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区路径研究——基于专业设置视角

2013-08-15盛国军杨家珍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涉海半岛经济区

盛国军,杨家珍

(山东工商学院a.学院办公室;b.教务处,山东 烟台 264005)

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海洋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世界范围内悄然升起一场基于海洋资源开发的“蓝色革命”。各个国家尤其是沿海国家陆续将目光投向海洋经济,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研究开发投入和利用程度。在我国,国务院于1998年发表了关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的白皮书,明确提出了“积极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1]。此外,胡锦涛总书记于2009年4月在山东视察时也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久之后,国务院在2011年的国函1号文件中批复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规划在开局之年批准的第一个国家发展战略,不仅如此,它也是我国首次把海洋经济作为主题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半岛蓝色经济区不仅仅是一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质就是利用沿海优势,整合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核心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以高度发达的临港、涉海、海洋类产业为标志,以海洋资源科学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基于现有海洋产业平台,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现代海洋产业、海洋能源矿产业、海洋生物产业以及着力发展壮大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生态环保业等[2]。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海洋类科技人才、振兴海洋科教事业的神圣使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建立健全人才智力支持体系”的总体要求。因此,半岛区域内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的急需解决首要问题是如何发挥本区域内高校自身的办学优势,突出海洋特色,办有海洋特色的高校。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建设和发展涉海类专业;其次是如何通过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从而可以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这也是区域内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烟台市高等学校为例,对照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目标,阐述分析区域内高校在涉海类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学科专业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就加强涉海类专业建设的给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烟台市区域内高校专业现状

1.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高校和专业分布——以烟台地区为例

烟台地处半岛蓝色经济区前沿中心,是半岛蓝色经济区所属区域内七个主要城市之一,目前共有高校15所。其中本科类院校7所,独立学院1所,高职高专类院校7所。在七所本科类院校中,真正称得上综合类院校的只有烟台大学一所。其他基本上都是单科类院校,如山东工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烟台)、鲁东大学等。与烟台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相比,高等教育力量明显偏弱。单科类院校偏多,综合类院校偏少,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呈现单科强、综合弱的分布特征。从专业设置角度看,区域内7所本科院校共有本科专业108个(包括相近类似专业),专科专业29个,其中有一半以上主要是经管类和师范类专业,工科类专业偏少偏窄;而占到烟台市高校一半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专业设置主要是机械制造、电机电子类为主的应用型专业,专业面偏窄,与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发展海洋产业和烟台市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节能环保高端产业要求差距较远,这方面的专业设置在烟台市区域内高校中几乎是空白。

2.烟台市区域内高校涉海类专业分布

目前山东省高校中涉海类的相关专业本科层次的共设有26个,其中大类有六个,分别为海洋资源环境、船舶制造、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运输、港口海岸工程、海洋渔业,主要设置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鲁东大学以及山东交通学院等7所高校。仅仅中国海洋大学就占了将近一半,有12个涉海类专业。而位居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烟台,只有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和鲁东大学交通学院设置了涉海类专业,而且其相关涉海类专业也仅仅包含水上运输、水产养殖及船舶工程等几个传统专业。而其他如海洋经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地质等现代相关涉海类专业在烟台市这一区域中的高校内仍然没有涉及。

二、烟台市区域内高校当前涉海类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烟台市区域内共有15所高等院校,根据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参照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可以看出目前在烟台市这一区域内的高等院校关于涉海类专业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和不足:

首先,在高校定位、服务面向及专业规划等方面需要调整,并且关于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相关产业需要设置的涉海类专业群的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最近几年烟台市区域内的高等学校在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方面,其培养目标主要是服务半岛内高端制造业基地以及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机械工程类和电子机电类工科专业比较多,包含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等,而关于海洋产业的涉海类专业仅仅集中在以港口物流、水上运输、水产养殖等为主的传统产业,但涉及海洋高科技产业等相关的涉海类专业则寥寥无几。

