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一家系报告

2013-08-29丁昊杨俊伟

微循环学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多囊肾证者血尿

丁昊 杨俊伟*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累及多个脏器并且存在多种并发症,包括背部和胁腹部疼痛、肾结石、囊肿出血、感染、高血压等[1]。大约30%~50%的ADPKD 患者并发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多为自发性,也可由肿瘤、剧烈运动或创伤后继发。约30%~50%的ADPKD 患者在其一生中会发生泌尿系感染(包括肾囊肿感染),其中女性更常见。ADPKD 患者如果出现囊内出血或感染,其中50%~70%会感到腰背部疼痛,可呈急性或慢性绞痛。临床诊断多囊肾,详尽的家族史调查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已明确诊断患者,虽然40岁前肾功能可相对正常,但需积极控制高血压,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血尿、泌尿系感染的发生,能有效保护肾功能,延缓肾功能恶化[2]。本文报告1例ADPKD 患者,其病情复杂,合并难以控制的肉眼血尿、反复肾脏囊肿感染,以及严重白细胞和血小板低下、贫血、低蛋白血症,并且已行血液透析。笔者对该患者进行了临床诊疗和家系分析,旨在为临床进一步研究ADPKD 发病规律和遗传特性提供资料。

1 病例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

患者50岁,女性,因反复腰酸、腹痛伴肉眼血尿4天入院。曾在20岁时发现“多囊肾”。家族史为典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血压10余年,药物控制在140/80mmHg。2007年因腰酸乏力于外院就诊,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肌酐水平达353.6μmol/L,以口服大黄、虫草制剂等保肾治疗。就诊前4天腰腹胀痛加重,合并持续性肉眼血尿,伴发热38.5℃。入院后查体,体温36.5℃,血压111/90mmHg,肾病面容,眼睑苍白,心率85次/min,未闻及异常心音,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2.7×109/L,血红蛋白57g/L,血小板计数46×109/L,C反应蛋白54mg/L;粪便常规结果:隐血(-);尿常规结果:尿蛋白(2+),亚硝酸盐(+),隐血(3+),尿白细胞(3+),白细胞计数27个/μl。生化检查结果:白蛋白31.90g/L,血尿素氮38.22mmol/L,血肌酐1290.10μmol/L,胱抑素C 11.03mg/L,甲状旁腺激素264.60pg/m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8s。尿培养结果:大肠埃希菌。肾脏超声提示双侧多囊肾,部分囊肿透声极差,伴絮状回声。CT 结果:双侧多囊肾,左肾多发结石,肝脏多发囊肿,脾大,盆腔少量积液,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MRI结果:双肾、肝脏多发囊肿,肾脏体积巨大,丧失正常组织结构,呈长T1、T2信号(图1)。

[本文图1见封4]

2 病例家系分析

病例1:为先证者(Ⅲ1),女性,50岁,因反复腰酸、腹痛伴肉眼血尿4天于本院治疗,20余年前体检诊断为多囊肾,8年前出现高血压,且逐年升高,平时口服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左右,2年前出现间断肉眼血尿,5年前初次发现肌酐达353.60μmol/mol,长期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大黄及虫草制剂等保肾治疗,彩超提示多囊肝、多囊肾、肾结石。此次入院病情较重,出现持续性肉眼血尿,肌酐达1290.10μmol/L,结合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囊肿出血、慢性肾脏病5期、囊肿感染、肾结石、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病例2:先证者之外祖母(Ⅰ1),据先证者回忆,其外祖母约53岁时因反复双下肢浮肿伴血尿去世,因当时医疗条件所限,未明确诊断,结合ADPKD 遗传特性及先证者外祖父体检未发现多囊肾,可以判断该家系致病基因来自患者外祖母。

病例3:先证者之母(Ⅱ1),曾超声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有高血压、血尿、肾功能不全病史10年左右,未系统治疗,未进行血液透析,51岁因尿毒症去世。

病例4:先证者之舅(Ⅱ2),曾超声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无高血压、血尿、肾功能不全病史,定期体检时,肾功能、血压均正常。

病例5:先证者之舅(Ⅱ5),曾超声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病史多年,无血尿史,未系统治疗,未进行血液透析,56岁因尿毒症去世。

病例6:先证者之舅(Ⅱ6),曾超声诊断为多囊肾,有高血压病史约12年,未系统治疗,无血尿史,未进行血液透析,53岁因尿毒症去世。

病例7:先证者之弟(Ⅲ2),现年45岁,有高血压病史20年,4年前曾发现血尿于本院就诊,超声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及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肌酐达300.00μmol/L。

病例8:先证者之表姐(Ⅲ14),具体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病史不详,但曾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47岁因血尿、尿毒症去世。

病例9:先证者之表姐(Ⅲ16),50岁,10年前超声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有高血压病史2年,无血尿史,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4年,近期于本院查肌酐350.00μmol/L,尿蛋白(-),尿隐血(-)。

病例10:先证者之表妹(Ⅲ17),46岁,10年前超声诊断为多囊肾,无高血压、血尿病史,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1年,近期于本院查肌酐153.60μmol/L,尿蛋白(2+),尿隐血(+)。

病例11:先证者之子(Ⅳ1),29岁,无高血压、血尿、肾功能不全病史,无任何不适,10余年未体检,此次在本院查超声提示双肾多发大小不等囊肿,血压、尿常规及肾功能正常,诊断为多囊肾。

