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电子商务的协同供应链管理研究述评

2013-08-15孔令夷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

孔令夷

(西安邮电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西安 710061)

一、引言

随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实施供应链管理应对已是大势所趋。Anderson认为协同供应链必然是今后供应链的发展趋势[1]。当前,供应链与电子商务(EB)的整合日益加深,国内外学者纷纷致力于电子商务与协同供应链的整合管理研究[2,3]。McIvor界定了基于EB的供应链协同[4],Turkay对化工协同供应链作了实证研究[5]。同时,在日趋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基础上,企业界推行协同供应链管理的浪潮滚滚而来,席卷全球,真可谓一浪高过一浪。15年前,作为先驱者的零售业巨头Walmart公司前瞻性地策划并实施了协同供应链管理项目,包括预测、规划、协同、供给。接着,国外众多知名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开展了基于电子商务的协同供应链管理。相比之下,我国的协同供应链管理研究较为落后,亟待深入展开,从而有助于指引我国企业界尽快将传统供应链向电子商务环境下协同供应链转型,加强协同供应链管理能力,利用电子商务系统优化供应链的协同运作,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促进供应链整体品质最优化,降低整体供应链的系统成本,获取并加强企业及其供应链的竞争优势,确保相关企业协同运作机制下供应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协同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

(一)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

供应链管理注重合作及提高成员企业的长期绩效。目前与供应链协同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商评价选择、信息管理及物流管理。

1.供应商评价选择的相关研究

多目标优化或模糊决策是选择供应商的常用方法,而评价指标的筛选还难以真正量化。刘晓对供应商优选模型研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述评,整理归纳出14种不同的供应商选择模型或选择方法,基本涵盖了当前国内外供应链评选研究领域的各类文献资料,并将其适用场合划分为推动型和拉动型供应链管理情境[6]。但是,实践证明长期或重要供应伙伴的评价和甄选更大程度上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另外,也受到供应商准入资质标准和评价选择准则界定的直接影响,而供应商资质或标准管理工作对各类实际企业而言可谓千差万别,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待深入展开。

2.供应链环境下信息管理的相关研究

信息共享可以减少供应链不稳定性,即牛鞭效应。张冲等基于Z-变换理论研究了牛鞭效应如何影响产品库存稳定性及其抑制途径,通过建立离散微分方程以模拟现实中多变量、多目标、非线性的复杂库存控制系统,分别在库存数充足或不充足两种条件下,采用分段线性化稳定性分析,得出生产管理决策及库存管理决策对初始稳态供应链的影响,测度相应的牛鞭效应,发现产品交货速度等参数与牛鞭效应存在显著相关性,还进行了仿真验证。因此,科学规划库存数量、优化产品交货决策、有助于减小供应链的牛鞭效应,有利于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发挥作用[7]。蔡政英等提出了多层树形供应链的稳定性量化指标,还探讨了结构因素、时间因素、预期性、信息流动性、分配方式与供应链稳定性的关系,建立了基于不同相关因素的补偿机制,运用模糊补偿原理开发出两种补偿法交替作用的需求变异整合补偿模型,数值仿真结果证实了这一模型的效用[8]。杨诗华对三级啤酒分销模型作了仿真设计,提出减轻牛鞭效应的建议[9]。雷星晖提出并验证了基于EB的信息共享系统激励机制[10]。罗罡分析了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牛鞭效应,探讨信息共享模式及平台,引入数量柔性契约[11]。鲁棒控制也有助于增强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供应链协同运作风险,整合生产商与供应商的资源,减少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环节的不稳定性。Riddalls等研究的多级供应链牛鞭效应包括采购、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连续环节造成的信息传递延迟,采用比例积分控制能大幅度缩短滞后时间[12]。Delft运用控制论研究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发现随机控制系统适用于期权市场的协同供应链管控,对于抑制期权市场中供应链的信息扭曲放大有明显作用[13]。在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领域,其他著名的研究人员还包括 Bertsimas、Ben 等[14-15];国内有黄小原,邱若臻,葛汝刚及郭海峰等[16-20]。

