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赠送序文体研究
2013-08-15张海鸥
张海鸥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 510275)
赠送序是因送别而作的序,标题名称有送序、饯送序、赠序、别序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文学性和抒情性较强的应用文体,兴起于唐而盛行于宋。《文苑英华》卷七一八至卷七三四共收录唐代饯送赠别序344篇。宋代赠序创作蔚为大观,现存900多篇。
当代学者对赠序的研究很少,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唐代①综合考察赠序文体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谢新华、谢红军《赠序文简论》(《天中学刊》2000年第6期),张静《唐代序文研究述评》(《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舒仕斌《游宴序和赠序在唐代的发展轨迹及成因》(《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作家作品个案研究集中于韩愈的赠序,其成果主要有:胡守仁《论韩昌黎之赠序》(《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陈兰村《论韩愈赠序文的创新精神》(《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林琳、李丹《奇·气·巧·新——论韩愈赠序散文的艺术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8期),孟红军《韩愈赠序类散文艺术特征探微》(《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研究古代散文的专著中涉及赠序者主要有:郭预衡《中国散文史》,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杨秉祺《古代散文体裁浅论》,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张毅《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分册)》等。,关于宋代赠序的研究成果很少。本文以宋代赠序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文体源流和文体形态。
一、赠送序文体出现之前的离别赠言和离别诗序
赠序多属临别赠言。离别赠言是人类非常古老的传统。《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适周见老子: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①《孔子家语》亦载,后有“孔子曰:敬奉教”。见陈士珂辑:《孔子家语疏证》,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晏子春秋》载:
曾子将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赠人以轩,不若以言。吾请以言之,以轩乎?”曾子曰:“请以言。”晏子曰:“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良匠揉之,其圆中规,虽有槁暴,不复嬴矣,故君子慎隐揉。和氏之璧,井里之困也,良工修之,则为存国之宝,故君子慎所修。今夫兰本,三年而成,湛之苦酒,则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縻醢,而贾匹马矣。非兰本美也,所湛然也。愿子之必求所湛。婴闻之,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择居所以求士,求士所以辟患也。婴闻汩常移质,习俗移性,不可不慎也。”[1]
《说苑·杂言》载:
子路将行,辞于仲尼。曰:“赠汝以车乎?以言乎?”子路曰:“请以言!”仲尼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2]
