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市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2013-08-30杨忠学梁璟刘青舞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集约用地指标体系

杨忠学,梁璟,刘青舞

(1.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2.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31;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基建办公室,山东 青岛 266003)

0 引言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就需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提高集约利用程度。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是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基础,只有在充分分析评价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现状的条件下,才能制定合理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更好地指导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近年来,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学术界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工作开展越来越多,特别是针对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其中开发区土地的集约利用评价更是已经作为开发区土地利用日常管理的一项常规措施在全国展开,国土资源部定期公布全国341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排序结果,以指导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但是,对交通系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进行的相对较少,汤怀志对河南省高速公路集约用地评价及优化目标进行了解析,并构建了RIDS-LH模型对河南省公路用地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1];韩晓宇从人本经济视角下提出了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设计方案[2];刘歆等人从公路建设项目角度建立了包含质量、进度、费用、管理四个方面的公路建设项目跟踪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各个指标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如基于CPM(Critical Path Method)的进度评价指标计算方法[3],而在政府管理层面上操作实践基本没有。

公路用地作为用地大户,在交通系统建设用地中占很大比重。山东省作为公路建设大省,研究如何提高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管理水平十分紧迫和必要,而且对于完善交通系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管理水平对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转型而言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文章对山东省17市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进行了实践性评价排序,探索省内地市间公路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排序,为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管理提供参考基础。

1 评价单元类型的划分

评价采用统一指标体系可以使不同评价单元之间具有可比性,可以在全省范围内直接比较,而且省内不同地市间的类型区别相对较小。存在的差异主要是不同地市间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不同及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所以,对不同地市的评价应该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梯度差异。因此,在指标权重和标准值上应有所差异[4]。

地市类型的划分,主要考虑不同地市间的土地利用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区位条件差异等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参考《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鲁政办发[2005]27号)中城市类别划分结果,以及《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格标准》([2006]307号)中对山东省地市类型的划分作为参照,把全省地市分为三大类:Ⅰ类指青岛、烟台、威海3市;Ⅱ类指济南、淄博、潍坊、东营、日照、泰安、莱芜、济宁8市;Ⅲ类指德州、滨州、聊城、菏泽、临沂、枣庄6市。各地市类别划分结果和相应标准中类别、等别的对照如表1所示。

表1 山东省地市类型划分

2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指标权重

2.1 指标体系构建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但要坚持因地制宜,体现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性,还要体现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代表性、可行性和导向性,具备对土地利用的评价、解释功能。

王建武等人利用报酬递减规律、土地规模不经济、布局论等理论分析中国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三产占GDP的比重、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绿地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等几个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5]。公路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侧重于内部挖潜,考察公路用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卢毅等人针对公路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从微观层面上提出了包含用地量节约水平、功能及服务水平、效益水平3个准则层和11个要素层的评价指标体系[6]。韩晓宇等人建立了包含结构指数、功能指数、效益指数3个准则层、7个要素层的公路建设集约用地综合评价指数框架[7]。而从土地资源管理管理的角度而言,地市间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需要从更宏观的层面上对各地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评价。

通过咨询土地管理以及土地规划方面的相关专家学者,综合考虑评价指标数据可获得性、地市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和地市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对结构指数、功能指数、效益指数三个评价准则层分别选取如下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公路建设用地总量、公路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比例、公路单位当量里程占地面积、单位面积公路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农村人口人均基础路网用地与人均公路建设用地对比系数、二三产业产值与公路建设用地增长弹性指数、单位公路建设用地货运周转量、农村城镇化率等指标。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是综合评价的关键,其确定的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相结合,通过严谨的层次化、系统化操作将复杂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和数量化。通过测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递阶结构建立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对同一层次的指标采取的是两两比较的方法,通过构造矩阵,检查了矩阵的一致性;德尔菲法也就是专家咨询法,是指通过咨询有关专家学者进行推算综合分析研究预测对象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主要采取两轮征询,第一轮主要检验要素、指标体系与实际的符合情况,确定各指标权重值的变化范围;第二轮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根据总体意见的倾向对第一轮的评估意见进行修改,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权重。采用二者结合的方法,确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可以减少主观原因所造成的误差[8]。不同类型地市指标权重确定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山东省地市公路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

3 计算方法

3.1 单项指标分值计算方法

由于综合评价中涉及的各评价指标往往计量单位各不相同,原始数据无法直接对比,难以利用统一的评价模型进行综合指数的计算,需要针对数据特点采取不同的标准化方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文章把指标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以绝对数量体现的正相关指标,采用最大值指标标准化方式处理,即每地市的该单项规模跟最大规模相比,并乘以100得到该市该指标指数。如,公路建设用地总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i为某地市i指标分值;Bi为第i因素的指标值;Bmax为第i因素指标最大值。

(2)以绝对数量体现的负相关指标,通过最小规模标准化方式处理,即该指标的最小规模跟每地市的该单项指标规模相比,并乘以100得到该指标指数。如,公路单位当量里程占地面积。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Bmin为第i因素指标最小值。

(3)其他双向相关的指标,采用最大最小值法标准化。即某地市指标与该指标最小指标值的差与该指标值的最大值最小值之差的比值并乘以100得到该指标指数,如公路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比例。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具体的标准化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3.2 综合评价总分值计算

综合评价总分值是指各地市的所有指标标准化值与对应的权重值之积的总和。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为某地市评价的总评分值,用于评价集约利用程度差异;Wi为第i因素的权重值;Pi为第i因素的评分值。

表3 山东省地市公路用地集约利用指标标准化计算结果

4 评价结果

利用上述评价模型,对山东省各市2006—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并与对应的权重相乘,并对各地市指标权重乘积求和便得到各地市的公路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总得分,具体总分排序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山东省地市公路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总分排序

由比较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Ⅰ类地市中青岛的公路用地集约程度最好,其次是威海,而烟台则处于第8的位置,在全省处于中游;在Ⅱ类地市中济南、淄博、莱芜、东营、济宁五地市集约利用程度较好,分别处于全省排序3~7的位置,而日照、泰安则在烟台之后,处于10、11位,潍坊最差,处于第13位;在Ⅲ类地市中,枣庄市、菏泽公路用地集约情况相对较好,而临沂、聊城、德州、滨州四地市则处于全省倒数前四的位置,集约利用评价总分较低。

5 结语

文章参考相关学者提出的构建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对山东省市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可以看出山东省各地市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对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利用的能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在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管理中需要尽快构建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考核标准,根据各地集约利用水平效果与公路用地审批管理挂钩,通过强化社会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实现交通系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汤怀志.河南省高速公路集约用地评价与优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2]韩晓宇.基于人本经济视角的公路建设用地合理性评价理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

[3]刘歆,王洪礼,孙昭.公路建设跟踪评价指标体系[J].生产力研究,2007,21(15):64 -65.

[4]曲福田,姜海,欧名豪.江苏土地集约利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王建武,卢静,王忠.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难点及指标选择[J].中国土地,2013,32(2):30 -31.

[6]卢毅,卢正宇.公路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外公路,2009,29(5):287 -291.

[7]韩晓宇,吴群琪.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框架设计.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8(4):121 -126.

[8]张霞.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6(2):18 -21.

[9]李佳璇,张洪云.云南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及潜力分析[J].中国市场,2013,21(8):78-80.

[10]孙明达,高吉云.城市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24(2):38-141.

[11]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1.

[12]李娟娟,徐小明.基于SOM网络的江苏省城市现代化水平分类[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1):50-54.

猜你喜欢

集约用地指标体系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