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二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3-08-15王士林
王士林
(厦门理工学院 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361024)
二十一世纪初,面料二次设计课程出现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课程中,它是迎合了设计市场和面料市场的发展需求而形成的。该课程一直深受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青睐,因为它提供给服装专业学生更多的创新渠道,增加了创新设计原动力。该课程的教材发展较快,十年间大概有二十几种教材出现,但多属于教学层面。理论研究方面,多是对面料二次设计方法与设计的关系等进行展开的,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但和市场需求出现了脱节。国内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其它课程间的关系,皆根据主观认识进行了相应调整。比如有的只讲二次设计的方法论,在面料二次设计中从传统到现代的方法非常多,很难讲解精深、全面,况且面料二次设计的方法具有可创造性;有的同服装材料学融合成一个课程,放在一起讲,出现混为一谈的现象,失去了本课程的独立性和课程间链条体系。因此,本文就本课程教学理念和以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本课程如何改革探索。
一 面料二次设计课程介绍
(一)课程概念
面料二次设计又叫面料再造,是指设计师根据设计的需要,对面料“一次设计”(肌理外观、图形图案、面料构造、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等)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属性改良、形态再生及破坏性设计的过程,使二次设计后的面料在物理属性、结构组成、视觉和触觉等方面发生改变,甚至是从量变到质变,从而产生适合设计理念的新材料。[1]它是拓展服装设计思路的重要方法,是学习好服装设计的重要基础。增加对面料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材质美观、手感舒适度、纹理、图案。理性——面料性能、功能、结构等。广义的面料再造还包括服装材料相关的辅料,及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各种服装用材料,可以包含一切能够转化为服装面料属性的物质改造。狭义的讲,面料再造是以面料变化为核心的面料二次有意识的创造。
(二)原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问题。目前,面料再设计课程一直选择在普通教室里上课,环境不具备面料再设计的情境,不具备面料多维性认识,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对多种材料进行接触、认识、分析,对新型材料,新工艺技术的认识。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传授知识型教学,教育的目标只是知识传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思维,自主学习。
2.实训课程教学环节弱。服装设计类课程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原有的课程教学只是停留在艺术创造性单方面的面料二次设计,并且没有脱离单一服装面料本质,创造力不够。缺少从面料的实用性角度,市场价值角度进行课程指导。更没有相关的市场面料改造项目导入到课程当中。
3.教材配备问题。大部分的面料再造教材多是对现代的面料改造手法简单讲解,并用大量的学生面料二次设计作品充实书籍,缺少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式解读,缺少与服装材料的情感设计传达,缺少传统与现代工艺技巧相结合方面的阐述,缺少对所列面料二次设计作品的应用性深解。另外,教材多是有限几所高校的校本教材基础上编写的,内容难免局限,缺少国际视角。
4.课程作品易出现偏执现象。面料二次设计课程很容易走入的一些误区,一定要引导好作品的方向。三大构成课程、图案设计与面料二次设计课程虽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但不可单一纯粹的做成其他课程作品形式,缺少对面料的二次设计概念上认识和对二次设计方法上的实验。另外,很多二次设计后的面料背面全部涂胶直接粘在纸板上,没办法感受到面料的弹性,柔软度等。还有些学生不进行缝制,而是用粘纸的双面胶临时性进行制作等等。缺少作品的长久性保管,制作简单随意,应在课程中严格杜绝。
二 面料二次设计课程改革目标
(一)转变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的目标只是知识传授,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动思维。走进体验实验室,实验室中创造好了实操氛围,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材料,亲手触摸各种材料,随处可以看到面料二次设计的作品、工艺详图解析及相关各种工具。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实践;走出校门把课程安排在服装材料市场上课,指导学生结合材料学知识调研和感受各种材料,讲解各种材料的功用。让学生在“做+体验”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二)优化课程结构