以上几例是关于临别赠言的对话场景描述,其中包括赠言的内容。临别赠言之义,是对远行者的规劝嘱咐,即孙卿子所谓“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②(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上册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44页。。
秦汉以后有以诗歌赠别的记载,重在抒情而非叮嘱。比如易水歌为荆轲送行。又如《汉书·苏武传》载苏武临行,李陵置酒作歌送别。《古诗十九首》亦多与离别有关,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云: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3]
由于诗歌通常以抒情为主,所以往往前边加个简短的序来交代背景缘由。现存较早的赠别诗序见于曹植诗《赠白马王彪》、《离友》: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蕃,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4]294
乡人有夏侯威者,少有成人之风。余尚其为人,与之昵好。王师振旅,送余于魏邦,心有眷然,为之陨涕,乃作离友之诗。[4]54
之后送别诗序渐多,如潘尼《赠二李郎诗序》:
元康六年,尚书吏部郎汝南李光彦迁汲郡太守,都亭侯江夏李茂曾迁平阳太守。此二子皆弱冠知名,历职显要。旬月之间,继踵名郡,离俭剧之勤,就放旷之逸,枕鸣琴以俟远致,离别之际,各斐然赋诗。③(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傅中丞集、潘太常集》,信述堂,1879年版,第213页。
傅咸《赠何劭王济并序》:
朗陵公何敬祖,咸之从内兄,国子祭酒王武子,咸从姑之外孙也,并以明徳见重于世,咸亲之重之,情犹同生,义则师友。何公既登侍中,武子俄而亦作,二贤相得甚欢,咸亦庆之。然自恨闇劣,虽愿其缱绻而从之,末由历试无效,且有家艰,心存目替,赋诗申怀,以贻之云尔。④(南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62页。
陶潜多篇诗有简短的序,如《赠长沙公族祖》诗序:
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5]
以上所举送别诗前的序言,是赠序文的滥觞。
魏晋时代的宴游序也对赠序有影响。文人雅集,清谈宴饮,即席吟诵,往往推举一人作序以记之,著名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昭明文选》单独设“序”一目,录有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引裴子野《宋略》曰:
文帝元嘉十一年三月丙申,禊饮于乐游苑,且祖道江夏王义恭、衡阳王义季,有诏会者咸作诗,诏太子中庶子颜延年作序。⑤(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45页。
“祖道”即送行,又称“祖饯”⑥崔寔《四民月令》:“祖,道神也。黄帝之子,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这是一次皇家发起的宴游兼饯送活动,文帝不仅诏命“会者咸作诗”,而且诏命颜延年作序。颜序长达六百六十余字,写得十分用心。
与此篇同题收录的还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引《齐书》曰:
武帝永明九年三月三日幸芳林园,禊饮朝臣。敕王融为序。文藻富丽,当代称之。①(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47页。
二、赠送序文体形成于唐代
独立的赠送序出现于唐代。有学者认为魏晋之初就有独立成篇的赠送序,如傅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赠二李郎诗序》[6-7]。这是望文生义之误。前者是人物传记,题目或本无“赠”字。明代梅鼎祚编《西晋文纪》卷九题作《扶风马钧序》。后者是诗序(见上文所引)。
《古文辞类纂·序目》云:“唐初赠人,始以序名,作者亦众。”[8]7这个论断符合实际。初唐时期,王勃是作序最多、对序文体发育影响最大的人。今存《王子安集》(四库全书本)卷四至卷七收序43篇。其中文集序、诗集序4篇,时令序2篇,观览宴游序22篇,离别赠送序15篇。
观览宴游序和离别赠送序有个重要的相似点,就是参与者中如果有几位要作诗,就须请一人作序以说明事由。这个作序的人,当然应该是公认的才华卓越者。王勃现存22篇观览宴游序和15篇离别赠送序多数是因此而作,也就是说多数是诗前序。