3.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的相关研究

移动条码识别、信息采集、内外信息传输、订单处理跟踪结算已成为物流管理研究的新方向。企业运用VMI等一系列新技术,实现协同商务是未来物流管理研究的趋势。

(二)不同视角下的协同供应链管理研究

上世纪70年代,哈肯提出了协同论[21]。将协同论应用于SCM,可以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彼此协调,建立协同机制,发展协同技术,达到总效益最大化。陈志祥基于系统论提出智能集成协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构建了相应的供应链集成协同模型,深刻剖析了模型的系统性、集成性、协同性、智能性,探究了智能集成协同供应链的经营哲学、运行范式、管理方法论、经营管理的七大原则,并将其定位为价值增值和客户忠诚导向的高级供应链,毋庸置疑也是协同供应链管理的今后走势[22]。Laura评估了协同供应链的创新性[23]。

供应链协同包括战略级协同、战术级协同以及协同技术的开发应用。供应链上的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等相关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统筹规划战略层面供应链的企业间协同运作,涉及内容有协同供应链的网络设计,包括供应网络设计、生产网络设计、销售网络设计及其三大网络一体化设计,还有各类设施布局等。战术级协同包括研发、采购、生产加工、装配、物流运输、营销、服务的无缝化、并行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协同运作。协同技术的开发应用就是要以先进的协同技术(包括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为支撑,为协同供应链的成员企业方打造统一的可交互性强、个性化的现代信息平台,建立可视化高效协同供应链,支持供应链优化和协同运作,建立与协同供应链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平台,建立供应链内部企业信用体系平台,使供应链内外部相关利益方共享有价值的即时信息,确保供应链企业作出科学正确的企业运营决策[24]。归纳关于协同技术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学者们普遍认为EB、EDI、多智能体、条码和扫描技术、工作流管理、数据仓库、Internet等[25-26]都属于较为成熟的协同技术。

1.协同关系——基于关系理论的协同供应链管理研究视角

各节点成员在供应链协同运作过程中势必要投入足量的人力资本、硬件设施等固定资本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以形成和加强供应链协同关系,这一关系实质上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共同创造价值。学者们对协同合作关系进行了大量探讨,取得了多视角的见解。Madhok研究认为协同供应链成功建立并高效运行的核心要素,就是具有稳定性的供应链企业间协同关系[27]。赵小惠分析协作产品创新中生产制造商和原料供应商的行为及效果,探讨了供应链协同合作机制[28]。

2.基于交易成本的协同供应链管理研究

罗纳德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是可互相替代的组织形式及交易途径。根据他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企业部分地取代市场,正是源于其实现了交易成本的降低及内部化[29-30]。国内外学者将这一奠基性思想应用于协同供应链管理研究,也就形成了当今较为独特的供应链协同效用研究框架。坎贝尔在《战略协同》中,通过对全球500强的协同供应链所作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给出了普遍适用的长效协同机理及制度化准则,以抓住协同机遇,规避协同风险,降低协同成本,追求2+2=5的企业群协同效果[31]。欣德尔在《管理思想》中援引多种管理流派的理论和多位极具影响的管理大师的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企业联合的优势及实现路径,并认为协同将根本性影响未来商业界的架构、特色及其发展方向[32]。张莹认为供应链协同效应能增加经济主体的理性,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建立信任以降低交易成本[33]。

实际上,供应链协同也是重复博弈,创造了抑制机会主义的条件。通过协同博弈过程,能实现供应链总收益最大。邱国栋等认为进入合作时代后范围经济成为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而协同运作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范围经济。他们通过对协同效用研究文献作出全面客观的述评,从而开辟了独特的基于协同价值产生的协同供应链管理研究视域,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协同价值研究框架,比较研究了3种不同的协同效果(共同、同步、互补)的性质、特点、产生根源及过程和表现形式等,给出了实现有效协同的前提要件,但无论哪种效果的出现,都有助于协同供应链成员方节约交易费、增强竞争力[34]。

3.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协同供应链管理研究视角

实践证明:电子商务的出现与高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协同供应链内部各种能力要素模块的智能重构与高度集成,以快速提升协同供应链的创新能力及竞争优势。Teece较早地提出了动态能力[35]。陆杉认为核心能力要素的整合涉及协同供应链的各方面,实质上是资源优化配置[36]。Morten也提出共享业务资源有助于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37]。陈远高认为协同供应链能够对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形成快速响应,加快产品设计,增强供应链的反应能力[38]。Manthou对电子商务平台上的虚拟化协同供应链作了建模分析,根据供应链内部企业所具有的不同能力要素,对参与协同的企业进行了职能性分工,仿真了它们的协同运作过程,评估了预期的协同[39]。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协同供应链管理研究述评