改良本课程内部的结构,充分考虑课程内部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比如,在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案例解析,平衡传统与现代手法在二次设计课程中的比重。注重面料的综合性特点,使内容综合化、材料综合化、手法综合化。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有选择性地灵活安排课程内容。把知识要点,所需掌握的领域讲给学生,让学生有选择空间和余地去学习各自感兴趣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创造出独特个性的二次设计作品。另外,也要协调课程外部结构,注重课程间的衔接性、交叉性。
(三)密切课程与产业对接
面料二次设计课程应与实际市场紧密结合。当今,许多国内外产品设计中,是以面料的二次设计为创新重点,突出其设计卖点的。许多服装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有意地丰富面料质感,增加面料层次,用多种改造手法使二次设计的面料更具个性、审美性和趣味性。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今面料市场的缺失,满足了当今社会寻求创意性的设计趋势及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并且使面料的二次设计成为极具市场发展前景的一项深加工产业。[2]因此,该课程的作品除了应在设计作品中有目标、有主题地实践运用外,更应该寻找相关实训面料企业,结合企业具体项目展开创意。课程和产业对接结合同时,设计创意方向也更有的放矢,对学生的评价也比较容易实现,并充分提升学生的市场实践能力。
三 面料二次设计课程改革内容
(一)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自由式比较散的局面,主要采用主题式项目化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有针对性的研究面料二次设计,并注重二次设计的实现过程。主题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寻找自身感兴趣的主题,主题需要跟自身成长、阅历、喜好相关,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风格;然后围绕主题研究面料的外观风格、题材风格和不同工艺产生的不同风格入手,分析并选择可能使用的材料、工具和工艺手法,进行有的放矢的面料实验;[3]学生需要完成十个面料主题实验样品,结合主题,选择其一进行服装效果图的绘制,并制作成作品;最后进行主题性作品摄影,摄影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主题的诠释能力,透过场景、道具的选择,拍摄时间、人物形象、妆容造型等一系列的初步实践,对主题诠释的更加立体。充分培养学生的体验观察能力和创作时的设计整体把控能力。这些教学环节中需要教师与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设计观念。
另外,相关项目可以导入到整体课程当中,转变老师的教学思维;可以与教师在研的项目进行结合,把项目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创新性和科研能力,提升学生水平和学校层次;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教学指导,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鼓舞学生的设计和产业对接;还可以与面料创意大赛项目进行结合,增加学生的阅历,了解时尚的前沿。
(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
使学生的学习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改变以往在普通专业教室上课的习惯,使走进情景实验室,实验室中创造好了实操氛围,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材料,亲手触摸各种材料,随处可以看到面料二次设计的作品、工艺详图解析及相关各种工具。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实践;走出校门把课程安排在服装和材料市场调研,指导学生结合材料学知识调研和感受各种材料和服装的关系,并讲解各种材料的功用。让学生在“做+体验+调研”中获取知识信息和技术能力。
在实践中指导学生主动从独特视角引发思考并进行大胆地尝试,尽可能多地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有效解决好学生的疑问,在交流中促进学生设计思维成长,培养学生形成富有个性化的风格。
(三)课程作品评价方式改革及评价标准
在课程作品评价中注重选题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点评相互结合的评价方式,构建评价标准提供给学生,以便自行对照评价,尽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方向、错误。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提高学生艺术设计鉴赏力和美学标准判断力。具体详细的“9+1评价标准”如下:
1.主题性:作品主题视角独特,符合自己个性要求,具有一定的感性或理性认识基础,主题诠释上富有趣味性,独创性。(10分)
2.技术性:传统刺绣技术、高温定型技术、激光技术、数字计算机技术、印花、染整等技术运用多样而合理,使用得当。(10分)
3.艺术性:符合艺术形式美学审美标准,具有独立的艺术作品特质,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10分)
4.创造性:作品表达手法新颖,构思独特,作品能够通过形象化的设计语言和创新的立意去诠释面料设计的主题。(10分)
5.工艺技巧性:对面料进行缝纫、嵌入、烧、撕、抽、磨、拧、揉等多种技巧的尝试,完美呈现面料二次设计的技巧性。(10分)
6.完成效果完整性:贴合主题要求,整体作品理念行云流水,富有连贯性,局部与整体具有对比与统一的形式美感。(10分)