其次,已有的专业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所需要的产业结构不匹配,在专业发展上呈现了一定程度的低质同构化趋势。区域内高校中师范类和经管类专业偏多,如7所本科院校中的6所都开设了经管大类相关专业,而且专业同质类重复严重,鲁东大学和烟台大学有三分之一的师范类相关专业相似或相近。而关于涉海类专业的设置却较单薄甚至仍为空白,特别是关于海洋高端产业的海洋装备制造专业、海洋能源专业、海洋生态专业、海洋生物专业、远洋渔业专业等出现的空白点较多,而且也只有烟台大学设置了唯一一个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

最后,学科专业群的整体结构不尽合理,涉海类专业学科单一,不仅布点少而且过于集中,没有形成相互协同和相互支撑的格局,不仅如此,其培养的人才层次结构也不尽合理。烟台市区域内高校涉海专业主要集中在烟台大学海洋学院,根据对烟台大学的调研,烟台大学相关涉海类专业只在海洋学院开设,而且基本是有什么条件才开设相应专业,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规划,从整体布局上看涉海类相关专业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学科专业之间关联度较低,相互渗透与交叉不够,距离建成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群还有较大差距。专业发展也不够平衡,新建涉海专业基础比较薄弱,专业改造与调整的任务还比较艰巨,缺少纵深、厚度,没有形成能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有机学科专业群。目前尚无省级及以上的涉海类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更没有相关涉海类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部分学科还没有清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学科专业优势不明显、整体水平不高。

三、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区,构建地方高校涉海类专业体系的建议

要大力发展海洋教育,尤其是海洋高等教育,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力争使海洋类相关人才资源的总量、素质、结构适应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健康有序发展。烟台地处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和前沿地带,具备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有发展临港产业基地的优势;四大海洋支柱产业突出;也具备发展海洋旅游、海洋经济和海洋生物产业的基础;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但为烟台区域内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且对区域内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突显区域内高校办学特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有力促进高等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1.政策引导,加快区域内涉海类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发展

为了更好地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服务,要加快相关院校增设涉海类专业的步伐,这需要与其他一系列有关要素做系统配套,而在配套过程中相关涉海类特色专业将得到发展。所以,要在调整与优化涉海类专业的过程中取得最大效益,关键是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级政府有必要加强对相关院校涉海类专业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倾斜政策,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可以考虑对区域内相关高校以及相关院校相关专业进行整合,提高相关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如1995年由湛江水产学院和湛江农专组建而成的湛江海洋大学,自学校诞生之日起,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已实现了“三大跨越”,目前已成为广东省8所重点发展大学之一。1998年,在浙江水产学院和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的浙江海洋学院,在组建后的五年时间里,学校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内涵不断提高;目前已成为我国大陆海洋类排名第三的综合类院校。而福建集美大学由厦门水产学院与集美航海学校等一些涉海类学科、专业合并而成,目前也已成为了福建省内一所著名大学[3]。针对烟台市区域内单科性院校偏多、综合类院校偏少的现状,有必要对相关院校与专业进行相应的整合,以提高相关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2.科学地组建涉海类学科专业群

高等教育从功能和类型两个方面不断细分从而导致不同高等院校的产生,无论是哪一所高校都无法涵盖高等教育的所有类型、所有层次以及所有的功能。因此,各个高校只能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关专业来满足部分社会需求,并以此来发展壮大自己。在烟台市区域的高校必须通过重点突破创建一批关于涉海类的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从而可以促进部分学校中有关涉海类专业的结构调整优化以及质量的提高。如山东工商学院发挥管理学科优势,在管理工程学院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着重解决涉海类造船业焊装生产线的开发、设计、制造中的相关课题。因此,首先以涉海类专业建设统领全局,制订并逐步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中长期规划,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其次根据涉海类学科专业大类组建涉海类学科专业群,这有利于提高高校涉海类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从而可以克服当今各个学科各个专业之间孤立发展的现象,进而可以满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最后可以把涉海类专业划分成水产类、航海类、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类、海洋工程类、信息类和海洋生物类等六大类学科专业群,并基于此,沿着“品牌特色专业—学科专业群—学科专业体系”这一新的模式构建科学专业体系,即把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作为龙头,并围绕相关学科专业进行学科专业群的组建,进一步在这些学科专业群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学科合理的专业体系[4]。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才能免于过于频繁地对学科专业的结构和专业的方向进行调整;新专业的设置也能依托已有的相关学科专业,对现有的办学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最终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

