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特色高校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3-08-30邓晓红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管理科学产学研硕士

邓晓红

(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随着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增大,大部分硕士研究生不再是学术科研的后备军。与此同时,随着企业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重视程度的增加,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逐渐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当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和质量评价体系都是在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的指导思想下构建的,难以适应当前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因此,改革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输送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硕士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产学研合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产学研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受到了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产学研合作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历史机遇,也是人才成长的内在要求[1]。吴时明等论证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2];王革等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突出和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3];刘军跃等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形成人力资本的特征,论证了产学研合作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选择[4]。

构建适应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培养模式,是产学研合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张新厂等针对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的问题,提出了双师制和多元化培养方案的培养模式[5];彭林军在总结当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6];杨杰等从提高创新能力和促进就业等两个目的出发,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下的实践教育体系,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7];蒋华伟等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分析校企优势互补的和合作机制以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8];而戚志林等对地方高校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时如何体现本校特色的问题进行了研究[9]。

地方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行业的人才培养、技术储备、技术攻关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引领和支撑作用。在特定行业中,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更为严苛[10-11],这为地方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文章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例,研究基于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地方特色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 地方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框架的构建

1.1 地方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类型

(1)行业部门协调的多方共建创新平台

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高校与企业各自依据自身优势分工合作,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这种模式中,协作各方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通过合作各方签订合同或协议来约定。共建研究中心是目前多方共建模式中较为常见的模式之一,通常是合作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享收益。

(2)高校为主体的创新服务平台

以高校为主体,以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为导向,以自建企业或技术转移中心为手段,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在这种模式中,高校既承担了科学研究的任务,又承担着市场经营的任务。所以,在这种模式中,不仅要求高校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生产加工和经营管理能力。

(3)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

企业作为主体,与高校联合开展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投入运营。在这种模式中,企业承担了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双重任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规划研发工作,能够确保产学研合作取得较好的回报。

1.2 地方特色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中的优势

地方特色高校拥有显著的行业背景,学科分布相对集中,长期为行业承担人才输出和技术支持等任务。与其他地方高校相比,地方特色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1)行业优势

长期行业办学的历史积淀,使得特色高校与行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行业中企业对技术和智力的大量需求,是其与特色大学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动力,使得特色大学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2)地缘优势

地方特色高校承担了区域行业人才培养的任务,常年为行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学校的毕业生分布在区域行业不同的企业中。经过多年的发展,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相关企业的中坚力量甚至已成为负责人。也就是说,地方特色高校在本区域拥有绝对的资源优势,使得校企双方更容易了解彼此之间的技术能力、团队结构和实际需求,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

(3)学科群优势

地方特色大学在行业相关的多个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强的科研团队以及先进的实验设备等优势,形成了优势学科群。地方特色大学的学科群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是企业完成重大项目的关键。因此,学科群优势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

1.3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框架

根据地方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特点,构建了包含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质量评价等三个关键环节的培养模式框架,明确了产学研合作各方在整个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并提出该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具体的培养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框架

2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经济学、管理科学、数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解决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12]。与其他学科比,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应用范围广 该学科侧重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涉及到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2)实践性强 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来源于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若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就必须深入实践了解研究对象的特征。也只有这样,研究成果才能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真正的用于实践。

总之,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传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的需求。为此,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下,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对培养模式进行重构。

2.1 培养目标的重构

目前,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加,只有小部分研究生能够成为科研院所的储备人才,大部分研究生要面向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然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根据产学研合作的特点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点,应该从三种能力的角度重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2.1.1 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与博士研究生比,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要求较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应能够从前人研究成果或生产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提出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并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体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应用理论创新和方法应用创新两个方面[13]。

2.1.2 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指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基于产学研合作平台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必备能力之一,也是当前社会对人才能力要求很重要的一方面。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应包括科研实践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提供的资源,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是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2.1.3 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除了包括专业能力,还包括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目前,我们对专业能力已经足够重视,而对非专业能力却很少关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在企业主要从事管理类工作,对非专业职业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产学研各方项目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也要重视硕士研究生非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2.2 培养方式的重构

2.2.1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扩宽知识面、获取研究领域新知识以及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最直接途径。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关键。

(1)以行业为特色,注重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体现行业特色是地方特色高校课程设置首要满足的要求。地方特色高校是为本行业培养人才的主要力量,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的行业背景更为突出。因此,特色课程是特色专业良性发展的保障,应体现本行业和本学科最核心的知识体系。