王勃15篇离别赠送序的标题,有6篇“别……序”,3篇“饯……序”,6篇“送……序”。题目未标明“诗序”,但都是因诗而序。
考察当时其他名士文集中的同类文体,杨炯《盈川集》(四库全书本)卷三有10篇,题目多标明“……诗序”;卢照邻《卢升之集》卷六有3篇,题目都标明“……诗序”;骆宾王《骆丞集》(四库全书本)卷四有8篇,题目只有一例标明“诗序”,另7篇题目和王勃一样只标“……序”。
以上“四杰”的观览宴游序和离别赠送序多数都是雅集序,序文结束时都有与诗联接的标记,即引诗语,如: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人为四韵,用慰九秋云尔——《秋日饯尹大官往京序》
请勒四言,俱神五际——《秋夜送阎五还润洲序》
抒情于咏歌,各赋一言,俱成四韵——《秋日饯陆道士陈文林序》
同赋登蓟楼送崔子云尔——《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入都序》
执手何言,赋诗以赠——《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序》
人探一字,六韵成篇——《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各述所怀,不拘章韵——《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
这类观览宴游饯送诗序虽然联接着诗,但其内容和文体形态已经很接近后来独立的赠序文了。这种序虽然与诗事相关,但都是可以单独阅读和保存的篇章,这与个别诗篇之前的小序不同。所以人们在编纂别集或总集时,都将这些雅集诗序视为独立的文章编在序文一类。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赠送序文独立存传的事实。
然而在写作时就完全不与诗联结的独立赠送序,可能是在盛唐时期才出现的。《文苑英华》卷七一八至卷七三四收唐代饯送赠别序344篇。其中初唐之作都有引诗语。至盛唐孙逖(开元二年十九岁制举及第)《送李侍御之芳黔中掌选序》(全文90字)始无引诗语。其后陶翰10篇赠送序,有2篇无引诗语。其中《送孟大入蜀序》(全文146字)尤其值得注意,结尾云:
翰读古人文,见《长杨》《羽猎》《子虚》赋,壮哉!至广汉城西三千里,清江夤缘,两山如剑,中有微径,西入岷峨,□有奇幽,皆感子之兴矣。勉旃!故交不才,以文投赠。[9]
明确说“以文投赠”,既无饯宴,也无众人分韵作诗的意思。这应该是与诗无关的独立赠送序了。
其后李华(约715~774)赠送序全无引诗语,完全都是与诗无关的独立赠送序,只是临别赠言表示叮嘱期望之意。今存《李遐叔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一有赠送序9篇,依次是:《江州卧疾送李侍御序》、《送十三舅适越序》、《送薛九远游序》、《送房七西游梁宋序》、《送薄九自牧往义兴序》、《送张十五往吴中序》、《送观往吴中序》、《送何苌序》、《卧疾舟中相里范二侍御先行赠别序》。
其中篇幅最长的是《卧疾舟中……序》(514字)《文苑英华》饯送序类收李华八篇,唯此篇未收,不知何故),最短的是《送薄九……序》(92字)。与初唐“四杰”送别序以骈文为主不同,李华赠送序全用散文语体,全部没有饯宴诗会情节,只是交代事由,对行者赠言送别。
其《送十三舅适越序》云:
昔子路去鲁,告颜生曰:“何以赠我?”夫赠人以言,古之道也。[10]
显然是仿古人送别赠言之例。如《送薛九远游序》(161字):
士之舒羽毛,宣声调,不在高位,在有道。自王允、玄晏、左思,名盛当时,价压百代。薛都卿以夷澹养素,以文章导志,自浙右游湖左,一句一韵,遍于衣冠。江山为之鲜润,烟景以之明灭。其余情性所得,盖古人之俦欤!南阳有略兼有道之高,玄晏之道,论其措意,则王允、左思,岂其远乎!惠然访余,告以行迈。将棹溪吴越,濡札江峤,东南胜事,落尔胸中。况为诸侯上宾,知大夫之官族,古所贵,勉之哉!病叟李遐叔赠。[11]
与雅集作诗无关的离别赠送之序,在李华手里形成了。这比中唐韩、柳时代的文士们大量写作赠送序早半个世纪。
自李华之后,单纯的赠言序大量出现,当然引诗序仍然存在。引不引诗,要看现场参与者作不作诗。即便只是一对一的送别,也可能既序且诗。如果完全无诗,则单纯作序赠送之。
