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战略地图的全面预算管理框架之构建

2013-08-19袁林松

企业导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预算管理

袁林松

【摘 要】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传统预算存在松弛、与战略脱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本文针对传统预算管理的弊端,主张导入战略地图理论,以重构预算管理模式。

【关键词】战略地图;预算管理;代理理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并实施全面预算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然而传统预算体系都缺乏战略相关性,且存在预算松弛现象。20世纪末,卡普兰和诺顿提出了战略地图理论,本文尝试把这一理论融入预算管理,以期改善预算管理模式。

一、现行预算管理的局限性

(1)预算缺少战略导向。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提出成功的战略并使之成为企业的实际行动,则是企业迈向成功的关键。一些企业的预算仅仅与年度利润目标相联系,重视短期业绩,而忽视长期发展,使短期的预算目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而且由于与战略脱节,员工无法正确理解预算,自然不能将自己的职责与战略相联系,无法认识自己的行为对实现企业战略的作用。(2)预算编制注重短期业绩目标。现行预算管理主要是借助于财务指标来规划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活动,并且将财务指标作为日常经营活动控制的主要依据和标准。由于预算指标局限于单一的财务指标,而且财务指标往往只能反映近期的经营成果,因而在实践中,预算管理事实上只是一种事后的考评工具,进而引发企业短期行为,抑制了企业对长期竞争优势的培育和维护。(3)预算管理存在松弛现象。根据代理理论,预算编制过程其实是上下级交换信息的过程,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原因,作为代理人的下级单位,更容易获得相关预算数据,因此做出的各种预测通常要比被代理人的上级更准确。但是,由于受利益驱动,下级通过会隐瞒真实的情况,压低预算指标,以期使预算更容易完成,从而使预算产生了“负激励”,即所谓的“预算松弛”现象。

二、战略地图理论

战略地图是由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于2004年1月在其出版的《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战略地图简单来说就是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目标——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与流程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为核心,通过分析这四个层面目标的相互关系而绘制的企业战略因果关系图。所以说,战略地图其实是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按照卡普兰和诺顿的说法,不能衡量的东西就无法管理,不能描述的东西同样也无法管理,解决衡量问题的工具就是平衡计分卡,解决描述问题的工具就是战略地图。显然,在他们看来,描述战略成为战略管理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战略地图把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通过因果关系链条串了起来,为人们正确理解战略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这一框架,战略地图清晰地说明了战略是如何将无形资产与价值创造流程联系起来的,内部流程是如何创造并传递客户价值主张以及满足客户价值主张带来的财务成果的。战略地图模板还为描述战略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清单。战略地图使企业的关键关系可视化,明晰了创造预期产出结果的因果联系,包括企业如何将人员积极性和资源(包括无形资产)转变成有形产出;让员工明了其工作和企业整个目标问的联系,使员工在追求企业战略目标下的协同工作成为可能。战略地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战略管理工具,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发挥着以下作用;第一,战略地图可以直观的描述企业的战略,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对企业的整个战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部门间更好地沟通与协调,从而发挥协同效应。第二,战略地图全面描述了财务指标背后的非财务驱动因素,使全面预算管理避免成为一种事后的考评工具。第三,战略地图可以使全面预算管理根据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因果关系,使得战略实施、预算指标的完成和业绩评价紧密挂钩,协调一致,克服预算松驰问题。第四,战略地图在一个评价体系中通过因果关系链,整合了财务和非财务的战略指标,同时通过非财务指标的三个维度(即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顾客),弥补了传统预算模式只关注财务指标的不足。第五,通过绘制战略图,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各个层面的平衡计分卡,然后通过与关键成功因素的联系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最后按照关键绩效指标制订预算方案,这种方法能够从理论上解决企业预算目标与战略脱节的问题。

三、战略地图的绘制

战略地图是从目标开始找出能够到达目标的路线的过程。在开始设计战略地图之前,首先必须清楚企业的使命即企业存在的原因,然后据此描绘企业愿景(发展方向),而战略是愿景的长期目标,是对企业外部环境所作出的反映。战略地图的标准模板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相对应,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方面,而且通过因果关系链将其串联了起来,并以图示的方式告诉企业员工:如何通过“学习与成长”构建企业“内部流程”,进而给“客户”带来价值客户角增值,即实现最终的“财务”结果,即阶段性战略目标。在构建战略地图时,首先应当从战略选择出发,反向沿着上述因果链,从财务结果目标开始,进行反向追溯,依次为“客户”目标、“内部流程”目标、最后到到“学习与成长”目标。具体而言,战略地图的生成需要以下四个步骤:(1)财务层面。企业对于财务增长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收入增长;二是资产利用效率的提高。前者主要是通过扩大销售产品和服务、巩固现存客户关系以增加价值;后者是通过降低直接或间接成本来削减企业成本和通过更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产来提高资产利用率。由于改进收入增长的行动通常比改善生产率的行动花费更长时间,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支持短期行动而非长期行动,因而财务要素必须有长期和短期两个维度,以求得战略的平衡。(2)客户层面。客户层面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持和增加顾客;第二,增加每个顾客的收入贡献;第三,减少每个顾客的成本,从而提高顾客的价值。(3)内部流程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即创造价值的流程。完整的内部流程战略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流程的提高:第一,通过供应、生产、分销向客户传递产品和服务的运营管理流程;第二,通过选择、获得、保持目标客户和增长客户业务的客户管理流程;第三,通过识别新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对研发进行管理,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将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的创新流程。(4)学习和成长层面。任何战略地图的基础都是学习和成长,它描述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及其在战略中的作用,即如何无形为有形。如果企业的无形资产占绝对比重,那么对它的战略制定和执行则需要清晰地说明无形资产的运用和协调,这也正是战略地图的目的所在,即如何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

四、基于战略地图的预算框架构建

(1)预算目标的确认。预算目标是全面预算编制的基础,也是预算期望达到的目的,结合战略地图的四个层面,预算目标应当包括财务预算目标和非财务预算目标两个方面。财务预算目标又可以细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非财务预算目标包括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三个层面的预算目标。客户层面的预算目标可再分解为产品或者服务预算目标、客户关系预算目标和品牌形象预算目标等;内部流程层面的预算目标可再分解为运营管理流程预算目标、客户管理层面预算目标和创新流程的预算目标;学习与成长层面的预算目标可再分解为人力资本的预算目标、固定资产预算目标等。(2)全面预算的内容。基于战略地图的四个层面,可以将预算的内容分为财务预算,经营预算(内部流程和客户预算)和学习和成长预算(人力资本预算、固定资产预算、企业文化建设预算等)。与传统全面预算编制方法不同的是,这里的全面预算的编制依据来自于平衡记分卡。

参 考 文 献

[1]祝莹.浅谈基于战略地图的预算编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5)

[2]张大同,杨丝.战略地图探讨——平衡计分卡的持续之路[J].总裁.2009(11)

猜你喜欢

预算管理
汽车项目预算执行管控方法探究
试论加强和完善企业预算管理问题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加强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高校预算定额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探析
食品行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