讨论。

北京市昌平区委教工委书记隋彦玲指出:“教育家办学的核心,在于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办遵循教育规律、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教育。教育家办学的意义在于,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示范、可以移植。”[10]

四川省人才学会常务副会长纪大海认为,“‘教育家办学’就是时代呼唤教育家的一种特别表达。我们应当将‘教育家办学’理解为国家的教育发展导向和方向引领”。[11]

无独有偶,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校长李唯也指出:“教育家办学,与其说是抒写一种模式与形态,不如说意在表达一种理想与态度。教育家并非办学的必要前提,教育家亦非办好学的充分条件,但是,教育家的态度与情怀,一定是办好教育的必要条件,而提倡教育家办学的意义也在这里。”[12]

还有观点认为,“‘教育家办学’具有双重涵意:一是让教育家办学,二是使办学者成为教育家。前者操作简单,却无法实现,因为人世间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现成的适任者,而后者便成了一种可能。如何使‘办学者成为教育家’便成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13]

问题——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的现实追问

10年来,“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从最初的提出,到如今已渐渐趋于理性的思考,对最为艰难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成长之路、教育家办学之道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与此同时,深层次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教育家办学”现状之思

对于“教育家办学”现状的思考,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王湛指出,“倡导和推动教育家办学,这项工作的现状是,高层旗帜飘扬,中层工作飘忽,基层感觉飘渺。高层热情倡导,热切呼唤,但是,缺乏顶层设计。中层虽然也接过了相关的口号,但没有贯彻落实的全面部署,缺乏系统有力的工作措施。在基层,虽然听到了高层领导的黄钟大吕般的倡导声,但是,如何让一线的教育家在办学中大显身手,如何让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实至名归,确认他们的教育家身份,让他们在办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如何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中培养造就更多的教育家……这些都还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和工作推动”。[14]

“教育家办学”之困境

基于这一现状,我们无不感到教育家办学存在的困境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在《让教育家办学的倡导成为实践》中指出,“当前‘教育家办学’面临四个难点:一是,‘教育家办学’的重要意义尚未被全社会充分理解和认识。“提倡教育家办学应该具有普适性,它的核心内涵应该是让每一个校长和教师都能够成长为具有独特教育思想、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这种认识上的缺位,无疑是影响落实‘教育家办学’的思想障碍。二是,在办学理念上,很多学校仍未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三是,缺乏激励校长和教师专业成长自觉的有效机制。四是,现代学校制度尚未形成,学校的法人地位无法落实,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学校办学自主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很好地落实。”[15]

“教育家办学”之成效

尽管“教育家办学”尚且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10年来,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有一批省市级、地县级区域和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在“教育家办学”之路上不断前行,其中有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江苏省的“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天津市的“未来教育家成长工程”以及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教育家办学探索实践”等。秉承着“为教育家成长擂鼓放歌”的办刊理念,《未来教育家》先后对这些优秀的经验进行了策划报道。此外,“铿锵脚步”栏目也先后对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海淀区、昌平区、怀柔区以及山东省青岛市、四川省成都市的“教育家办学之旅”进行了相关报道。

2013年1月号

2012年12月号

创刊号

2013年3月号

规律——探寻教育家成长之路

教育家从课堂里走出

教育家从哪里来?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家不是天上掉馅饼“掉”下来的,也不是象牙塔里“焖”出来的。中国教育家的成长,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教育家从课堂里走出,教育一线才是教育家成长的摇篮。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该校“教师教育家成长工程”启动仪式上表示,“只有教育家是从课堂里面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教育才是成熟的教育,这个国家的教育才有可能是充满智慧的教育”。[16]

从课堂里如何走出?有人指明了方向——“草根研究是未来教育家成长的必由之路”。

天津市塘沽区新港一小校长仝汝华指出,“我们需要一大批草根式的教育家,不是一两个。如今,过于‘高精尖’的、细致繁琐的标准化评价过程,扼杀了大量个性鲜明、在某一领域成绩突出或见解独到的教师,他们可能因为标准中一条细则的缺失而丧失了‘成家’的可能。教育家的培养不是造佛,而是要让更多的普通老师优秀起来,出现一大批民间的、草根的教育家,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17]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室张才龙在《“草根研究”,教育家成长之路》中指出,“我们不需要‘口头教育家’。未来教育家必须深入研究自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突出问题、瓶颈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推进自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为目标”。[18]

“培养”与“生长”并不冲突

教育家可以培养吗?有人说行,有人说绝对不行。但辩证地看来,这些不同观点都有一致的态度——教育家不是培养出来的,但正确的、有效的、长期的培养,对教育家的成长是有积极作用的。教育家的成长,一定需要适宜的“土壤”,与自然界一样,种子落地生根的条件一定是有合适的空气、土壤、温度和湿度。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就一定要营造让“种子”生根发芽的环境。

2012年10月号

2013年3月号

2012年11月号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指出,“教育家光靠培养是培养不出来的,但是培养绝对有利于教育家成长,而且是有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19]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接受《未来教育家》采访时谈到,“培养”与“生长”并不冲突。江苏省的人民教育家培养实践证明,教育家是可以培养的。有计划的培养,可以促其自觉,促其坚定,帮其提高,催其奋进。[20]

