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
2013-08-15和学艳
和学艳
摘 要: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比较落后的地区,又是地域范围广阔的地区。现阶段,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西部民族地区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出发,对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进行定量分析并针对如何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如下:加大财政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适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收入;消费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11-02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逐步由消费品供给短缺转移为有效需求不足,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自从遭遇2009年的金融危机以来,在经济学中一直被看作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进出口中的两驾马车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消费问题已经成为经济领域中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方面,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却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些都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内已经有学者提出,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应该主要靠刺激国内市场的需求,启动内需最大的问题则在农村,而农村消费不旺,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太低,而且收入提高缓慢。收入作为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最主要因素,它对农民的消费需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及如何影响农民的消费需求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作了具体的研究。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主要是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云南、贵州、广西九个省、自治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1%,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居住着5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少数民族人口的72%。由于受历史、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加上西部民族地区自身发挥艰苦奋斗精神,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从1990年至2011年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了8.78倍,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即使是这样,2011年,人均纯收入位居第一位的内蒙古也仅为6641.6元,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3元。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仍然不足。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低,直接制约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第二,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制约农民整体消费水平的增长。近年来,少数农村富裕户的消费倾向偏低,而大部分低收入农户由于购买力不足,很难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即期消费。第三,农民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农村也不断推行新政策,加上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和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导致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民对收入增长预期缺乏足够的信心,从而使农民即期消费倾向低,储蓄倾向偏高。
西部民族地区地处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分析
(一)经济理论陈述
经济学原理指出,总消费的增加同总投资的增加一样,可以带来总产出倍数的增加。但在剩余经济时代,总消费的增加更带有根本性。因为消费增加,可以实现更多的产值;而投资增加直接引起的是更多的产出,在消费不增加时,这些增加的产出无法实现其价值。据统计出口增长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在1%左右,其余6%~7%都是依靠国内需求,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制造出产品以供居民消费。因此,占GDP份额60%以上的消费是GDP增长的源泉。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进出口”中,最根本的还是消费,国内的消费需求日益成为比投资和出口更为重要的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现阶段,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市场供给、消费欲望、消费观念、消费环境等。但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消费理论,总消费数量主要取决于总收入数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指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当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增长到一定的水平后,消费会慢慢减少即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二)建立模型
1.变量的选取
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在诸多因素中,有些不易观测,很难得到具体的数据从而不能进行量化的分析,如消费环境、消费观念等,而有些因素又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选取这些变量也不能很明确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关系,如市场供给等。在本文中,选取了九个省区人均纯收入与前一期的人均消费作为解释变量,因为收入决定着消费,所以选择人均纯收入作为解释变量是恰当的。另外,居民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惯性,也就是说,居民当前的消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一年已经实现的消费支出的影响。因此,模型中再引入前一期居民人均消费作为解释变量。由于人均居民消费滞后一期,估计区间为1998-2011年。
2.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的建立和样本数据的收集
Y=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当期人均消费支出(元)
X1=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X2=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前一期人均消费支出(元)
X1、X2作为解释变量,Y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0+■+■1X1i+■2X2i+■kXki+μu
建立模型为■= ■0+ ■1X1+■2X2+μ
3.参数估计
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OLS多元线性回归,输出结果如表2:
根据表中数据,模型估计结果为:
Y=0.698798X1+0.214431X2-106.1936
(0.163615) (0.238468) (50.00430)
T统计量:(4.270977) (0.899205) (-2.123690)
R2=0.996968
R=0.996416 F=1808.216 DW=1.081260
4.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结果可知,β1为0.698798,符合经济理论中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1之间的绝对收入假说,表明在1998-2011年间,人均纯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698798个单位。所以,增加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对促进消费具有积极的作用。
(2)统计检验
从结果表中可以看出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96416,说明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合优度;自由度=N-K=14-2-1=11,在显著性水平为0.1的条件下,查得t分布表中的临界值为t0.05(11)=1.796,模型提供的X2统计量小于临界值。解释变量X1、X2系数符号与预计结果相符,F>Fa/2(k,n-k-1)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
三、政策建议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长期以来,收入制约着居民消费的增长。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必先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解决好农民的增收问题。反观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消费市场萎靡不振的根源就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而近年来伴随经济增长农村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也逐渐影响着农村消费市场的稳定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只是收入有限。如果能适当增加收入,必能引起消费的增加。所以,要促进消费就要增加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广大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消费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源泉,并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解决西部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应从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财政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
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加,国家应该有意识地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用于民生工程的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居民对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考虑,农村普遍存在着制度的缺失。社会保障不健全、看病难、养老等难题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减少了农民的预期收入,最终抑制了农民消费的增长。有效且健全的社保制度能很好地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民的预期收益,最终促进消费。
(三)继续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西部比起东部和中部是落后地区,西部地区要实现发展,“等、靠、要”是不行的,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要发挥西部民族地区自身的优势。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四)适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当前,由于人多地少的限制,再加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普遍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不仅造成劳动力资源的闲置,而且还影响产出。鉴于此,国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一方面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使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山.有关三农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1).
[2]吕滨.中国农民增收问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3]王为农.杨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制约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9).
[4]王建增.我国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J].特区经济,2011,(5).
[5]张志坷,任行伟.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均衡关系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