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诗序研究
2020-04-10张力丹
张力丹
【摘 要】中国自古就有为诗歌作序的传统,或诗人自己作序,或他人代为作序。唐宋时期,诗序发展繁荣,代表性的诗人有苏轼、黄庭坚等。黄庭坚的诗序作品数量多于同时期大部分诗人,质量也属上乘,可分为纪实类、品评类、感怀类三种类型。这些诗序既记录诗人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又反映出诗人的文学观点、创作理论,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值得学界予以关注研究。
【关键词】黄庭坚;诗序;以文为诗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206-02
诗序,位于诗题之后、诗文之前,句式灵活,长短不一,通常记录诗人写作背景、创作思想等内容。在中国古代一直有为诗作序的传统,或为自己的诗歌作序,或为他人的诗歌作序。由于相隔时代久远,散佚情况较多,现在我们往往不能难以明确辨认出哪些序是诗人本人所写,哪些是他人代写,而这又导致一系列其他问题:序中记载的内容是否真实?序中体现出的诗歌创作理论、思想是否是作者本人的想法?何人代为作序?代作者作序的目的何在?这些问题学界也一直争论不休。本文所研究的黄庭坚的诗序,指的是由黄庭坚本人写作而成的诗序(即自序),但由于现行版本不同,在诗序数量上差异颇大,如《全宋诗》中的《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在《山谷诗集注》中直接以序为题,又或者同为一首诗但诗题不同,这都是出版社在校勘时所依据的底本不同导致的,本文所依据的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山谷诗集注》一书,诸如以上诗序皆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现存最早的诗序可追溯至《毛诗序》,尤其是诗大序,其中的诗歌理论如“诗言志”等,对后世诗歌甚至整个文学史的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见诗序对诗的价值所在。但《毛诗序》乃是后人为《诗经》所作的序,至魏晋南北朝才真正出现明确的作者自序,比如三曹的诗歌中就有很多的自序。至唐宋时期,诗歌发展达到鼎盛,诗序也迎来蓬勃发展,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很大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宋诗》中仅北宋诗人就有多达两百位都有诗序作品。三十多年来,诗序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尤其是对唐代诗序的研究成果颇丰,对宋代诗序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如《北宋诗序研究》《南宋诗序研究》两篇文章,对宋代诗序发展概况、功用价值等问题进行讨论;《宋代乐府诗序研究》一文,对宋代诗序与乐府之间的文本关系进行讨论;《苏轼诗序研究》一文,非常注重对苏轼的个体研究以及苏轼“诗序互见”这一写作手法的功用等。但与唐代的诗序研究相比,无论是研究范围还是挖掘深度,宋代的诗序研究都存在明显差距,比如对宋代诗序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把宋代诗序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专门对黄庭坚的诗序进行的研究几乎为零,有待学者大力挖掘。
宋代诗序创作诗人众多,作品繁盛,究其原因,一是继承历史传统。自汉至唐,诗序一直伴随诗歌存在,尤其是唐代随着诗歌创作达到顶峰,诗序作品无论是艺术类型还是风格特色都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宋代诗人遵循诗序创作的传统将其继承下去。二是宽松的社会环境。北宋政治环境宽松,朝廷重文轻武,大量文人活跃于政坛、诗坛,拥有很高的地位,酬唱之风盛行,他们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学,在文人集会中互相次韵相和,故而许多诗序都记载了这些事件。三是师承苏轼。对于黄庭坚而言,他的诗文创作受苏轼的影响较大,而不论是诗还是诗序,苏轼都是创作大家,苏轼的“以文为诗”不仅在黄庭坚的诗中得到了继承与创新,而且在他的诗序中也得到展现。如在黄庭坚的《梦中和觞字韵》诗序中明确记载这首诗是梦中与苏轼交会得之。四是“以文为诗”的创作观念。北宋推行诗文革新运动,受“以文为诗”观念的影响,加上诗序写作形式自由,诗序创作议论、抒情成分增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能够将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过程、涉及的人物,甚至诗人的文学观点、创作理论全部表达出来,可以说诗序已经可以作为一篇独立的文章。虽然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黄庭坚坚持创作,建构出自己的创作风格,不落俗套。
黄庭坚的诗序数量众多,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三种类型:纪实类、品评类、感怀类。由于诗序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往往能同时涵盖以上两种或三种类型,所以本文所采取的是一种相对的分类方法。
第一,纪实类。指的是记录诗人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和其他人或事物的诗序作品。其中记录诗人写作缘由的詩序数量达到总诗序的一半,如《玉芝园》诗序记录的是黄庭坚再游玉芝园作和诗的事情;《借景亭》诗序记录的是黄庭坚在借景亭赏景;《舟子》诗序记录的是雇的佣人不堪劳苦离开,黄庭坚所发的感慨。除记录写作缘由外,还有记录名人轶事的诗序,如《陈留市隐》诗序记录的是陈留刀镊工隐士的故事;《四休居士诗》诗序记录的是太医孙君昉解释为何自称四休居士的故事。这一类诗序都重在纪实,叙述原委,不发议论,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第二,品评类。指的是对一些人或事物作出评价的诗序。如在《薄薄酒二章》诗序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赵明叔的评价“知足不辱,有马少游之余风”①,苏轼认为其“愤世疾邪”实在有些过了;在《濂溪诗》诗序中对周茂叔的评价是“短于取名,而惠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①此外,还有对诗歌创作作出评价的诗序,如《次韵杨明叔四首》诗序中诗人赞扬杨明叔的诗歌“格律词意,皆熏沐去其旧习”①,在《再次韵杨明叔》诗序中诗人认为诗歌创作应该“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杨明叔就是这样的诗人,而这也是黄庭坚所秉承的创作理念。诗人赞扬品德优秀的好友或先人,为他们正名并自勉,或勉励小辈潜心学习。