韩愈的赠送序名篇佳作最多,成为后世赠送序文创作的典范,因而最得历代文章家和评论家关注。明人吴讷云:“大抵序事之文,以次第其语、善叙事理为上。近世应用,惟赠送为盛。当须取法昌黎韩子诸作,庶为有得古人赠言之义,而无枉己徇人之失也。”[12]清代姚鼐认为赠送之序“至于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8]7曾国藩认为“古者以言相赠处。至六朝、唐人朋知分隔,为饯送诗,动累卷帙,于是别为序以冠其端。昌黎韩氏为此体尤繁。间或无诗而徒有序”①《易问斋之母寿诗序》(《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58页)。曾氏对韩愈赠序多不屑语,另有《书归震川文集后》亦云:“沿及六朝,饯别之诗,动累卷帙。于是有为之序者。昌黎韩氏为此体特繁,至或无诗而独有序;骈拇枝指,于义为已侈矣。”。林纾则曰:“唐世一有昌黎,以吞言咽理之文,施之于赠送序中,觉唐初诸贤,对之一皆无色。”[13]
这些评论关注韩愈赠送序的文体影响,固然有道理,但显然都忽略了李华赠送序的文体意义。
三、宋代赠送序的文体形态
宋代赠送序的文体形态承唐而来,没有大的改变,但也略有变化。韩愈的赠送序是宋人最为推崇的典范。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送王陶序》、《送梅圣俞归洛序》,王安石《送孙正之序》,曾巩《送赵宏序》,苏洵《送石昌言北使引》,张耒《送李端叔赴定州序》、《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等篇章,是宋代赠序较有代表性的篇章,受到后人较多的关注。
以下从制题、语体、篇幅和结构等方面分别考察。
(一)制题
赠送序的题目经历了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唐代赠送序未与宴集赋诗分离时,题目通常要交代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事由等,例如王勃《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遇饯霍使君序》、《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秋晩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张说《邺公园池饯韦侍郎神都留守序》,宋之问《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安平王宴别序》、《三月三日于灞水曲饯豫州杜长史别昆季序》、张九龄《集贤殿书院奉敕送学士张说上赐燕序》、贾至《送蒋十九丈奏事毕正拜殿中归淮南幕府序》等等。这种以题纪事的做法,有唐一代屡见不鲜。
盛唐以降,赠送序与宴集诗序渐渐分离,题目渐短渐趋定型,多为“送……序”、“别……序”、“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赠复州崔使君序》。或仅录人名,如韩愈《送孟东野序》、《送区册序》、《送高闲上人序》。元结《别韩方源序》、《别王佐卿序》、《别崔曼序》。
《文体明辨序说》“序”目辨题曰:“其题曰某序,曰序某;字或作序,或作叙,惟作者随意而命之,无异义也。至唐柳氏又有序略之名,则其题稍变,而其文益简矣。”[14]135宋代赠送序题目大致如唐,或稍有变化,如“送某引”、“送某一首”等。
序者叙也,二字通假。但唐序一般不用叙字,宋序或写作“叙”。如释契嵩《镡津集》中9篇赠序皆以“叙”名[15]。邹浩《道乡集》15篇赠送序文,4题“序”、11题“叙”字。四库全书本《东坡全集》卷三十四25篇序文有24题为“叙”。苏轼以“叙”名题,以避先人之讳。《东坡先生墓志铭》曰:“大父讳序。”[16]姚鼐云:“苏明允之考名序,故苏氏讳序,或曰引,或曰说。”[8]7
宋代赠序偶尔题作“引”。《说文》:“引,开弓也”。段注:“施弦于弓曰张。钩弦使满,以竟矢之长,亦曰张,是谓之引。凡延长之称,开导之称,皆引申于此。”[17]《文心雕龙·论说》有“铨文则与叙引共纪”、“序者次事,引者因胤辞”之说[18]。《文体明辨序说》专列“引”体曰:
按唐以前,文章未有名引者;汉班固虽作《典引》,然实为符命之文,如杂著命题,各用己意耳,非以引为文之一体也。唐以后始有此体(如柳宗元有《霹雳琴赞引》,今见赞类;刘禹锡有《送元暠南游诗引》之类,今不录。),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盖序之滥觞也。[14]136
宋序还有题为“送某一首”者。如尹洙《送浮图奉坚一首》、《送随县尉李康侯一首》、《送光化县尉连庠一首》、《送丘斋郎一首》,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等。此或仿《文选》目录“某文一首”之例。