基于电子商务的协同SCM一般包括:一是,协同供应链的电子商务平台研究。侧重于IT应用与管理,包括工作流管理技术研究、EDI、EB的技术模型及应用等;二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协同供应链管理模式,侧重于管理创新,包括流程再造、电子化协同供应链战略等。Toshiya研究了网络化环境下各能力主体、Multi-Agent与外部网集成的协同供应链体系,该系统的协同伙伴信任机制能够实现生产运营要素的快速有效重构或解散[40]。Carman以敏捷虚拟企业组建的协同供应链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一供应链的信息流动、共享、集成的规律和动力学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探究了敏捷虚拟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关键使能技术[41]。Gang模拟了供应链信息传输[42]。Schahram构建了虚拟环境下的协同供应链模型,研究虚拟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原则,给出协同规则和实施方案[43]。Mehmet分析了供应链信息协同耦合测度[44]。Khalid探究了基于Internet的跨组织供应链信息系统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45]。A.Gunasekaran展望了基于IT的协同供应链研究趋势[46]。

(一)基于EB的物流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电子商务物流的研究很少,因为国外物流水平高,没有成为EB发展的瓶颈,而我国物流正是EB发展的瓶颈。郑秀恋总结出4个瓶颈,提出6个对策[47]。杜丹清介绍了多种可供供应链企业选择5种不同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工具,并运用AHP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京东商城EB物流模式做了评价选择分析,以此证实我国目前较为落后的第三方物流对EB物流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最后倡导尽快振兴第三方物流以发展电子化协同供应链[48]。王劲恺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协同供应链物流服务提供商评价流程,并运用MAS法对其建模,仿真验证了物流服务性价比与网络客户数量及交易双方关系价值有显著相关性[49]。杜宏为了解决当前C2C物流服务质量较差的问题,采用模糊层次评价法,构建C2C物流商评估框架体系以指导网络商家正确选择物流服务提供商,并结合5个实例验证了该评估体系的有效性[50]。李斌认为物流IT系统对于电子化协同供应链高效运作至关重要,探讨了物流IT系统的物理层级、运行逻辑、设计内容及其注意事项[51]。

可见,国内研究主要还停留在模式或服务商评价选择的层面,尚未深入系统地分析电子商务物流。其次,电子商务与物流互动关系的研究较少。再次,缺少定量、实证研究,且应用研究很少见,而这类研究的价值很高。

(二)基于EB的供应链集成管理的研究现状

供应链集成研究在国内已有多年,在基础层面有了一定突破。杨瑾研究了虚拟环境下柔性供应链的管理变革和集成体系,认为流程再造思想能提升电子商务协同供应链管理水平[52]。吴涛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界面集成的三种模式[53]。

王敏晰分别探讨了EB环境下内外部供应链集成架构,运用Microsoft公司于2004年开发的一款强大的业务基础软件BizTalk Server 2004,建立了电子化协同供应链的信息集成管理模型,以帮助企业实现协同供应链的信息共享[54]。还有学者在EB与供应链一体化集成的行业应用方面作了尝试性研究:如杨琦峰构建及描述了电子商务与汽车行业供应链一体化集成结构模型[55]。秦远建构建了我国汽车的电子商务模式,提出EB环境下汽车模块化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步骤[56]。

四、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协同技术的研究述评

若要实现EB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运作,协同技术是举足轻重的,它是协同供应链的基础,为战略协同及策略协同提供保障,使得电子化协同供应链真正落地。

战略协同的供应网络设计及设施布局,常用运筹规划模型解决。供应商评价选择的量化方法有判断法、盈亏平衡法、ABC、AHP及人工神经网络(ANN)等,ANN是较为前沿的协同技术,ANN还可用于协同供应链绩效评估及预测。然而,基于ANN的电子化协同供应链研究非常少。史成东建立协同供应链绩效预测模型,结合实例训练神经网络,预测得到的供应链运营收益与实例中的数据很接近[57]。王红梅运用BSC、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构造协同供应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经过训练后,绩效评估值与实际值吻合[58]。

信息技术助力供应链信息共享,因此在供应链协同管理上起主导作用,决定着协同效率。Morganstanley公司预测了未来5年Internet的发展趋势[59]:(1)移动网络将成为主流。(2)IP技术将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服务整合进程,3G服务、交友、流媒体、网络通讯、加速更新的移动终端将不断交叉渗透。协同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凭借各类移动联网的终端产品,将快速接入移动互联网并享用各类IP服务。(3)经营全球最大社交服务网络之一的脸谱公司的移动数据处理系统及其移动服务功能居于领先,Apple公司移动产业生态系统包括iPhone+iTouch+iTunes+配件+服务,将根本改变供应链协同伙伴的交流方式;但是,谷歌Android的开放式操作系统将对苹果带来挑战。(4)移动终端将不断发展成为能提供强大云服务的远程协同控制器,与全球定位系统共同助力协同供应链的各种商务运营。