3.深化涉海类专业内涵

专业结构从规模、门类以及比例方面规划学校专业整体框架的构建及调整,而专业内涵则体现一个学科专业的特定内涵,它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其管理方式等方面对专业的教育质量提出了要求。两者是一个相互交织的整体。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可以大体反映学科专业调整的效果,而专业结构与专业内涵两者能否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质量的高低[5]。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内涵的深化。涉海类专业建设体现了鲜明的行业特色(特别是水产类与航海类专业),即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应按照涉海类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来安排课程,而且也要注重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关于课程内容方面,应当注意吸收当今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如山东工商学院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力促进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各专业开设系列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课程。为探索这方面的办学经验,学校决定首先在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本科专业第五学期和全校选修课中开设《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概论》课程,配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要求,真正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因此,烟台市区域内高校应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发展提升涉海类学科专业的内涵:首先是继续深化发展那些具有优势的传统的水产类学科专业,如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以及贮藏工程等,并充分发挥这些传统学科专业的优势,加大传统学科专业(如海洋渔业等)的建设力度;其次是拓展诸如海洋经济、海洋科学、海洋工程及生物工程(海洋生物方向)等海洋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最后是重点发展与海洋高端产业配套的学科专业,如重点发展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海洋经济等专业,争取在海洋教育、蓝色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软实力。

4.专业设置突出蓝色经济导向

山东省委省政府从全局角度和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即大力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开发海洋资源的科学性,培育具有优势的海洋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发区[6]。它为半岛区域内高校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海洋开发的热潮到来之际,如何开发和管理海洋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其中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成为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但必须要明确一点,绝不能再走“先开发,后治理”的陆地发展道路,否则人类将面临着难以想象的灾难,后果将难以预料。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统筹发展。基于适度开发和保护海洋环境角度,同时结合综合管理海洋的理念,在涉海类专业体系的设置中,开设部分海洋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课程,使专业的设置及其在建设的过程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并把“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看作是区域内高校培养人才的必备理念,使每个学生不仅真正的具有“一技之长”,而且时刻把保护海洋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开发海洋的基本理念[7]。作为蓝色经济区主要服务对象的烟台市区域内高校,要积极贯彻落实规划精神,更新观念,转变思想,科学规划,集成发展,蓝色经济为导向,瞄准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规划发展目标。如山东工商学院为深入贯彻“特色兴校”战略,进一步突出半岛经济研究特色,全面服务地方经济,于2009年6月份成立半岛经济研究院,配备了完整的行政机构和增设了专职科研人员,下设半岛城市群与产业发展、半岛区域经济评价与规划、半岛区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半岛区域社会发展等四个研究所。突出半岛经济区域特色,坚持学术研究与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原则,打造学校学术品牌,参与省情市情调研、政府政策论证和研究信息反馈的参事功能;承接地方企业委托项目研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服务功能;担当半岛经济研究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组织功能。在专业设置方面重点加强涉海类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占领制高点,巩固优势点,培育增长点,补足空白点,避免重复点,调整学科专业,优化专业布局。

[1] 潘爱珍,虞聪达.地方性海洋院校涉海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1):5-9.

[2] 徐幼文.涉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11-14.

[3] 邓尚贵,谢超,霍建聪.涉海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职业时空,2008,(5):35-39.

[4] 展翔天.国家“973计划”十年涉海项目立项分析与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2):41-43.

[5] 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与学科建设[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3):24-28.

[6] 曾宪文.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区构建高等学校涉海专业体系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7):32-36.

[7] 何真,林年冬,黄晋.优化海洋类学科专业结构,打造名牌专业[J].高等农业教育,2005,(1):17-20.

猜你喜欢

涉海半岛经济区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蛇口半岛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半岛骑遇”,5月阳澄湖半岛上演最欢乐骑行记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公元前500年前后意大利半岛的居民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涉海”成语的文化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