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物流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初探
2013-08-15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当前,海峡两岸直接“三通”,两岸经贸关系更为密切,物流业成为两岸经贸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设海峡西岸物流中心”,赋予福建省发展闽台物流业的先行先试政策。但是,从福建物流业发展的现状看,人才是当前制约福建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物流人力资源研究,着力两岸物流人才协同开发是加强两岸物流合作,促进两岸物流业共同发展的持久推力。
一、两岸物流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近年福建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人才严重短缺。据2006年保守统计全省物流人才缺口约为2万多人。从物流从业人员情况看,省内物流企业现有人员多是原仓储、运输等传统行业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整体素质偏低,现代物流人才匮乏。全省物流企业对具有专业水平的物流管理人员,特别是复合型中高级人才的急迫需求,已成为福建物流发展劣势最为突出的问题。
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院校培养和社会培训两个途径。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情况分析,现有的物流人才专业水平较低,整个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截止2008年福建省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及独立学院有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大学、仰恩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等九所,[1]加上自主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全省开设物流专业的各类院校约有15所左右,每年合计招生约2000人。应该看到,福建省高校从2004年至2007年从无到有设立物流管理专业,并呈快速发展趋势,毕业生人数增长加速,从数量上一定程度缓解了物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与全省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深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从人才培养层次看,当前福建物流管理人才多集中在本专科层次,专科(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研究生层次只有福州大学开办物流管理方向硕士和博士培养点,高层次物流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物流高层次人才培养严重不足。从人才培养结构看,物流人才培养未能形成良性“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即没有形成合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物流人才由下往上逐级分布结构,以适应省内物流发展急需大量初级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相当数量且综合素质强的中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从专业体系建设看,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内九所院校开设的都是物流管理专业,很少开设物流工程等其他系列专业。主要原因在于,物流工程专业开设的难度比较大,对硬件设施、师资要求、实训条件多有限制,只有一些有实力的工科院校才能开办。一般综合院校、财经类院校只能开办对师资和设施要求相对低些的物流管理专业。从而造成全省物流专业呈现低端水平,重复设置。从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分析,大多数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教学计划大同小异,师资、设施、实训、课程体系不全,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物流专业学生重理论、轻操作的趋向非常明显,一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践能力较弱,不适应企业对物流人才使用的实际需求。加上物流人才成长周期较长,按照业界惯例,生手要熟,大学毕业后至少还需要3年的时间,如果一个专业人才要成长为物流高层管理人员则需要二十年时间,客观上加剧了物流人力资源,特别是复合型物流人才的紧缺。
从物流人才的社会培训看。2005年福建省开始每年两次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的试点工作,但每次通过各级认证取得资格证书的人数相当有限。同时,由于利益驱动,多方博弈,职业资格认证市场发展并不规范。由于发证机构不同,我国存在的物流职业证书有十几种。目前流行的认证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物流师证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物流师证书,国资委商业技能鉴定和饮食服务发展中心颁发的国际物流师证书等。此外,还有英国皇家物流职业认证等所谓“国际认证”及地方性认证。资格培训市场混乱,严重影响了物流人才培训工作的发展,制约了物流人力资源整体提高和开发。
与此相对,海峡东岸的台湾物流业发展较早,物流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十分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物流业人才荟萃。台湾许多大学都开设了物流专业及与物流相关的课程,如中央大学、台湾大学、成功大学、交通大学、东吴大学、海洋大学、逢甲大学、中华大学、长荣管理学院等。各高校物流课程除提供学术理论教育外,十分重视开展项目研究或与产业界技术合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培育物流所需人才。同时,为弥补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的偏重理论,且学习时程较长的缺点,政府单位鼓励以短期、集中、兼顾实务的方式推动物流人才的培训。台湾“经济部”商业司在推动物流技术发展、整合与应用的计划中,每年均有编列物流人才培训工作项目,以开设培训班方式进行物流人才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级人员需求开设,其中对基层人员主要培养物流作业管理及规划能力,并提升其对物流产业的认识;对中高层人员则重点学习物流经营策略观念,加强其全球运筹与国际物流认识与实务。如受“经济部”商业司委托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机械所负责举办的“物流技术管理师班”,因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迫切,每年度皆超出预期培训人次,仅1983年至1990年共培训2214人次。民间行业协会如台湾物流协会在人才培养上也发挥重要作用,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物流培训,其经验、教材、师资、培训方式都比较先进。该物流协会自1997年“物流技术整合工程师班”创办至2005年12月,超过200家以上企业派员参加,总计培训约1000位学员,参加培训的有基层干部与中高层主管。此外,台湾还引入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The Chartered Instituteof Logistics and Transpot)的国际运筹认证系统,开展第一级物流基层管理人员认证,第二级物流部门经理认证和第三级物流营运经理认证课程,促进和加强台湾物流人才具备全球观及整合、决策能力。。时至今日,台湾物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积聚了大量的现代物流业高级人才,在物流人才的培养及储备上大大领先于大陆。