宋代赠送序的题目还有少数不标示“序”、“叙”、“引”的。如张方平《赠崆峒先生杂言》,王令《交说送杜渐》,苏轼《太息送秦少章》、《日喻赠吴彦律》、《明正送于伋失官东归》,晁补之《勤说送甥李师蔺游学》,刘宰《刍言送王实斋守吴门》,陆九渊《赠陈晋卿》,杨简《邓文苑求言往中都》等,皆合“赠人以言”之义,但在文集或入杂著类。
(二)语体
宋代赠送序的语体承唐代李华、韩愈、柳宗元而来,主要以散体写作。但宋初受五代文风影响,赠送序也有以骈文为主的,如徐铉、杨亿等人的赠序以四六骈偶句式为主、骈散兼行。王禹偁认为“咸通以来,斯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19]。其《小畜集》、《小畜外集》共收赠送序30篇,多是骈散结合。如《送柴转运赴职序》:
我朝所任,道不在兹,何者?享国三十年,拓土万余里,六师不匮,百官其勤,赋敛有定期,用度有常数,水陆之便,舟车之宜,皆不可不督,示成功也。然则转轮之设,不独专其利,亦将求其义;不独富于国,亦将安于民矣。是故统临诸侯,考核群吏,刑罚不中,得以申明;利害相交,得以改作。民谣官谤,在我之升闻;岁沴天灾,自我之存体恤。实外官取则之地,而天子责成之府也。[20]
后来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写作,赠送序渐以散文为主。如苏轼《送张道士叙》:
古者赠人以言……与吾友心肺之识几三年矣,非同顷暂也。今乃别去……抑容有未至当勉乎?……身且老矣,家且穷矣,与物日忤,而取途且远矣。将明灭如草上之萤乎?浮沉如水中之鱼乎?陶者能圆而不能方,矢者能直而不能曲,将为陶乎?将为矢乎?山有蕨薇可羮也,野有麋鹿可脯也,一丝可衣也,一瓦可居也,诗书可乐也,父子兄弟妻孥可游衍也,将谢世路而适吾所自适乎?抑富贵声名以偷梦幻之快乎?行乎止乎?迟乎速乎?吾友其可教也,默默而已,非所望吾友也。[21]328
(三)篇幅和结构
赠序的篇幅“随言短长,应变作制”[22]。宋人好议论,往往洋洋洒洒,篇幅较长。如释智圆《送庶几序》1102字,宋祁《送杜偁罢举北归序》735字,曾巩《送丁琰序》766字,张耒《送李端叔赴定州序》921字,欧阳守道《送张季德序》1044字,皆长篇大论。不过通常的篇幅是四五百字左右。
南宋理学家尊古人“赠言”遗风,又创造出言简意赅的语录体。如陆九渊《赠刘季蒙》(64字):
明德在我何必他求?方士禅伯,真为大祟。无世俗之陷溺,无二祟之迷惑,所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浩然宇宙之间,其乐孰可量也。
壬子月日,蒙泉守陆某书赠刘季蒙。[23]
杨简《叶元吉请书》(29字):
皋陶曰:兢兢业业。孔子发愤忘食,为之不厌。又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24]
赠送序的基本内容是叙事和建言。宋代赠送序议论说理因素增多,往往先大发议论,最后才叙说临别赠言之意。首开此风者当推柳开。柳开为文远绍秦汉近师韩柳,其《河东先生集》卷十一、卷十二有赠送序文10篇,每篇四五百字左右,多以议论说理为主,风格雄辩锋利。如《送臧梦寿序》:
或曰:“君子有求乎?”曰:“有。于身不可也,于道可也。”……(以下就此展开议论至结尾)臧子于辽守也,将劝义以使革其心,将结信以使断其奸。道欲化于辽而来于晋,德乃施诸身而闻诸天下。待乎用者也,求之矣。君子也,有求矣。臧子之行也,然矣。何谓君子无求也哉![25]
柳开将赠送序文完全当作议论说教之文。每篇都用主要篇幅议论作人处世之道,几句话提及送别赠言之意。以下录其诸篇之开头结尾以见其篇章结构①下引柳开诸语均见《河东先生集》卷十一、卷十二。转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6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送陈昭华序》:王者不出,政刑弛焉……子往见诸君,为吾告之如是也。
《送李宪序》:世论韩文者,有爱之名,无诚用之实……李生所谓不得喜于众者,盖真好于韩文者也……李生勉矣哉!无以世为厚而己为薄。终为徒也。
《送程说序》:乐之中,琴为贵,君子多尚矣。古之时,声随己出,以舒其悲怨喜惧之心。……程子良于此者也,予得请之。今行将告别,予敢言之,以虑后有进于子者,慎无如吾讥之说者也。
《送高铣下第序》:命之短长悬于天,道之屈伸系乎时,德之尊卑由乎己,名之善恶存乎人。……勉乎哉,高生!天下嚣嚣,其谁知子?微我,则无此言以告于子矣。
《送姜涉序》:古有不得位而忧于国者,闻其名焉;今有不得位而忧于国者,见其人焉。姜侯诏贤良而未用,不得位者也……是姜侯不患负于国家,惟国家患报于姜侯也,何如哉?