该家系4代,共77人,其中11人患ADPKD,发病率为14.29%。11名患者中,男5例,女6例,男女发病机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名患者能提供完整病史,其中5例死亡,死因均为尿毒症,平均生存年龄52.00±2.97岁;合并肝囊肿7例,占患病人数的63.64%,发生高血压者7例,年龄40.00±7.35岁,占患病人数的63.64%;发生血尿者6例,占患病人数的54.55%;发生肾功能不全者9例,占患病人数的81.81%,年龄为42.80±2.23岁;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者6例,占54.55%,年龄为51.30±3.39岁;伴发肾结石1例;反复泌尿系感染1例。

对患者家系中具有高患病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发现Ⅲ3、Ⅲ4、Ⅲ5、Ⅲ6、Ⅲ13、Ⅲ15、Ⅲ18、Ⅲ19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多囊肾及多囊肝,年龄又均>30岁。基于超声诊断可靠性高[2],可据此基本确定该人群未患ADPKD,其子女也无患ADPKD 风险。Ⅳ2、Ⅳ3、Ⅳ4、Ⅳ5、Ⅳ6、Ⅳ7,超声检查也未发现多囊肾及多囊肿,但考虑到这些人年龄均<30岁,超声诊断存在一定的假阴性[2],因此建议该人群进一步行基因诊断,以保障预后以及优生优育[3,4]。筛查还发现先证者之子Ⅳ1为ADPKD 患者。见图2。

图2 先证者家族系谱图

3 小结

ADPKD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其发病特征为父母任何一方患病,子女可获得50%囊肿基因而发病,无病个体正常婚配,其子女不发病。家族中代代患病,男女患病机会均等。可见该家系符合ADPKD 遗传特性,根据先证者所供病史及死因推测,该家系致病基因可能来自其外祖母(Ⅰ1)。

ADPKD 的诊断主要根据家族遗传史、影像学检查和基因诊断。目前已经明确引起多囊肾病突变的基因有致病基因1(PKD1)和致病基因2(PKD2)。PKD1与PKD2基因致病患者间主要区别是后者所致疾病通常较轻。为探讨家系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否能够预测ADPKD 致病基因型,Barua等[5]研究了包括67个PKD1基因致病家族和23个PKD2基因致病家族共481名成员,结果表明至少有一名家庭成员在55岁前进入ESRD,高度提示该家系致病基因为PKD1(阳性预测值100%,敏感性72%);同时表明至少有一名家庭成员在70岁后进展为ESRD,提示该家系致病基因为PKD2(阳性预测值100%,敏感性72%)。因此,详细的家族史可能是疾病严重程度判断的重要信息。本文家系分析表明,该家系11名患者中5名发病者死亡,死亡原因均为尿毒症,平均生存年龄52.00±2.97岁;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占81.81%,年龄为42.80±2.23岁,进入ESRD 阶段的患者占54.55%,年龄为51.30±3.39岁,提示该家系致病基因可能为PKD1。值得注意的是,11名患者中有2名患者肾功能正常,其中先证者之子(Ⅳ1),现年29岁,平时无任何不适,此次因有患病风险进行超声筛查,首次发现双侧肾脏存在大小不等多个囊肿,考虑诊断为ADPKD,但由于患者年龄<30岁,肾功能尚处于代偿期,检查指标值尚属正常范围。对于这类患者,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使其维持良好生活习惯,并定期检查血压及肾功能[6,7]。而先证者之舅(Ⅱ2),虽已确诊为ADPKD,但无高血压、血尿,肾功能也正常,且已年届76岁。表明在同一家系中,ADPKD严重程度可能不同,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所以在收治ADPKD 患者时,首先需要对其家族史进行详细询问并绘制患者系谱图,尤其注意对患者家系中有高危患病风险人群进行筛查,以发现潜在患者。如能对ADPKD 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1 Torres VE,Harris PC.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the last 3years[J].Kidney Int,2009,76(2):149~168.

2 Ei Y,Obaji J,Dupuis A,et al.Unified criteria for ultra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ADPKD[J].J Am Soc Nephrol,2009,20(1):205~212.

3 Vouk K,Strmecki L,Stekrova J,et a1.PKDl and PKD2 mutations in Slovenian families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J].J BMC Med Genet,2006,23(7):6.

4 Bae Y,Kim H,Paik M,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to diagnose ADPKD[J].J Mol Cell Probes,2004,18(3):155~159.

5 Barua M,Cil O,Paterson AD,et al.Family history of renal disease severity predicts the mutated gene in ADPKD[J].J Am Soc Nephrol,2009,20(8):1833~1838.

6 Leuenroth SJ,Crews CM.Targeting cyst initiation in ADPKD[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2009,20(1):1~3.

7 Chang MY,Ong AC.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recent advances i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J].Nephron Physiol,2008,108(1):1~7.

猜你喜欢

多囊肾证者血尿
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
多囊肾可以手术切除吗
多囊肾和肾囊肿是一回事吗?
一个两次多囊肾胎儿孕育史家系的临床分析及遗传咨询
1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及其家系报道
血尿的梦魇 横纹肌溶解
1例AxB血型家系调查遗传方式及血清学特点分析
多囊肾病的进展与肾脏纤维化
祝您健康处方(10)血尿
血尿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