综合分析,台湾物流人才与福建物流人才相比,数量上相对多,质量上相对高。但从当前闽台两岸物流人力资源现状看,台湾由于地狭人少,物流企业多属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不足,岛内人力成本高,人才结构表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球”形,初级劳动力和高级人才短缺、中间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过剩,操作型的人才特别优秀;而福建背靠大陆腹地,人口多,物流企业起步晚,教育培训水平较低,缺乏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物流人才状况则呈现“细口长项瓶”形的结构。因此,两岸物流业人才结构共同面临着高级人才缺乏,国际化物流人才相对不足,中低级人才互补,双方特点各异,各有所长的人力资源现状,在物流人才开发培养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二、两岸物流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基础与条件
(一)两岸政治经济互信往来成为人才协同开发的前提
近年,两岸政治互信,经济往来频繁,出现两岸和平良好局面。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四项协议。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及直接通邮正式启动,两岸同胞期望已久的“大三通”变成了现实。国务院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也为两岸加强经济文化往来提供平台和合作基础。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签署,进一步加深两岸经济合作紧密度。截至2010年2月,台胞来闽1053万人次,其中约五分之一从事专业交流;福建组织各类人才赴台开展专业交流5364批次、49577人次。[2]这些都为两岸合作开发物流人才奠定基础与提供合作前提。
(二)闽台 “五缘”相通形成协同开发的人文基础
福建省与台湾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因此为台商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历来是两岸经贸合作和交流交往的重要地区。这种一脉相承的血缘、人文关系,为闽台物流人才协同开发提供了天然的纽带和桥梁。通过闽台开展物流人才合作,进一步把福建对台的区位、血缘、人文优势转换为物流业合作优势,使福建迅速成为东南物流中心,与对台物流中转站。
(三)两岸物流业的互补性成为人才合作的内生动力
闽台物流业存在很大的互补性。福建省物流产业已有一定规模,但因发展较晚,现代物流观念还没有效推广,物流水平与当今其他国家先进的物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突出表现为,物流企业散、乱、小、多元格局,专业化程度不够,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步伐落后,资源浪费造成物流投入成本高。台湾物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在经营理念、技术、管理与人才等各方面均领先于福建。同时,由于近年岛内物流资源紧张,物流业风险增加,岛内物流企业纷纷寻求新的发展途径,抢滩大陆物流市场,与福建物流业有着很大的互补性。因此,闽台物流合作能带来双赢的利益,进一步促进闽台经济扩大往来,推动福建与台湾经济共同发展。
(四)建设东南沿海现代物流中心,形成人才协同开发的契机
根据《2009—2015年福建省交通物流发展专项规划(试行)》,福建正大力发展物流业,将从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发展和物流市场需求四个方面出发,重点建设“一二一工程”,即构建一个交通物流支撑体系,建设交通物流基础、物流信息两大平台,培养一批交通物流龙头企业,实现到2015年初步建成我国东南沿海的现代物流中心目标。福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东南物流中心的举措,急需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支撑,也为两岸协同开发物流人才提供了契机。
三、两岸物流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策略
两岸物流业加强合作、持续发展的关键都在于人才,双方应抓住两岸关系新形势,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培养现代物流人才,推动物流人才合作培养先行先试,为两岸物流业协同发展提供智力与人力支持。
(一)构建与完善适应两岸物流业发展需要的物流学科体系
虽然福建省许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由于刚起步不久,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大多自行筹划,缺乏统一指导,尚未形成面向企业用人需求,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物流教育体系,很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因此,培养人才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区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任务,构建和完善适应市场人才的学科体系。从人才培养层面,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硕士和博士生教育应重视理论研究与方法,主要培养对象为物流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企业高层物流管理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掌握物流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能解决现代物流产业中的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本科生教育注重专业素质、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并具有物流决策能力的中级物流管理人才;高职高专教育层次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从事物流实际作业的操作人员。福建省各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开拓视野,以“提高人才质量,振兴物流产业”为主线,积极落实教育部《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的工作计划》,立足两岸物流产业发展实情,结合自身办学资源状况,正确区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正确定位,及时调整,按需办学,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同时,加大对物流专业的投入,吸引资深的物流学科专家,建立健全物流学科体系,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培养方法,培养出适应两岸物流业市场需求的多类型、多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
(二)实现优势互补,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开展物流人才培养
