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籍体质类型医案数据挖掘※
2013-09-01王洪彬崔建美李雪青
王洪彬 赵 舒 崔建美 李雪青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针灸推拿教研室,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1]。体质与疾病的发生、性质、诊断、治疗、转归及预防等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医家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诸多医籍的医案中有着明确的体现,现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收录了民国以前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 000部)。
1.1.1 纳入条件 《中华医典》中分别以“体质”、“素体”、“气质”、“禀质”、“气禀”、“平素”、“禀性”、“气性”、“禀赋”等为检索词,在全文区检索到的条目。
1.1.2 剔除条件 ①符合纳入条件的条目内容与人体体质无关者,如药物体质等;②符合纳入条件的条目内容与体质医案无关者;③不同书籍引用同一条目者,分析时以年代出现最早者纳入,其他剔除。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中国历代医籍不同年代体质医案文献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系统归纳整理。
2 结果
2.1 体质类型医案出处及医案数目 《中华医典》中检索到涉及“体质”、“素体”、“气质”、“禀质”、“气禀”、“平素”、“禀性”、“气性”、“禀赋”等检索词的医案共有777篇文献,其中涉及体质类型的医案共有564个,删除其中重复医案85个,将剩余479个医案纳入分析,结果发现,体质类型医案以明清和民国医案为主,其中明代医案35个,以《保婴撮要》为最多,共11个;清代医案393个,以《临证指南医案》最多,共42个,其次为《竹亭医案》29个,《孤鹤医案》25个,《续名医类案》20个,《张聿青医案》18个;民国医案42个,以《医学衷中参西录》最多,共15个,其次为《丁甘仁医案》13个。在479个医案中涉及内科(咳嗽、呕吐、胃脘痛、泄泻、眩晕、中风、不寐、痿证及疟疾等)、外科(瘰疬、龟背、疮疡痈疽等)、妇科(月经不调、带下病、产后疾病及不孕症等)、儿科(解囟、惊风、痘疹及语迟等)等各科疾病,提示我国明清时期医家逐渐重视体质类型在疾病中的作用,注重辨质调治。
2.2 体质类型医案性别分布 见表1。
表1 体质类型医案性别分布
由表1可知,体质类型医案中女性患者占25.89%,男性患者占20.04%,性别未注明者占54.07%。
2.3 医案体质类型分布 将医案中患者体质分别按照体质强弱、形体肥瘦、气血阴阳虚损、体质寒热、木火体质、痰湿体质、体质心理特性、五脏偏颇、相兼体质及其他等进行分类总结(见表2)。
表2 医案中体质类型分布
2.3.1 体质强弱 平素体质强健,医案包括体质厚8个,强4个,强壮2个,体坚2个,健2个,强健、强盛、颇厚、略强、丰厚、丰健、丰盛、甚厚、甚旺、素实、充、坚强、过强及身体康强各1个;体质薄弱医案包括弱36个,虚23个,不足14个,薄13个,薄弱11个,虚弱10个,怯弱5个,素亏4个,柔弱3个,内亏3个,孱弱3个,下虚2个,亏弱2个,不强2个,中虚、有亏、虚怯、虚羸、向亏、下亏、羸弱、衰弱、柔脆、怯薄、怯、亏、娇弱、积劳致虚、不克充旺、不固及不充各1个。
2.3.2 形体肥瘦 体质肥胖医案包括肥胖3个,丰腴3个,肥甚、体肥、虚肥各1个;体质瘦弱医案包括瘦弱4个,清癯、清瘦、瘦、瘦实、瘦小及形瘦各1个。
2.3.3 气血阴阳虚损 体质气虚医案包括气虚6个,气馁、气弱、元气素亏及中气不足各1个;体质血虚医案包括血虚3个,血少、血亏、血液有亏及血不养肝各1个;体质阴虚医案包括阴虚55个,阴亏37个,阴弱3个,阴虚内热3个,营虚2个,营亏、阴损、阴液早伤、阴虚火盛、阴虚火亢、阴气久伤、阴亏阳亢、阴亏偏热、阴亏火旺、阴精不足及阳亢阴虚各1个;体质阳虚医案包括阳虚11个,阳微2个,阳气素虚2个,阳气本虚1个,阳气不足1个,阳气先衰1个。
2.3.4 寒热体质 寒性体质医案包括虚寒2个,胃寒2个,畏寒、畏寒怯冷、中寒及极寒各1个;热性体质医案包括偏热3个,发热、火必有余、火旺津亏、偏阳、偏燥偏温、素热、畏热贪凉、虚热、属火及多火少痰各1个。
2.3.5 木火体质 《丁甘仁医案》、《江泽之医案》、《类证治裁》、《临证指南医案》、《时病论》及《得心集医案》等6部书中出现了木火体质,概括其特点主要为形瘦色苍或面赤,善怒多郁。木火体质医案包括木火12个,木火阴亏1个。
2.3.6 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医案包括多痰6个,多湿4个,痰多3个,湿盛3个,湿痰2个,有湿2个,内伏之痰1个,湿甚1个。
2.3.7 体质心理特性 体质心理特性医案包括多郁2个,郁结、暴烈、褊急、多躁及刚劲各1个。
2.3.8 五脏偏颇 五脏偏颇体质医案包括肾气不足5个,肝肾两亏2个,肝火、肝气不和、肝气不舒、肝肾不足、肝肾虚寒、肝肾阴亏、肝旺善怒、肝阳极旺、肝阳之偏亢、肝阴不充、肝阳已动、肝阴虚、脾气燥热、脾肾两亏、脾肾阳虚、脾虚、肾气怯弱、肾热、肾虚、肾虚阴躁、水不涵木、素系木旺、心肾两虚、心肾素亏、心形并劳、肺虚及先后天不足各1个。
2.3.9 相兼体质 相兼体质医案包括精气不足、阴亏阳弱、阴虚肝旺各2个,肥胖多痰、丰肥湿痰中虚、有湿多郁、痰火、湿热、阴虚湿热、血热多痰、体厚多痰、气虚多痰、气虚多湿、气阴两亏、先天真阴真阳两虚、气血虚怯、体虚气怯、胃有湿热、多痰而胃冷、多痰而形体却瘦、血虚肝旺、木旺阴虚、阴虚血亏及阴血虚弱各1个。
由表2可见,医案中体质薄弱者比例最高,占30.90%,其次是阴虚体质者,占23.17%。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不同性别体质类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选用 χ2分析,Fisher精确概率,χ2=20.871,P=0.098,提示男女在各组体质类型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小结
通过采用文献计量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民国以前历代医学古籍中体质类型医案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人体体质对疾病的影响,明确了体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气盛衰的状况,是疾病发生与否和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种种差异的根本原因[1]。同时,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古代医家注重体质因素,开始辨质调治疾病的雏形,通过明确体质类型,把握疾病的发病趋势和疾病性质,指导制订正确的治疗原则和用药,为现代医学辨质防病、治病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