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雄莫问出处”难在何处

2013-08-30郭立场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重点高校阶层公平

郭立场

编者按:从部分高校的个别之举,到今天上升为政府政策,扩大农村落后地区的招生比例,既是对农村教育的“反哺”,也是教育公平政策的落地之举。而政策背后,也有着教育的多重思考。

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部署和要求,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希望。今年要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据5月16日《新京报》报道)

重点高校扩招农村学生,提升农村学生在大学的比例,这是行政力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再一次发力。然而,笔者的担心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关键还在于未来教育改革的幅度和深度,这决定着教育公平的持续扩大程度。

读书上大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是来自教育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改观,如果不能切实扭转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能首先让农家孩子读得起书、上得起学、就得了业,“寒门难出贵子”就一日难以消除。此前,《人民日报》长篇通讯《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穷会成为穷的原因,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文章感叹,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日趋严重,“阶层固化”所导致的严峻社会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再不可漠视。

“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愈演愈烈。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生活在城市的非农户口学生,更容易享用优质教育资源,获得加减分优惠政策、保送机会及自主招生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获得保送机会、加减分优惠政策和自主招生资格,往往需要相当的经济成本、文化成本和时间成本,而持农业户口的学生处于明显劣势,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窄。其结果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降低了高考这一社会资源分配制度的公平性。

高考除了具有为高校选拔合适人才、以考促学等教育功能之外,还具有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流动等社会功能。当权力、资本等资源的可继承性被考试制度所承认并强化,“累世公卿”“替缨世家”以新面目示人,则社会矛盾将难以避免。这种局面若不加以控制,必然阻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动摇社会稳定,改革的步伐将延缓甚至会终止。高等教育资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需要实现社会公平,致力于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取基本均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等所造成的贫富差距的代际继承与不平等状况的进一步扩大。

“英雄莫问出处”,在成熟的阶层社会,知识与个人努力才是人们进入富人阶层的最公正的“敲门砖”。所谓“没落的王孙贵族”“崛起的商场新贵”“从茅屋到白宫”“从奴隶到将军”等说法都是社会发展或转型过程中,其社会流动程度提高的典型表现。政府理应更加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使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子弟。

猜你喜欢

重点高校阶层公平
重点高校建设背景下高校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的研究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研究
必须公平
俄罗斯政府向21所重点高校拨款99亿卢布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社会正义视野下我国重点高校学费制度之审视与设计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