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湖南经验 构建沂蒙老区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2013-08-15王春武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沂蒙纲要老区

王春武,岳 杰

(1.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济南 250014;2.山东财经大学,济南 250014)

沂蒙革命老区,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为党和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在经济建设新时期,由于客观环境的条件限制,沂蒙老区成为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制订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彻底摆脱贫困,走向现代文明,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重大课题。通过对各地区不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湖南的经济基础和自然环境与沂蒙老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湖南模式对于沂蒙老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湖南发展环境与沂蒙老区发展环境的对比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政策相继推出率先发展沿海地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及西部大开发等多项政策。国家经济相继出现东部改革开放试点地区、西部老工业基地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热潮。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东部、西部地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国家又提出振兴中部的政策,我省沂蒙老区被划入享受中部的政策范围之内。如何抓住国家振兴中部政策机遇,充分挖掘沂蒙老区的特色和本地区经济、资源、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沂蒙老区经济的大发展,是摆在省委、省政府及临沂市委和市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从中部各个省份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发现湖南是国家中部政策的受益者中经济增速较快的典型案例。湖南与沂蒙老区在交通区位、自然环境、历史与人文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诸多的相似性与可比性。

湖南与沂蒙老区均属内陆地区,以山区为主,既不靠边,也不靠海,属于比较重要的交通枢纽。湖南省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084.9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1.22%;丘陵面积326.27万公顷,占 15.40%;岗地面积 293.8万公顷,占13.87%;平原面积277.9万公顷,占13.12%;水面135.33万公顷,占6.39%。湖南省河网密布,流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条,总长度9万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17条。湖南省天然水资源总量为中国南方9省之冠。临沂的地貌也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作为革命老区,同样有着比较有特色的山水资源,同时没有特别有特色的支柱性工业。

经济上,湖南与临沂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十一五”初(享受中部政策之前),湖南人均GDP为10426元,全国排名20位;而临沂目前在全省人均GDP倒数第七(第十位),二者大致都是居于总体后1/3的位置。“十一五”以来,湖南省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跃上万亿元新台阶,跻身全国十强,2010年达15902亿元,5年平均增长14%,是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一个时期。“十一五”期间,5年的时间,也是湖南享受中部政策以来的5年,湖南GDP在全国排名由15名到前10名,每年一个台阶,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综上所述,湖南省“十一五”以来平稳的增速以及湖南与临沂之间在自然环境、历史与人文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的诸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是我们选择湖南经验、研究并学习湖南经验的主要依据。

二、湖南经验与教训

(一)湖南经验

湖南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可以概括为,定位“四化两型”,重点突出“一化三基”,建设“四个湖南”。

1.“四化两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湖南名片”

“四化两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湖南名片”。“四化”包括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两型”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2007年党的十七大之后,湖南省委、省政府把目光投向“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之后,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6年湖南生产总值才7493亿,短短5年就翻了一番。特别是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验区后,湖南再次迎来了发展机遇。湖南的发展战略也从原来的“三化”增加“信息化”后变成了“四化”,并与国家的“两型社会”建设圆满结合,成为了湖南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1]。

2.“一化三基”——湖南在发展战略上的认识与实践

“一化”,就是新型工业化。“三基”,就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一化三基”是一个内在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三基”的动力,“三基”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物质保障。“三基”中,基础设施是条件,基础工作是保证,基础产业是主体,三者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推动湖南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湖南发展战略的实践体现在“一化三基”框架下的产业结构设计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金融、物流、会展、创意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并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共同发展。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构建多层次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健康休闲产业优势,增强其对周边省份的吸引力和辐射力[2]。

老人就是一个卓越的教师,他的话叩响了克里斯“隐学校”的大门,如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一样,让克里斯在四个月的荒原蜕变中获得了宽恕的力量,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成就了爱的涅槃,他帮助克里斯最终成为了自己的生命导师。

3.大力建设“四个湖南”

湖南分别拟定和发布了4个纲领性文件,即《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数字湖南建设纲要》《法治湖南建设纲要》。这4个纲要,分别规定了在4个领域的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措施,也将湖南省经济社会建设的基本纲领和具体措施上升到法治的层面,打造了四张卓有特色并栩栩如生的“湖南名片”。

(1)绿色湖南——最生动的吸引力。《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的基本思路:湖南以“一湖四水”(洞庭湖和湘江、资江、沅水、澧水)为重点,加强森林、水系、湿地,及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生态县(市)、生态示范区、生态文明村、生态居住小区的创建活动。落实节能、节水、环保产品的消费政策,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导群众自觉融入“两型”(引自《绿色湖南建设纲要》)。一方面,“两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是资源节约,落脚点是环境友好,其根本途径是发展“两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节能减排指标将继续成为“十二五”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各级财政及企事业单位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将继续增加。

(2)创新型湖南——最强劲的动力。《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中提出了创新型湖南的概念。该纲要通过分析湖南省的现实基础与发展需求,提出了创新型湖南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并组织实施9大创新工程作为建设重点。这9大工程主要涉及的领域是: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现代农业科技,现代服务业科技,民生科技,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县市区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体系与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为保障完成以上重点任务,强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以及社会管理和政府管理创新;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四是落实完善创新政策,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五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优化创新环境(引自《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整个纲要,总体上同样体现出体系完整全面、定位准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标准量化的特点。