7.结果可持续性:二次设计的面料作品作为艺术与科学的综合体,能够建立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面料作品能够利用再生材料完成,或是能够具有可再生的特性。(10分)
8.实用性:二次设计后的面料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价值,可以用于服装的整体或是局部装饰。(10分)
9.绘图的表现性:效果图的绘制表现生动,色彩配色合理,技法熟练。(10分)
10.以下因素将降低评分成绩:(1)尺寸过小或过大,缝纫制作工艺差,装裱粗糙,不按照作业规范完成的;(2)作品与其他同学面料相似,设计手法过多雷同;(3)明显是仿制网络或他人作品的。(10分)
四 协调课程间关系
(一)本课程与三大构成的关系
三大构成包括平构、色构、立构,是现代设计的基础,是相对纯粹的形式美学知识体系,是实现多门设计艺术学科的重要支撑。它为面料二次设计课程提供从平面到立体,从无色到有色再到多色丰富的设计理念。构成中形式美学丰富了面料二次设计课程的内涵;立体造型方法可以引入到面料二次设计方法中,构成方式、方法上进行课程间的跨界运用;构成材料上多样性会给面料二次设计课程更多的设计思维拓展和启示。总之,三大构成课程会带给面料二次设计创作的更多可能,在上大二学年时,能够回顾构成知识,从服装材料的视角和构成知识进行交叉构想,在温故而知新的同时,创造出“1+1>2”的增效效应。
(二)本课程与服装材料学课的关系
服装材料学与面料二次设计互为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服装材料学是面料二次设计的基础,面料二次设计是在服装材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面料二次设计概念中有较为清晰的陈述。面料二次设计只有在对面料一次设计中的物理、化学、织造结构,悬垂性等等了如指掌之后,才可能对面料具有感性和理性的体验认识,才可能对其不够完善和可能实现更多面料质感表情的外观进行二次设计。这样的设计才是有的放矢,也更具价值。就像三宅一生先生,他每次进行面料改造设计之初,首先,都会把面料放在工作室中悬挂着,迟迟不动手,一般都会挂上个把个月,这期间他一有空就会触摸下这个面料,直到非常熟悉了,像是老朋友了的时候,才会开始改造设计。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之前熟悉材料,对于面料二次设计创作尤为重要。
(三)本课程与设计课的关系
面料是服装设计的三大设计要素其中之一,面料二次设计无疑就是服装的“二次生命”。能更好地诠释服装设计的价值。丰富了设计语言,设计情感。服装设计中面料二次设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有的服装只是通过面料二次设计就能实现设计理念的完美表达。国内著名设计师张肇达先生就乐善此道,他的大部分设计作品的面料都是经过各种“千锤百炼”出来的。设计意味非常浓,运用的手法多样,层次丰富,很多时装作品,甚至就是独立的艺术作品。
两者课程在衔接关系上,应该着眼于以设计课为核心,当设计课进入到高级阶段,与创意性时装设计结合起来,才会更有教学效果。学生的设计理念才可以通过更丰富的渠道表现出来。
(四)本课程与服装色彩、图案的关系
面料、色彩、图案同是服装设计中的要素,它们在服装设计创作时必然存在协同性,面料有了色彩和图案,情感元素自然更加清晰,对设计理念的表现更为有利。它们三者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色彩与图案都有丰富的情感符号意义,这也是设计运用的重要语言。材料也同样具有丰富的情感语汇。比如大家熟悉的例外品牌服饰,其重要表达的并不在于色彩,而是材料所呈现出的材料原始魅力,欣赏这样的设计作品,就像经历了美妙的触觉体验。另外,它们在面料二次设计时会互相促进和制约。比如面料二次设计创作合理利用原有面料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是不错的选择;褶皱设计后,面料的色彩自然因为层叠改变原面料的色彩明度,也会影响原有图案的形状效果。因此,色彩与图案课程能够安排在面料二次设计之前,对于面料二次设计课程的丰富性更为重要。
五 结 语
面料二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迎合了市场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密切与产业项目对接,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着重分析了以往课程在理论上“纸上谈兵”,在设计实践作品上缺乏深度思考,缺少创意性和应用性相结合,与市场出现严重脱节的诟病。并结合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提出课程设计改革目标,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采取一定有效的方法路径。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与市场结合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探讨面料二次设计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协同培养,协调课程间的关系,才能形成“1+1>2”的增效效应。课程间的相互促进、互为影响,对课程前后的联系研究,有效衔接课程知识体系,有效深入前面课程的相关内容研究,有效促进与面料二次设计的课程间跨界结合式创新,有效形成完善的专业知识链条和设计理论体系,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1] 孙 荪.面料造型创意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7.
[2] 罗 琳.关于面料二次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2(22):274-275.
[3] 钱 欣.服装面料二次设计——服装面料风格化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