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技术-世界关系的价值考量及其当代意义

2013-08-15林慧岳庞增霞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人类价值世界

林慧岳,庞增霞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6)

伊德是美国技术哲学著名学者,国内许多学者对他的人-技术-世界关系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当前,人-技术-世界关系出现了非线性的断裂,通过文化价值维度的介入来修复并重建生态、和谐、永续的人-技术-世界关系,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人-技术-世界关系衍生的背景与表现形态

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认知过程都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也完全依赖于自然世界的馈赠,技术并没有像现在一样位于社会生活的中心,技术的功能主要是满足人类生存的最低需求。在这个时期,技术还没有完全包含在自然生命的无思维的动物性活动中,没有熟练的工匠,发明只是偶然的事情并不是有意识进行的。[1]P23在技术作用不明显的古代,人类在大自然的僻佑下耕业,生存。依靠的是他们的身体、感官,实践主要来自他的生活体验。例如,翻过了一座山,趟过了两条河,走过了三个村子,却不懂得有多少米、公里的路程。[2]P71随着蓄力的使用和金属犁的发明,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然后灌溉普及与农业。这些只是为了能生存下去,而进行的简单劳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好似一台引擎,催化着人与世界的交融,改变着人与世界之间的种种景象。突然间,技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成了不可或缺的因素。结构力学替代了工匠经验,钢筋混凝土结构、悬索结等现代结构替代了传统的石材和砖木结构,大型机械化施工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制造。[2]P73技术作为人面对世界的工具和手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世界里,仿佛所有的事情都与技术发生一些关系,饮食用的锅具,出行用的交通工具如火车、动车、高铁,让我们冬暖夏凉的空调。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从人与世界的二元关系发展为人-技术-世界的三元关系。

人-技术-世界的关系是技术的发展所衍生出来的,它是人-技术关系和技术-世界关系的叠加。技术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工的自然,技术在人与世界沟通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这也使得技术哲学在20世纪得以进入哲学家族。伊德的现象学技术哲学所关注的人-技术-世界的关系中的技术,不是作为揭示世界的整体的技术,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和具体的技术产品。他所关心的技术哲学中的问题就是:“在人类日常经验中,技术起什么作用?技术产品如何影响人类的存在和他们与世界的关系?工具如何产生了转变了的人类知识?”[3]P119在伊德看来,工具具有意向性特质,它可以揭示出未知事物的面貌,又可以改变现象呈现的方式。技术的发展与使用带来了工具的意向性特质,借以展现了被观察物的新的内在属性。伊德将人与技术产品的关系分为四种:具身关系(Embodiment Relationgs),诠释关系(Hermeneutic Relations),他者关系(Alterity Relations),背景关系(Background Relations)。这四种关系彻底展现出技术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催化效应和中介作用。

在人与技术的具身关系中,人没有直接地感知世界,而是通过技术产品来感知世界。这种意向相关性的结构说明,技术不是我们经验的对象,而是我们经验世界这个对象的手段,用现象学的术语描述就是,实现“意向的充实”(intentional fulfillment)。例如我们使用的助听器,我们能感受到助听器的存在,并且可以借助助听器更清晰的接收这个世界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这时候人与技术的关系是一种“身体体现”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技术“展示出了某种部分透明性,在这种透明中,技术自身不被对象化合成为专题,而是融入了对世界中其他的事物中。”[4]P8具身关系表示为:

(人-技术)→世界(注:这里的“→”代表“人类意向性”;“-”代表“共生关系”;“-”的前项代表“共生关系里起主导作用”。)

与具身关系不同,在诠释关系中,(人-技术)并不是一体的,而(技术-世界)是一体的,技术的中介作用以解释学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传真。传真技术就是将文字、图表、相片等记录在纸面上的静止图像,通过扫描和光电变换,变成电信号,经各类信道传送到目的地,在接收端通过一系列逆变换过程,获得与发送原稿相似记录副本的通信方式。人借助传真扩展了人的知觉。这种翻译和再翻译的过程很明显是从知觉格式塔现象转化为书写的模拟物,这些书写的模拟物再翻译成知觉格式塔。”[4]P31诠释关系表示为:

人→(技术-世界)

伊德借用了列维纳斯的他者概念来阐释它异关系,我们与技术的关系并不是指示性的;我们可以主动地将技术作为准对象或准它者(quasi-others)。在这层关系中,人不是通过技术来感知世界,只是单纯的与技术发生关系,这时候的技术具有了某种独立性。于是人们很自然的会联想到技术将会脱离人类控制的。如传感技术延长了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术延长了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延长了人的思维器官的存贮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等等。[5]P146它异关系表示为:

人→技术(-世界)

随着技术发展的复杂性不断蔓延,技术不再像上述三种关系中那么透明化。在具身关系、诠释关系和它异关系中,三种关系都是焦点关系。背景关系所阐释的是一直在运转但我们没有主动的去意识它们的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世界,技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并没有处在焦点位置,而是隐退到背景层面。技术可以根据我们给它们设定的任务来运转。像我们熟悉的中央空调,冬天设置暖风,夏天设置冷气;虽然我们会经常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会越来越多的依赖这种背景关系中的技术。背景关系表示为:

人(-技术-世界)

二、人-技术-世界的关系的价值困境与价值调适

伊德基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所描述的人-技术-世界关系的四种形态,反映了技术的工具理性的实现。在现代社会中,技术是我们走向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我们需要科学技术来获取物质方面的满足。但是,我们明晰的看到人-技术-世界这三者的关系中存在某种异化。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在本质上有一种非人道的价值取向,其最大的危险就是人们仅用工具理性展示事物和人,将人置于物的统治之下,剥夺了人类的自由。“人在技术关系中的地位完全改变,他成了技术的奴隶。技术改变了文化,使它成为任何东西在其中都与技术相关的技术文化。”[6]P14技术本身是造福于人类的手段,时而久之,人类却忽视了这种意义的存在。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活动的不断展开和主体性价值取向的不断变化,人类在不断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自身也面临史无前例的诸多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核危机和生态危机等。以科技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意识形态支撑的是一个“物质丰裕,精神痛苦”的畸形社会,“现代性建构”给许多人带来了苦难和不幸……现代性还产出了一整套规戒性制度、实践、话语,从而使它的统治和控制模式合法化”。[7]P3人文精神渐渐被技术的实用性、功利性及合理性所占据,文化的失控使得以技术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社会背景及生存的环境。而且高科技越发展伦理越缺场,道德境域越淡出。就像基因技术正在颠覆家庭的血缘基础,而“人人充当上帝”无疑是上帝的“还俗”,于是,在根源与终极两个层面,道德的神圣性都遭遇“祛魅”。[8]P138

人-技术-世界关系的价值困境在于技术对人-世界关系产生的正反作用。在人与自然关系实践中产生的技术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却又使人的主体性受到伤害。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另一方面,技术的负面作用又影响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技术-世界关系价值困境的破解不能再以一种单向度的、线性的、极端的思维去对技术进行思考,“在技术领域,根本的问题是干预事件的过程,或者是预防某种状态的发生,或者是造成某种不能自发出现的的状态。然而这一切是根据某个目标进行的,这一目标又是由支配的全部的行动价值系统决定。正是这些价值系统决定着追求什么而又避免什么”。[9]P38人类作为实践的主体,可以扭转作为技术奴隶的窘境。在技术的价值取向上,转变单纯偏重经济效益向注重人性、情感等人文因素复归。人与技术的关系应视为由伦理学调节和约束的道德问题。既要肯定技术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意义,更要重视两者之间的对峙,在对立统一中实现协调演进。后现代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和精神缺失、人文断裂等问题都是当代人-技术-世界关系价值困境的的体现。

现今的新兴科技伦理(Ethics-NEST)正表征了技术规范体系中伦理元素的渗入,采用系统性的伦理结构来衡量新兴技术对社会整体,社会关系以及人—自然关系的影响[10]。由于历史演变与技术变迁汇聚,在更深的层面上,社会、空间与时间的物质基础正在发生变化,如果说巴黎艾菲尔铁塔在启蒙主义的光芒中耸立,如今的现代性神圣光环却在影像与信息的全球流动中变幻成似真似幻的符码。面对晦暗不明的前景,我们已经确信不能再用过时的范畴打量这个世界。[11]P56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对世界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随着技术的越来越强大而失去了自我,人类通过工具的应用使自认成为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对于人类而言,这不是一件兴事反而是灾祸。因此,人们对那种原始的、尚未破裂的、直接的存在之渴求就一再涌现出来,当越来越多的生命领域被技术征服时,“返回大自然”的呼声就越来越强烈了。[12]P65