(3)数字湖南——最可观的潜力。《数字湖南建设纲要》提出了数字湖南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设计了5个领域的建设任务和8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数字湖南5大建设任务包括: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经济领域信息化;大力推进政务领域信息化;大力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大发展。8方面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信息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创新;建立工作考核与项目管理制度;健全信息化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宣传培训和总结推广。总体上讲,《数字湖南建设纲要》任务具体明细,考核指标量化明确。

(4)法治湖南——最关键的软实力。《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最大的特点是可操作性较强,考查指标详细、具体。这有利于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与水平,同时也给国内其他省份和地区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范本。《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大致分为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控权,即推进程序法治,让权力在既定轨道公开、规范运行;二是重民,推进公众参与,让决策倾听民声、集中民智、符合民意;三是遵法,推进党的意志法律化,让党的主张化为公众自觉行动;四是起航,推进“法治品牌”,让后发赶超有了“加速器”。总体上,公众参与、党的思想法律化和程序控权成为《法治湖南建设纲要》三大特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湖南经验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在战略层面,布局合理,定位准确,重点突出;二是在战术层面,四大法规性文件的出台,使得战略措施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三是在执行层面,法规性文件对若干工作标准的数字性的规定,使得基层工作目标准确,效率明显。这样的总体框架的设计和具体措施的制定,值得我们在制定沂蒙老区战略规划时认真学习和借鉴。

(二)相关教训

“十一五”期间,湖南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数字化和法制化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却在环境保护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绿色湖南建设纲要》虽然在总体设计上令人耳目一新,显示出很强的前瞻性和可学习性,然而在时间进度上,却是颁布实施最晚的一个纲要。仅仅是慢了半拍,湖南名片中,“绿色湖南”便成为湖南发展战略的短板。从湖南浏阳市镉污染事件可以看出,湘江治污任重而道远。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数据表明,仅2007年湘江流域排放工业废水就有5.67亿吨,生活污水11.19亿吨(引自湖南国土资源厅网站);重金属汞、镉、铅、砷等排放量已经成为湘江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有专家提出,浏阳污染不同于老工业城市,其污染问题并不是历史遗留的,而是新近出现的。从近年来镉污染事故,能够看到,由于监管部门监管的缺失和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摇摆与权衡,造成了湘江治理的艰难。因此,根除污染还需要解决政府主要决策人的思路问题。节能与环保,保护生态、保护家园、保护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环境,绝不该是经济发达之后再去考虑的事情,而应该是“环保先行”。

三、沂蒙老区的经济发展构想

沂蒙老区与井冈山、延安地区并称为中国三大革命老区。革命老区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归根结底要制定适合自身实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独具特点的“临沂模式”。

回顾沂蒙老区的经济发展路径,我们发现,作为后发经济发展地区,沂蒙老区经历了由“内生型”发展模式向“外生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临沂市从依靠乡镇企业崛起和兰山区批发市场形成的“内生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依托开发区着重招商引资的“外生型”发展模式。通过前面介绍的湖南经验,我们发现沂蒙老区的区域发展与湖南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在制定沂蒙老区的发展规划时,需要借鉴和学习湖南的经验。

1.旅游立市,打造宜居城市

沂蒙老区历史自然独具特色,具有极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是临沂市的最大优势。打造临沂发展模式,首先要深度整合红字旅游资源,将沂蒙老区的红色名片推向全国。其次要加强城市的环境保护力度。通过水系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与修复、环境综合治理等“六大工程”进行水系生态建设。将沂、沭、祊、汶、蒙河等主干河流两岸建成特色鲜明的林业生态长廊、观光旅游长廊、高效林业长廊,推动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打造宜居城市。

2.文化建市

沂蒙精神是临沂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后发经济地区要强调“创业文化”。长期以来,在封闭、落后的环境下,生活资源匮乏,容易形成“贫穷文化”,这对我们发展经济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破除长期束缚人们的思想桎梏,持续不断的更新观念,持之以恒的培养和发展创业文化。文化建市,要牢牢把握沂蒙精神,积极营造“开拓奋进,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

3.创新强市

沂蒙老区经济发展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政府管理,以及文化、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和构建具有沂蒙老区特色的创新体系。加快临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

4.法治稳市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中,有影响的模式不下10种。山东“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非常重视文化的力量。在历史的影响下,传统红色老区政府的组织力量和文化影响决定了沂蒙老区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临沂市委、市政府在组织临沂新城建设中,规划设计和组织工作大胆,破除陈旧,显示出独特的政治魄力,但是在制定经济发展模式和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和党委要注意制定好操作性强的制度安排,为其依法执政提供依据。妥善处理好安全、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从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分析比较,临沂市与湖南省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制定临沂市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应当充分借鉴湖南省的做法,从旅游立市、文化建市、创新强市、法治稳市等多方面着手制定一揽子综合战略。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从湖南省制定的“四个湖南”发展战略中可以看出,创新湖南、数字湖南和法治湖南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绿色湖南”成为战略落实的短板。从一系列环境污染的事件看出,湖南省的“绿色湖南”战略任重而道远;而临沂市是生态环境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要格外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1]叶和平.“四化两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湖南名片”[EB/OL].http://www.gmw.cn,2011-08-25,2012-05-20.

[2]湖南省委宣传部.推进“一化三基”:湖南在发展战略上的认识与实践[EB/OL].www.hnczt.gov.cn2009-06-29,2012-05-25.

猜你喜欢

沂蒙纲要老区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老区在努力奔跑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