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分析
2013-08-15刘祯祯魏晓文
刘祯祯 魏晓文
摘 要:对大学生党员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党员整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比较理想,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如大学生党员自身示范作用不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度不高、没有达到深度的认同等问题,产生原因在于:社会转型和西方思潮的影响;大学生自身认同特点的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主流媒体缺乏广泛宣传和弘扬;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现状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87-02
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明确指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1]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我们最崇高的人生追求。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共产党员。”[2]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作为个体,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而作为党组织的一员,他们又是大学生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种身份的双重性,决定了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双重属性,那就是既要体现出大学生的属性,又要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他们应该具有更加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他们在广泛学生中可以起到旗帜标杆的模范带头作用。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他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因此,认清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有助于通过大学生党员清晰的把握整个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共产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作者以某重点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党员为调查对象,专业包括工、理、文,发放正式问卷,共450份,回收问卷440份,回收率为97.78%,有效问卷440份,有效率为97.78%。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整体上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非常好,例如:有64.66%的大学生党员认为一个社会应该具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96.23%的大学生党员认为有必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有53.73%的同学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了强烈的认同感,并且对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没有排斥。93.07%的同学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会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这说明,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程度很高。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中间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您对当前中国人的价值观现状满意吗”的回答中,有46.52%的大学生党员表示不满意,这表明在中国人的价值观走向多元化的今天,多元化的价值观并没有得到像大学生党员这样青年人的认可,所以必须要提出一种主流的、核心的价值观来引领他们在这种局势下把握住自己的价值观走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我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看到校园有不文明情况时,您会如何处理?”71.71%的大学生党员不能做到上前制止,并没有发挥大学生党员应有的作用,也反映出这种认同只停留在对自己的约束上,并没有对其做到深度认同。
第三,在“您是通过哪种途径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题中,有58.37%的大学生党员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说明虽然大学生党员的认知渠道多样化,但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的获取,其主要渠道还是来源于课堂教学,所以加强课堂教学还是让大学生党员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最主要方式。但同时我们发现,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作为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党组织生活会,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我们所期待的作用,另外,作为当今获取信息最便捷海量的方式,网络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好,那么如何利用以上两种途径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第四,在对于更换工作、加班以及找工作时夸大简历等看法上,大学生党员往往把个人利益摆在了前面,60%以上的大学生党员在“敬业”、“诚信”等方面有明显“利己”倾向,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为认同这个层面很不理想。
第五,在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差异性比较上,从不同党龄的党员认同差异来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排序是1年党龄>4年党龄>2年党龄>3年党龄,且1年党龄的认同程度要远好于4年党龄大学生党员,4年党龄的认同程度要远好于2年党龄大学生党员。2、3年党龄之间无显著差异。从是否为学生干部的党员认同差异来看,有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党员高于没有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党员,且差异显著。
二、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和西方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导致包括大学生党员在内的很多人更加注重个人利益,“贪污腐败”“拜金主义”等现象的出现,也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冲击,也对当代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网络的出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党员从各种渠道接收到很多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而部分大学生党员面对这么多的信息,很难辨别出正确的、有价值的、能够指导自己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信息。这就使得大学生盲目跟从,很难自我反省。更使得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党员很难认同,这是客观原因之一。
2.大学生党员自身认同特点的影响
大学生党员比较了解和熟识贴近自己生活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对这些内容也容易认同。但是与个人利益和现实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价值观念就很冷漠。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出现明显利己倾向,例如不负责任的跳槽、虚假毕业简历等。另外,大学生党员认知认同、情感认同高,行动认同低的情况比较明显,例如,在平时生活中会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视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但是看到校园有不文明情况发生时,却不能上前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当今大学生党员突出的往往是他们“大学生”的身份,而没有突出“党员”的身份,社会责任感和旗帜意识不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多的是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上的理解,而需要进一步加强行为层面。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部分理论课教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授课很抽象,没有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时事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讲解,对有关内容总是一带而过,简单地照本宣科,没有对教学内容认真的梳理和提炼,也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们不感兴趣,以至消极应付,没有真正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实效。同时,部分教师把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吸收过程分离,看重“教”的灌输,看重知识的单向传授,而不是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无法做到授人以渔,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过程,忽视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这都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完善。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更没有充分地利用好第二课堂进行教学,没有充分鼓励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因此也无法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更无法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的体验和理解,就更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个人的价值观。
4.主流媒体缺乏广泛宣传和弘扬的影响
虽然,各高校的党委在相关网页都会发布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是大学生党员较少去浏览这些网页,相反,大学生党员却经常浏览贴吧、校内网、论坛等,这些网页很少看到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同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并没有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进行,也没有结合大学生的兴趣,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只有乏味的说教,缺乏其内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相关内容也无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党员的问题和困惑,使大学生党员在舆论宣传中受益较少,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把握不具体的重要原因。
5.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现状的影响
在校期间,作为再教育和培养的重要途径,党支部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在问卷中,大学生党员中有68.97%的人认为党员学生比普通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应该更有优势。而80.96%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建立起这种优势的途径主要应该是在党支部中进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但有61.09%的党支部偶尔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内容,对于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开展的实践类活动,有23.41%的党支部没有相关活动。另一方面,除入党考核阶段,缺乏对大学生党员合理有效的考核体系。没有从外在形成约束力,没能够促使大学生党员主动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并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观。
三、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整体上比较乐观,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的调查以及下一步更深入的研究是一个时代课题,还需要与党员自身的培养和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相结合,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