门户网站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多Agent系统、Workflow、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现代IT技术都强有力地支撑着电子商务环境下协同供应链的运行和拓展。近年来,Kingdee国际软件集团开发的TEEMS软件支持企业开发独立门户网站,实现信息共享,保障协同运作。MAS是当今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将其引进电子化协同供应链,将对协同伙伴的运作方式、EB模式带来本质改变,其发展具有巨大空间。工作流管理技术包括MRP、ERP、SCM等,SAP首屈一指,同类公司还有EDS、PTC、Smart Solution等,国内用友、金蝶的系统适合于中小企业,其集成性逊于SAP,限制了国内供应链协同管理实践。

五、结论

基于电子商务的协同供应链管理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第一,研究对象不系统、不明确,没有系统的研究框架,对电子化协同供应链的层次、类型、机制、范围的研究还浮于表面,深度上有较大欠缺;再者,国内学者的研究还未涉及基于电子商务的协同供应链集成度、协同价值观取向、供应链协同创新战略、协同供应链管理研究方法论、供应链协同文化、协同供应链的知识扩散等方面;第三,理论研究滞后导致应用研究更少;最后,前沿研究尚显不足,比如ANN、MAS的应用研究。

结合当前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显存的弱点和问题,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基础上发展电子商务协同供应链管理理念及相关研究必将成为工业界、商业界和供应链理论界广泛达成共识的经营范式与研究范式。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开展电子商务协同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好处在于:能提高基于EB的协同供应链研究的系统性;能拓展研究范围,填补研究空白点;能促使学者更多地致力于量化研究与案例研究,取得丰硕的适用性强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系统论的思想有助于交叉融合来自各种视域的思考,使得协同供应链向更高能级挺近。所以,系统论的引入无疑对于SCM与EB的深度整合研究是非常有力的工具,研究价值不菲,将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1] David Anderson,Hau Lee.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s:the new frontier[J].Advanced Simul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Tool,1999,6(4):1-11.

[2] Fu Y H,Piplani R.Supply-side collaboration and its value in supply chai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152:281-288.

[3] Lin J,Lin T.Object-oriented conceptual modeling for commitment-based collaboration management in virtual enterprises[J].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2004,46:209-217.

[4] McIvor R,Humphreys P,McCurry L.Electronic commerce:supporting collabo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3,139:147-152.

[5] Turkay M,Oruc,C,Fujita K,Asakura T.Multi-company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ith 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J].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4,28:985-992.

[6] 刘晓,李海越,王成恩,等.供应商选择模型与方法综述[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1):139-148.

[7] Zhang C,Wang H Y.Analysis of stability and bullwhip effect in production-inventory systems[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1,27(1):101-106.

[8] 蔡政英,肖人彬.多级树形供应链牛鞭效应与综合补偿[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15(3):558-565.

[9] 杨诗华.供应链管理中牛鞭效应机理分析与仿真[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10] 雷星晖,朱琳婕.缓解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策略及方案[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1540-1544.

[11] 罗罡.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供应链牛鞭效应与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12] Riddalls C E,Bennett S.Production-inventory system controller design and supply chain dynam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2002,33(3):181-195.

[13] Delft C V,Uial J P.A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stochastic programming:An applica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option contracts in supply chains[J].Automatica,2004,40(6):743-756.

[14] Bertsimas D,Thiele A.A robust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C].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Integer Programming and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Conference.Berlin:Springer,2004.

[15] Ben Tal A,Golang B,Nemirovsk A.Retailer-supplier flexible commitments contracts:A robust optimization approach[J].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 Management,2005,7(3):248-271.

[16] 黄小原,郭海峰,卢震.供应链时滞系统模型及其牛鞭效应的H∞控制[J].系统工程学报,2005,20(6):585-590.

[17] 黄小原,邱若臻.基于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动态模型及其鲁棒H∞控制[J].控制与决策,2007,(6):667-670.

[18] 邱若臻,黄小原.时滞和参数不确定的供应链动态模型及其鲁棒H∞控制[J].信息与控制,2007,(4):240-244.