《送马应昌序》:天下有道,则吾子出乎世,故名曰应昌,得乎名而已矣。其文近于古……子不死于兖之兵,是子之命也。幼孤其身,长能从师以儒其业,是子之行也。得其季字之若己,是子之孝也。出逢文明代,是子之时也。呜呼!有如是,将见子贵且富矣。苟能不以外物易今日之心,实我之徒也。子告行于我,故作序以送子。
《送任唐征序》:不苟于利者,为儒之良也。……则生之行也,何有于贫乎?
《送仲甫序》:仲甫请于予曰:“今将仕焉,求之得济乎?”将行,予谓之曰:今之仕者不及古之仕者,仕之实难也……汝欲仕乎?试往观焉而后动,知吾言之可否矣。
《送高铣赴举序》:柳子自谓得圣人之道……渤海高生,斯其贤者欤?上以得其人,下以得其时。吾将与汝永歌而同归吾之东郊,可无辞乎?
《宋史·文苑传》说“柳开、穆修志欲变古而力弗逮”。[26]然观其赠序,皆用流畅的散文语体,文笔古朴爽健,并非“力弗逮”者。柳开用序体作议论文,开宋代赠序散体议论之风。
宋人以赠送序畅谈义理,蔚成风气。如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全文508字):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27]
《古文关键》评“此篇文字象一个阶级,自下说上,一级进一级”。[28]84《崇古文诀》批曰“转折过换妙”[29]。苏轼谓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21]316
王安石赠序不多,《临川文集》仅收6篇②参见《临川文集》卷八十四。另有《同学一首别子固》入卷七十一杂著目。,亦以条分缕析、议论说理为胜。如《送陈升之序》(374字)先以三百余字议论良大夫之仁义,最后说陈升之正是这样的人,勉励他说:
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今去官于宿州,予不知复几何时乃一见之也。予知升之作而任大臣之事,固有时矣。煦煦然仁而已矣,孑孑然义而已矣。非予所以望于升之也。[30]
又如《送孙正之序》论君子当特立笃行,不为时风所惑。
曾巩《元丰类稿》录赠送序10篇,也尚议论。如《送江任序》论官吏异地迁调之弊:用中州之人任异域,以海外之人用于中州。层层剖析其弊端,完全是一篇议论文章。《唐宋八大家文钞》评曰:“古来未有此调,出子固所自为机轴。”[31]又如《送赵宏序》,因荆地潭山盗寇猖獗,守官剿治不力,朝廷将遣赵宏统兵前往协助镇弹。曾巩赠言力陈除匪之要在官而不在兵的道理,层次清晰细密。《古文关键》评曰:“文势曲折极有味,峻洁有力。”[28]182
苏轼赠送序也以议论为主。如《送人叙》(124字)全篇议论士人治学之道,批评“俗学”,提倡为学作文之正道:
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于俗学。俗学之患,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诵其师传造字之语,从俗之文,才数万言,其为士之业尽此矣。夫学以明礼,文以述志,思以通其学,气以达其文。古之人道其聪明,广其闻见,所以学也,正志完气,所以言也。王氏之学,正如脱椠,案其形模而出之,不待修饰而成器耳。求为桓璧彝器,其可乎?[21]325
南宋赠送序的篇制结构均学欧、苏等北宋名家,以议论为主。这是两宋赠送序的主要特点。
除了这个主要特点之外,宋代赠送序也有写人叙事比较细腻的篇章。比如秦观《送冯梓州序》[32](700余字),有叙事有描写有议论,将冯叔明的耿直刚正、范纯仁的忠信笃行、地方守吏的奸佞狡诈、执政者的阴险狠毒,刻划得清晰简明。又如他的《送钱秀才序》,也是叙述描写比较深刻感人之作。又如张耒《送李端叔赴定州序》亦属此类。
宋代赠送序还有文末以几句歌诗作结束语的。这种体例已见于李华《江州卧疾送李侍御序》:
……侍御忽告余行,余知悒焉轸心,岂纷累未涤,将悲亦有道。且以簪击茶瓯歌而饯之曰:江沉沉兮雨凄凄,洲渚没兮玄云低,伤别心兮闻鼓鼙。[33]
这里的几句诗歌不是一篇完整的诗篇。又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等作。宋人之作如尹洙《送路纶寺丞序》,文末录五、七言绝句各一首:
……既醉且泣,以诗继之:
感事并伤别,平时泪满巾。今朝郢楼上,更送北归人。
又:平生爱问江南事,喜见人从江上来。今日江头送归客,苇花深处祖筵开。[34]
其他附录歌诗的赠送序还有穆修《送李秀才归泉南序》,张舜民《送游珪长官序》,王禹偁《送王旦序》,张方平《送古卞北游序》、《送山人邢遁序》,蔡襄《送郭学士序》,真德秀《赠萧长夫序》,陈耆卿《送商义仲倅延平序》等等。
附诗的赠送序与“送某诗序”不同。前者以序为主,歌诗是正文的延伸部分,序文和歌诗是同一作者。后者以诗为主,序文只是叙说作诗之缘起,诗和序各自存传,分别归类编集。
[1]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2:347.
[2](汉)刘向.说苑校证[M].向宗鲁,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431.
[3](清)沈德潜.说诗晬语[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00.
[4](魏)曹植.曹植集校注[M].赵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晋)陶渊明.陶渊明集[M].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18.
[6]谢新华,谢红军.赠序文简论[J].天中学刊,2000(6):44-47.
[7]舒仕斌.游宴序和赠序在唐代的发展轨迹及成因[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39-42.