(2)以创新为目标,体现课程设置的前沿性

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还要反映本行业最新的发展动向,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3)以需求为导向,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

地方高校研究生继续深造读博的比例较低,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面临着就业问题。同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要满足社会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还要突出应用性,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课程设置的个体性

完善的课程体系应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现阶段,每个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然而,由于培养力量和培养资源的限制,供研究生所选择的课程数量有限,导致大多数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计划差异性很小,难以体现研究生在个体能力的差异。因此,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提供的丰富资源,应设置更能体现研究生个体需求的课程体系。

2.2.2 组建多方向的导师组

教育部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事实上,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强,该学科也亟需建立校内外导师制度。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典型的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在选择校内外导师时,更应兼具本学科对研究领域和方向的要求,组建多方向的导师组。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下,多方向联合的导师组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校内导师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前沿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而企业导师则应侧重指导学生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2.2.3 增强实践问题环节

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是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研究生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教育部专门发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更多的注重理论方法的训练,虽然培养方案中包含实践活动,但所占的比重很小且缺少有效的考核方式。

产学研合作平台为研究生的实践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研究生与学校科研团队以及企业员工一起工作,随时与科研人员及企业员工学习讨论,是最好的实践学习方式。在这种实践学习中,通过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难题,不但强化了理论知识,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质量评价体系的重构

2.3.1 强化培养过程的考核

从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学习、实践学习、论文撰写到最后答辩,坚持对每个环节进行考核。例如,在制定培养计划阶段,导师组要根据研究生的自身条件审核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课程的选择是否符合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需求;在课程学习阶段,除了考查研究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考查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2.3.2 实现研究成果考核的多样化

传统上,对研究生的考核主要以论文的发表和学位论文的评价为主,这种单一的以论文作为考核对象的方式不能够适应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抹杀了研究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此,在论文考核的基础上,需要发展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例,除了学术论文,还应重点考核硕士研究生在工程领域的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应用。对于研究生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应用型成果,可以引入企业和政府对这类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允许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人才各尽其能,更能体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3 地方特色高校硕士研究生产学研培养模式实现的保障

3.1 树立硕士研究生教育职能的新观念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学术性是人们对研究生最根深蒂固的认识。然而,随着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硕士研究生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已不再是学术研究的后备力量。特别的,对于地方高校,即使是学术型研究生也不再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随着企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职业性的创新型人才将更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高校要顺应社会需求,及时转变观念,树立硕士研究生教育职能的新观念,有利于在产学研模式下推行新的培养模式。

3.2 构建适应当前培养模式的管理制度

3.2.1 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

科研成果是高校考核和聘任教师的主要依据,并特别重视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为了产学研平台的良性发展,需要一部分教师转变角色,参与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因此,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应所有侧重,提高应用型成果在考核中的重要性。

3.2.2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得以改变。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允许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情况下,需要调整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多元化的课堂组织形式。

3.3 寻求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

3.3.1 提高地方特色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自主权

不同的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及产学研的合作形势有所不同,地方特色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应允许地方特色高校在入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以及人事制度等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性。

3.3.2 政府部门对产学研合作的大力支持

(1)行业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政策,创造和谐的产学研合作软环境;

(2)学校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努力改善产学研合作的硬件环境。

4 结语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产学研合作平台为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下,更有利于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创新人才。文章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质量评价等几个方面重构了地方特色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从观念转变、管理制度改革和政策支持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为地方特色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效方式。

[1]蒋学平.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吴时明,石正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当然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0,21(2):56.

[3]王革,张景书,杨胜良.对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26(1):13 -16.

[4]刘军跃,黄伟九,杨晓蕊,等.研究生教育与“产学研”培养模式的耦合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3(2):155-157.

[5]张新厂,钟珊珊.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57 -60.

[6]彭林军.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19(3):25 -28.

[7]杨杰,刘政,周克良.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教育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31(2):83 -85.

[8]蒋华伟,袁秀珍,李琳,等.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9(14):8 -12.

[9]戚志林,李文华,刘洪.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地方特色略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3 -155.

[10]段培永.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4):440 -443.

[11]谭风训,罗从伟,王琳,等.工程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1):130-132.

[12]马庆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2):69 -78.

[13]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以南华大学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65 -68.

猜你喜欢

管理科学产学研硕士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2015年《管理科学》总目录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理事会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