[19] 葛汝刚,黄小原.一类基于库存切换的供应链不确定模型及其鲁棒H∞控制[J].系统工程,2009,(3):119-122.

[20] 郭海峰,朱立忠.基于鲁棒控制的闭环供应链网络协同控制方法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8,(12):5-9.

[21] Herman Haken.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2] 陈志祥,马士华.企业集成的系统方法论研究——供应链的系统性、协调性和运作范式[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4):92-98.

[23] Laura H orvath.Insight form Industry Collaboration:The Key to Value Crea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1,6(5):202-207.

[24] 程国平.供应链管理中的协同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25] Akkermans H,Bogerd P,Doremalen J.Travail,transparency and trust:a case study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planning in high-tech electronic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153:445-456.

[26]张翠华,任金玉,于海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2005,23(4):1-6.

[27] Madhok A,Talbnan S B.Resources,Transactions and bents:managing value through interfirm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6,(9):326-339.

[28] 赵小惠,陈菊红,孙林岩,等.制造商-供应商协同产品创新合作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2005,8(6):60-64.

[29] R.H.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企业的性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4-5.

[30] 孙洛平,孙海琳.产业集聚的交易费用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1] Andrew Campbell,etc.战略协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2] Hindle.T.管理思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3] 张莹.供应链协同效应的理念误区[J].经济问题探索,2004,(6):35-36.

[34] 邱国栋,白景坤.价值生成分析:一个协同效应的理论框架[J].中国工业经济,2007,(6):88-95.

[35] David J.Teece,Gary Pisano,Amy 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36] 陆杉.供应链协同——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分析[J].企业经济,2008,(11):56-58.

[37] Morten T Hansen.Collaboration:how leaders avoid the traps,create unity,and reap big results[M].Boston: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9.

[38] 陈远高.基于多Agent的协同供应链模型[J].商业研究,2006,(24):36-39.

[39] Manthou V,Vlachopoulou M,Folinas D.Virtual e-Chain model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J].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04,(87):241-250.

[40] Toshiya Kaihara.Multi-agent based supply chain modeling with dynamic environment[J].Int.J.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5):263-269.

[41] Carman K.M.Lee,Henry C.W.Lau,K.M.Yu,Richard Y.K.Fung.Development of a dynamic data interchange scheme to support product design in agile manufacturing[J].Int.J.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87):295-308.

[42] Gang Li,Shouyang Wang,Hong Yan,Gang Yu.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in a supply chain:a simulation study[J].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05,(32):707-725.

[43] Schahram Dustdar.A Process-Aware Collaboration System Supporting Ad Hoc and Collaborative Processes in Virtual Teams[J].Distributed and Parallel Databases,2004,(15):45-66.

[44] Mehmet Barut,Wolfgang Faisst,John J.Kanet.Measuring supply chain coupling:an information system perspective.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2,(8):161-171.

[45] Khalid S.Soliman,Brian D.Janz.An exploratory study to identify the 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cision to establish Internet-based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41):697-706.

[46] A.Gunasekaran,E.W.T.Ngai,Information systems in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159):269-295.

[47] 郑秀恋,温卫娟.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20):145-146.

[48] 杜丹清,俞若希.企业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方法研究[J].江苏商论,2010,(11):50-53.

[49] 王劲恺,周华彬,杨东援.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水平与客户关系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9,35(13):261-263,276.

[50] 杜宏.基于CtoC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8):130-134.

[51] 李斌.面向电子商务应用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构建[J].企业经济,2010,(5):89-91.

[52] 杨瑾,赵嵩正,王娟茹.供应链中基于柔性和变革的流程管理集成框架模型[J].科研管理,2005,26(5):108-114.

[53] 吴涛,李必强,海峰.供应链集成的新思路:管理界面集成[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3):36-41.

[54] 王敏晰,李新,唐志英.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集成技术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27(12):43-45.

[55] 杨琦峰,李娜,王宝丽.汽车行业电子商务与供应链一体化集成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5):708-712.

[56] 秦远建,吴文莉,刘沛沛.基于电子商务的汽车模块化供应链集成管理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5,(12):18-21.

[57] 史成东,陈菊红.基于启发式属性约简和神经网络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预测[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83-286.

[58] 王红梅,史成东.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1):234-237.

[59] The global mobile internet research report[EB/OL].www.morganstanley.com/mobileinternetbook,2012-11-10.

猜你喜欢

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电子商务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