第三,感怀类。指的是诗人受到某种启发有感于心,或慨叹身世之作。如在《书舞阳西寺旧题处》诗序中:“新物代故物,如十指相为倚伏,抵掌而谈,缩手入袖,遂成前尘,造形乃悟,已非其会,矢贯其首,方且睨引弓者谁……浩浩七年,其间兴废成坏,所更多矣。自其究竟言之,谁废谁兴?谁成谁坏?非见无我,非我无见,故日无所见见。去言以观吾言,后当有知言者。”①七年间落第又登科,诗人重游故地见旧书,此时心境已大有不同,故发出此感慨。《题槐安阁》诗序:“夫据功名之会以娉婷一世,其与蚁丘亦有辨乎?虽然,陋蚁丘而仰泰山之崇崛,犹未离乎俗现也。”①诗人认为人生短短百年但求功成事遂、修持圆满,不必追慕虚浮的高官厚爵、荣华富贵。
诗序作为诗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解读诗歌、记录史实、阐释诗人文学观念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在解读诗歌方面,诗序为我们展示了诗人的创作缘由、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过程等内容。如结合相关资料以及诗序中介绍,我们可以得知《玉芝园》一诗是黄庭坚于崇宁三年三月重游玉芝园时次韵之作;《思贤》是“感杨文公遗事”故作此诗。诗序还能展现诗歌的格律押韵、思想主旨等情况。如通过诗序介绍,我们可以得知《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用吏部诗韵作”;《题竹石牧牛》一诗为戏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一事,如果此画今日尚存,那这首诗就是重要依据。尤其是《陈留市隐》这首诗,从诗序中可以得知,是黄庭坚听闻陈留隐者的故事后所创作的。除此以外,从诗序中我们还可以得知这个故事出自江端礼之口,陈无己也创作过同样题材的诗歌,即“陈无己为赋诗”,那么江端礼、陈无己又是从何处得知陈留隐者的故事?把这些放到一起去考察,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个更为全面的陈留隐者形象。
在记录史实方面,黄庭坚的诗序中还介绍了许多古代的名胜古迹、名人轶事,为现在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如通过《题也足轩》这首诗的诗序,我们可以得知简州景德寺的“也足轩”之渊源:“觉范道人种竹于所居之东轩,使君杨梦贶题其轩曰:‘也足',取古人所谓‘但有岁寒心,两三竿也足'者也,仍为之赋诗。”①此外,更知道黄庭坚此诗只是次韵相和之作,而和诗的内容、意指往往受到唱诗的影响。了解到这些之后,在解读文本时或许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通过《四休居士诗》一诗的诗序,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品德高尚的太医孙君昉;通过《濂溪诗》的诗序可以窥见周茂叔的风采;还有“杨明叔”“赵明叔”“莫公”等,这些景物或人物在历史上也许并不广为人知,如果没有黄庭坚的记载,那些意味隽永的亭轩、高风亮节的士人、斐然文采的诗句,今天的我们都无法知道。
在阐释诗人文学观念方面,黄庭坚的诗序展现出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写作特质。首先体现在诗序的篇幅上,黄庭坚的诗序篇幅远长于诗歌正文,如五言律诗《送莫郎致仕归湖州》,诗歌正文共40字,而诗序有262字;七言律诗《读曹公传》,诗歌正文共56字,而诗序有219字,这些诗序作品也都注重文辞的表达,行文结构精巧,可谓匠心独运。其次,诗序中议论的比重增加,近一半的诗序中都有议论成分,包括作诗应“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等;在《再和元礼春怀十首》诗序中,诗人提出作诗不必过分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对于宋代“以文为诗”的创作,传统学界往往将研究视角集中于诗歌正文,忽视诗序在这其中的作用。事实上,诗序与诗歌正文相辅相成,在“以文为诗”的创作观念的影响下,诗序已经成为理解诗歌的重要内容,成为诗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解读诗人“以文为诗”的创作观念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一点需要予以重视。
黄庭坚的诗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秉承“以文为诗”的创作传统,将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与诗歌正文形成有机统一体,还记载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这样的诗序创作影响后世,我们都知道,宋代诗人往往兼有词人的身份,诗序创作对词序乃至词的创作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也就是所谓的“以诗为词”。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诗序的存在会产生不利影响,如当诗序记载的内容过于详细,甚至诗人写作意旨都明确表达出来,这样虽然对解读诗歌思想主旨有利,但解读空间也被限制,难以发挥想象力,而诗歌的魅力就在于留给我们的无尽想象空间。当然,虽然有不利的方面,但诗序的价值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
①(宋)黄庭坚(宋)山谷诗集注[M].任渊,史容,史季溫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宋]黄庭坚.山谷诗注续补[M]. 陈永正,何泽棠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 孙英.北宋诗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兰芳方.南宋诗序研究[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