一是建立两岸多层次现代物流人才合作培养机制,适应两岸对物流人才多样性需求。针对两岸物流人才不同需求,开展多层次联合办学,加快发展学历教育,形成“闽台物流教学联盟”。通过物流教学联盟,闽台高校联合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物流专业标准、合作物流课程建设、开展学术交流、建设实习基地,发挥两岸教育资源互补,建立物流人才两岸合作培养机制,逐步形成学历教育对接、学分互换、多层次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实现闽台两岸人才培养互补互利双赢关系,推动物流高等教育共同发展。尝试研究生采取“1+1”、本科学生采取“3+1”、专科学生采取“2+1”培养模式,两岸合作高校分别在学生毕业前一年选派学生进行交换学习、异校培养。引入台湾高校在闽设立物流专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培养本土物流高级人才,提升两岸物流产业人才水平。
二是开展两岸物流师资、教材、产学研培养合作。目前省内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原宏观经济学、机械工程学、管理科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总体水平不高,提高师资水平十分必要。要充分利用台湾物流教育领先的优势,加大省内物流教师赴台培训力度和邀请台湾物流顶尖教师和物流专家来闽讲学,加强交流学习,实现教育资源互补。建立闽台教育人才数据库,通过网络登录方式,招揽各类教师人才。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鉴于目前省内高校使用的物流教材,普遍存在同质化、理论化,不能适应物流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的现状。可组织两岸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两岸通用物流教学的基础教材,出版一些精品。与此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引进一些台湾优秀的教材,试用后,根据省内物流业发展实际需求,增加适用内容修改形成自己的教科书。
产学研结合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也是台湾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和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两岸开展物流人才协同培养必须重视进行这一方法的合作应用。应充分借鉴台湾重视实践性教学的经验与做法,联合建立物流教学实践基地和物流实验室,深入企业,加大物流教育实践力度,培养实用人才。同时,加强物流教学与科研结合,两岸高校建立物流联合研究中心,开展课题联合研究与攻关,鼓励企业赞助与加入物流科研课题研究,加大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渠道,以科研促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利用我省物流高速发展期建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时机,评审并确立省级物流示范基地与物流实验基地,与高校联合开发成为物流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基地,形成政、产、学、研想结合的良性循环,推进与加速物流人才培养周期。
(三)开放两岸人才交流限制,引进台湾物流人才
抓住近年台湾岛内经济不振使物流业发展空间受限,岛内物流管理人才外流的机遇,先行先试,出台引进台湾地区高层次人才来闽工作的政策,大胆地向台湾物流界招募英才,在福州、厦门等地每年定期举办闽台物流人才专题招聘会,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人才双向选择,双边互动。尽快实施在闽台湾物流人才职称评审试点工作,建立台湾人才引进快速通道,吸引台湾物流管理人才来海西求职就业,实现两岸物流人力资源优势互补。借鉴或引进及台湾或国外成熟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系统,相互承认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畅通用人资格认证通道。继续举办海峡物流论坛,开展两岸物流理论与实践研讨,扩大影响,加强两岸物流业互动与人才交流。在福、厦、漳、泉先行设立台湾人才服务中心,与台湾各人力资源集团联手,为台湾人才到大陆就业提供包括就业推荐、职称评定、台湾学历认证等系列服务促进大陆企业和台湾专才、大学毕业生“结缘”,进一步推动台湾人才“西进”大陆热潮。建立台湾人才居民待遇机制,政府在人才机制、福利待遇、合法权益、子女就学等方面要给以适当的政策倾斜,享受福建居民同等待遇,充分利用好引进的台湾物流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切实做到既能“引进来”,还能“留得住”,让他们充分发挥物流专长,为闽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贡献才智。
(四)积极发挥两岸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指导作用,促进物流人才合作培养
充分认识两岸经贸发展的趋势及物流合作的政治意义,把发展两岸物流人才合作纳入福建跨越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对各类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规模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现代物流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以指导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分阶段逐步推进实施。
针对两岸物流业发展现状、特点和两岸物流业合作的互补性,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有效指导与规划作用,促进闽台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两岸双方都要直接介入人力资源合作开发和优化配置的政策导向运作,建立有双方具有决策权部门组织的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委员会,推动与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区域性衔接与合作,率先建立官方指导机构和联络协调机制。对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法规政策、资源配置以及教育培训等进行协商,组织完成合作的具体规划和协调。研究制定两岸人才合作开发和培训计划,签署两岸人才交流协议,建立人才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健全双向交流机制,实现两岸人才交流常态化。
积极推动闽台物流行业协会和企业交流合作,积极发挥相关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政府可将一些职能转交给相关协会,让协会在物流标准化建设、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与知识普及、从业资格认证、行业企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针对现阶段物流教育培训从立法到机制、内容、标准、考试、使用等不规范现象,政府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及主管的行业协会应该加大协调力度,互通信息,及时清理不规范、劣质的资格证书,相关执法部门也应加大对物流职业培训的监督和查处力度,规范物流培训市场,净化物流培训的环境,营造用人的良好氛围。
[1]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
[2]许雪毅,林凯.福建打造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区域中心[EB/OL].(2010-09-09)[2010-09-09].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9/09/c_13487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