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腹疗法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的影响
2013-09-01田宏伟冯艳霞余捷文闫亚妮
田宏伟 冯艳霞 余捷文 闫亚妮 杨 静
(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科,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剖宫产是产科解除孕妇及胎儿危急状态的有效方法,我国剖宫产率在50%以上。剖宫产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地影响产妇的身体恢复,腹胀、便秘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2011-11—2012-06,我们观察了运用振腹疗法对剖宫产术后产妇100例胃肠功能的影响,并与常规按摩法治疗10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200例剖宫产产妇均为我院产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年龄20~37岁,平均(28.2±2.2)岁;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术后24 h未排气者。对照组100例,年龄22~36岁,平均(27.1±2.4)岁;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术后24 h未排气者。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让产妇平卧位或平卧曲膝位。操作者位于产妇右侧,分别在剖宫产术后24、48 h,做腹部按摩1次。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按摩手法。首先顺时针绕脐周用手掌按抚腹部6~8次,感觉产妇的承受能力,然后用双手重叠,指腹根据产妇的承受能力向下用力做圆形运动,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体表投影位置缓慢向前移动,反复6~8次,点按上脘、中脘、下脘、天枢穴。反复做15 min,双手快速搓热后,轻抚脐周2~3次结束。
1.2.2 治疗组 采用振腹疗法。操作者取坐位于产妇右侧,肘关节自然下垂放于产妇腹部,以右手劳宫穴对产妇神阙穴,掌根对关元穴,五指分开以腕关节小幅度连续快速的振动,带动产妇腹部产生低频的振动。要求连续振动15 min,频率达到400~600次/min。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排气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排气时间比较 例(%)
由表1可见,治疗组0~12 h排气所占比率高于对照组(P <0.05)。
2.2 2组排便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排便时间比较 例(%)
由表2可见,治疗组0~48 h排便所占比率高于对照组(P <0.05)。
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2组治疗后均无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
3 讨论
3.1 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 剖宫产术是一种有创伤性的终止妊娠的方式,术中的麻醉、手术创伤、水电解质失衡、胃肠激素调节紊乱都不同程度抑制了胃肠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减弱和消失。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属中医学胃脘痛、腹痛、痞证等范畴,病理机制为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为浊,湿浊困脾,加之肠腑传导失司,气滞于内,而手术造成瘀血内停,气滞、血瘀相互影响,以及术中出血导致阴血不足[1]。术后肠功能自然恢复往往需要3~5 d,虽然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胃肠功能抑制时间过久,会影响营养状况的改善,削弱肠道屏障能力,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加重患者的生理负担,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降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3.2 振腹疗法的作用原理 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对低频振动最敏感,会产生一系列生物反应,而影响生理功能[2]。松振法操作频率400~600次/min,属于低频振动,通过医者诱导达到产妇配合,可使治疗局部达到同频共振,使机体很快进入放松状态[2]。腹部施松振法能显著兴奋腹部自主神经,加快胃肠道蠕动,解除痉挛,调节内分泌,促进产妇胃肠功能恢复。施术过程中能听到产妇出现亢进的肠鸣音。振腹按摩时要求室内保持安静,患者衣带宽松舒适,自然呼吸,心无杂念,精神集中于医者手下,即神阙穴附近,脐下为下丹田,这符合意守丹田之意。随着手法操作和术者的诱导,术者的手与患者腹部逐渐进入共振状态。使患者精神更加放松,身无挂碍,呼吸平稳,即进入所谓的入静状态。通过医患之间的相互配合逐渐达到调身、调息、调心的目的,从而达到内养真元、外达周身的目的[3]。
3.3 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2种不同方法均能有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但两者比较,振腹疗法对产妇促排气、促排便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按摩组。常规按摩手法,在操作过程中手法变换,穴位按压对产妇造成腹肌紧张,力量渗透不强,而影响了治疗效果。振腹疗法在有效地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同时,能使产妇肌肉精神完全放松,甚至进入睡眠状态,对产后疼痛或面对新生命兴奋而没有得到足够休息的产妇,起到了镇痛和促进睡眠的作用。整个操作过程患者舒适,无不良反应,依从性好。
总之,振腹疗法是更有效、更人性化的产后保健服务,提高了产褥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杨桐.清肠饮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105例[J].河北中医,2009,31(7):1014-1015.
[2] 付国兵,戴晓晖.不同振源振法的操作特点及临床应用[J].按摩与导引,2008,24(5):6-7.
[3] 潘万顺.振腹疗法的原理及操作[J].当代医学,2011,16(3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