伊德的后现象学中的工具探究了技术人工物如何居间来调节人-世界的关系的,实用主义元素使其关注经验,关注人类或有机体与世界或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后现象学实用主义特征出发的技术哲学需要从技术—人的抽象关系走向技术—社会的具体实践关系,并由实践主体的人在社会和技术的互动关联中来把握各元素的权重和作用,转变以往技术批判的极端化倾向,更好体现技术哲学的本性。

技术社会显现的人—技术关系隐含了其延伸的技术—世界关系,技术的发展在满足人类需求之后,将出现一个“临界点”,即技术的发展与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成反比。技术发展“正反背离”的解决需要保持技术调解意向性的两端张力,实现的途径就是将“人的意向与技术的‘物质意向性’结合并产生技术调解意向性”[13]。任何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手段的采用都必须发挥技术的价值调适作用,以建立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人与世界关系。

三、人-技术-世界关系价值考量的当代意义

对人—技术—世界关系的价值考量能促进技术对人类生活福祉的提升,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技术具有多重价值,通过人-技术-世界关系的价值考量建立价值集成的技术哲学范式,为多重技术价值向度的哲学研究提供范例。技术哲学面对技术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时,应该进行多种价值维度间的对话和整合,通过人-技术-世界关系的价值分析,可以从价值观、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方面来审视以工业社会技术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可以尝试回归至价值层面来思考,提出对人的精神存在、成长方式、生存境遇等深层次问题的解答思路。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通过人-技术-世界关系价值考量建立技术活动的文化维度。当今的技术活动进行着从传统经验模式走向高端实验室的过程转变,复杂、抽象、系统的技术活动过程已脱离了情感、道德评价、历史经验和责任的文化轨迹,技术哲学家已意识到技术活动的过程无法忽视文化的影响,现代的技术活动模式中已开始建立文化维度来分析。在技术研发过程倡导绿色生态观念,注重人性化设计和高技术发展的文化环境。

价值的多元需要伦理规范来调节,人-技术-世界关系的价值考量导致技术的伦理评价。技术系统的有序性和协调运转需要技术规范。技术原理和技术方法本身是无价值指涉的,但当其被应用到新产品的研发中时,就负载了经济、生态、人文等多重价值利益。当各种价值间发生冲突需要衡量各自权重并做出取舍时,这就需要技术规范体系中能够采纳伦理维度来对此进行辩护。新兴科技伦理(Ethics-NEST)正表征了技术规范体系中伦理元素的渗入,采用系统性的伦理结构来衡量新兴技术对社会整体,社会关系以及人—自然关系的影响[14]。生命科学与医学,公共卫生与安全等富含新兴技术的领域均考虑伦理价值所带来的影响。新的技术规范体系正尝试以综合性、结构化、多层面的视角来结合文化伦理语境践行技术活动。

生态价值观的考量,在打开技术黑箱、经验技术活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经验技术活动的实质来构建技术的价值体系,探索其内在的价值规律,探寻技术演变的路径,消除人-技术-世界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人所开发的技术是具有人性的。生态价值观倡导技术人性化和人性技术化,将看似冰冷冷的机器赋予生命力,将机器、材料和用具等人工物的生产、使用、消耗、废弃等组成的物质循环与天然自然一并置于生态大系统考虑。这正是技术哲学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作用。

当下,人们正经历社会激烈变革的时代,调整物质丰富而精神困乏的心理结构,改变经济利益至上的思维模式,克服技术统治主义的诟病,只能从人-技术-世界关系的价值考量入手,实现技术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等各方面的融合,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1]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著[M].沈阳:刘武译.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李宏伟.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8.

[3]Peter-Paul Verbeek,Don Ihde:The Technological Lifeworld,Edited by Hans Achterhuis,America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the Empirical Turn[C].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

[4]Don Ihde.Technics and Praxis: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9.

[5]肖峰.人文语境中的技术:从技术哲学走向当代技术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Ellul Jacques.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M ].New York:Rondom House,1964.

[7]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8]曾鹰.技术文化意义的合理性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9]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M].吕乃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C.Rehmann-Sutter.Which Ethics for(of)the Nanotechnologies[J].Sociology of the Sciences Yearbook.2010,(4).

[11]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王志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2]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沈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3]P.Verbeek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Persuasive Technology:The Blurring Boundaries Between Human and Technology[J].Nano-Ethics 2009(03).

[14]C.Rehmann-Sutter.Which Ethics for(of)the Nanotechnologies[J].Sociology of the Sciences Yearbook.2010,(4).

猜你喜欢

人类价值世界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