[8](清)姚鼐,(清)王先谦.正续古文辞类纂[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9]陶翰.送孟大入蜀序[G]//董诰.全唐文:卷334.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2011.
[10]李华.送十三舅适越序[G]//董诰.全唐文:卷315.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904.
[11]李华.送薛九远游序[G]//董诰.全唐文:卷315.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904.
[12](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M].于北山,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2.
[13]林纾.春觉斋论文[M].范先渊,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68.
[14](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5](北宋)契嵩.镡津集:卷十三[M].台北:明文书局,1981:141.
[16](北宋)苏轼.东坡乐府笺[M].(清)朱孝臧,编年.龙榆生,校笺.朱怀春,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
[17](汉)许慎.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40.
[18](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92.
[19](宋)王禹偁.小畜集(中):卷十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66-267.
[20](宋)王禹偁.送柴转运赴职序[G]//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8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7.
[21](北宋)苏轼.苏轼文集:卷十[G].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22](宋)柳开.应责[G]//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6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367.
[23](南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二十[G].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251.
[24]杨简.叶元吉请书[G]//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275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95.
[25](宋)柳开.送臧梦寿序[G]//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6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342-343.
[26](元)脱脱.宋史(卷439):第3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997.
[27](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631-632.
[28](南宋)吕祖谦.古文关键[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9](宋)楼昉.崇古文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50.
[30](北宋)王安石.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临川先生文集[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533.
[31]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南丰文钞·老泉文钞[G].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3931.
[32](宋)秦观.淮海集笺注(下册):卷39[M].徐培均,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278.
[33]李华.江州卧疾送李侍御序[G]//董诰.全唐文:卷315.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904.
[34]尹洙.送路纶寺丞序[G]//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28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