培植教育家成长的沃土

在探索最合适的教育家成长环境方面,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王湛给出了最宏观的解答:“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宏大的,既有教育内部的环境,又有教育外部的环境,包括整个社会环境。这个环境是综合的,既有物质设施、经济条件、技术保障等硬环境,又有精神环境、舆论环境、制度环境等软环境。加强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的环境建设,重要的任务是要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对先进教育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建设富有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先进教育文化的精神家园。”[21]在天津市塘沽区新港一小校长仝汝华看来,“教育家需要自由的环境,无需大一统。教育家的培养需要创造教师的民间领域和公共领域。目前,教师的民间公共领域、自由探索的氛围和条件极为欠缺。造就教育家自由生长的环境,不仅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更需要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的变革,要剔除教育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当我们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实现最大限度契合的状态时,教育家的产生就会有自由、自然的态势”。[22]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室张才龙认为,“教育家的成长不能靠政府行政领导划定几个人,给以特殊条件,搞各种效应,搞‘圈内’、‘圈外’双重标准,实行行政‘圈养’,而需要给所有教育工作者提供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生态环境,促进其自然成长,实行‘放养’”。[23]在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为广大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明了行动纲领:“《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这里的‘造就’既不是人为地‘创造’,更不是刻意地‘包装、打造’,而是‘培育’、‘成就’。所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教育家是‘长’出来的,是‘冒’出来的,反映了教育家成长职业自觉和自身成就的内在特征。我们的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组织,就是要为教育家的‘长’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为教育家的‘冒’创设奋勇争先、人才辈出的外部环境和条件。”[24]

方向——像教育家那样对待教育,做教育家应该做的事情

当我们呼唤什么,即是缺少什么。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是时代的教育使命。时至今日,“教育家办学”的倡导已经10年了,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培养出几位、甚至几十位教育家,来向民族和时代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而是希望能点燃教师教育家成长梦想,助推校长教育家办学前行,让中华大地上教师新秀群起,学生人才辈出,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需求,圆一个“教育家群起”的时代梦想。

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老师告诉我们:

“渐渐地,我感悟到,其实我们一线教师与教育家没差几步……不久的将来,你、我都可以成为教育家!”[25]“从2009年成为培养对象的那刻起,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彼岸是什么?也许我一辈子成不了教育家,但我可以拥有教育家的志向、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理想。”[26]“从内心来说,我们都渴望成为教育家。虽然培养工程只有短短的五年,还不足以让我们一瞬间变得伟大和崇高,但让我们有了更高的追求,有了更深的思考,有了更新的视界。”[27]以教育家的眼光来看教育,以教育家的情怀来对教育,以教育家的智慧来做教育,这些倡导和行动并不是空中楼阁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落实在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告诉我们,“今天提的‘教育家办学’,跟过去提出的‘校长办学’是有本质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办学的价值,会发生在学生身上,影响到不同学生个性的成长,使每一位学生都受益——这是一个标准”。“过去,我们更多的只是俯瞰森林,郁郁葱葱,但我们不知道里面每一棵树木生长的情况。但教育最终关注的是孩子,关注每一位学生,我们要看到每一棵树长得是不是茂盛”。[28]正如《未来教育家》特约记者李斌在《课堂里走出教育家》一文中所说,“从学生的表现判断学校的生态,是教育家应有的眼光和情怀。从一个全新的课堂出发,学生能走多远,他的老师就能走多远”。[29]

注释

[1] 《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2013年3月号

[2] 陈萍,《未来教育家的教育追求》,创刊号

[3] 陶西平,《向千万名教育家致敬》,创刊号

[4] 敢峰,《“三个面向”与教育家办学是时代的统一》,2013年9月号

[5] 《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2013年3月号

[6] 《苏派教育家,在这片沃土上成长》,2013年4月号

[7] 《苏派教育家,在这片沃土上成长》,2013年4月号

[8] 《教育家办学:北京十一学校的探索》,2012年10月号

[9] 首届中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2012年12月号

[10] 《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2013年3月号

[11] 《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2013年11月号

[12] 李唯,《论教育家办学》,创刊号

[13] 梁杰,《徜徉于“教育家办学”的向往中》,2013年6月号

[14] 王湛,《教育家成长的环境建设与政策推动》,2012年12月号

[15] 杨念鲁,《让教育家办学的倡导成为实践》,2013年3月号

[16] 《教育家办学:北京十一学校的探索》,2012年10月号

[17] 首届中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2012年12月号

[18] 张才龙,《“草根研究”,教育家成长之路》,2013年3月号

[19] 首届中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2012年12月号

[20] 杨孝如,《未来教育家从这里起步》,2013年4月号

[21] 王湛,《教育家成长的环境建设与政策推动》,2012年12月号

[22] 首届中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2012年12月号

[23] 张才龙,《“草根研究”,教育家成长之路》,2013年3月号

[24] 首届中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2012年12月号

[25] 管静,《我们与教育家只差半步》,2012年11月号

[26] 喻小琴,《为了那份神圣,我们一起在路上》,2013年4月号

[27] 薛法根,《改变》,2013年4月号

[28] 《教育家办学:北京十一学校的探索》,2012年10月号

[29] 李斌,《课堂里走出教育家》,2012年10月号

猜你喜欢

教育家办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家与儿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津派教育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